<p> 今年故宫将迎来600岁生日。</p><p> 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将纷至沓来,妙笔生花的诗词文章不胜枚举。做为一名曾经在故宫武英殿工作过的普普通通职工,我也有了想写点什么的小冲动。紫禁城厚重的历史自有史学家去评说;举世无双的宫廷建筑自有建筑大师去描绘;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自有学者去吟诵……。而我,因十年工作经历与这座古老的宫殿结缘,也有许多可说可写,想想还是仅仅撷取记忆深刻的一天——重返武英殿的那天,并由此来捡拾曾经的点点滴滴吧!</p> <p>故宫武英殿</p> <p><br></p><p> 对故宫有一些了解,或者知道“殿版”书一词涵义的人, 对武英殿一定不会陌生。</p><p> 武英殿是一组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宫殿建筑,位于故宫西侧,与故宫东侧的文华殿“一文一武”遥相对应。</p><p> 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方形院落。正殿武英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 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有甬道直通武英门。后殿是敬思殿,前后殿以穿廊相连接。东配殿是凝道殿,西配殿是焕章殿,东西两侧还有廊房多间。院落的东北角有恒寿斋,西北角有浴德堂。</p> <p>故宫全景图。西侧的武英殿与东侧的文华殿遥相对应。</p> <p>武英殿示意图</p> <p><br></p><p> 史上武英殿极富盛名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曾是清代宫廷的修书之场所,是皇室文化事业的核心,鼎盛时期在这里修书、编书、校书的有上千人之多。</p><p> 康熙年间,清政府首开武英殿修书处(旧称造办处)。刻书活动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兴盛,因纸墨优良,校勘精审,书品甚高,版本学上即以刊刻地点——武英殿为名,称之为“殿版”书。世人耳熟能详的是《四库全书》。直到今日,一提到殿版书,便是那个年代精品书籍的代名词了。武英殿的刻书活动一直持续到了清末。</p><p>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武英殿还有一个典故——它曾经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登基”的地方。1644年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退回北京后,他的称帝典礼没敢设在故宫的其他大殿(比如中轴线上的太和殿等处),而是在武英殿仓促举行的,而且在这里只当了一天“皇帝”就匆忙撤离北京逃走了。</p><p>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武英殿重新被文博系统业内人士知晓,是因为一个单位——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国家文物局出国文物展览工作室,简称出国文展)在这里成立,并筹办了许许多多轰动世界的中国文物展览。这个单位诞生于1971年中国初开国门之时,受命于共和国领袖们的厚望之中,是继“乒乓外交”后国家的“文物外交”策略:用文物展览——这种最能集中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魅力,最具亲和力而广为各国各界人士所接受,形象生动最具说服力的形式,为我国外交大局服务。我曾有幸成为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一员,在武英殿里工作,亲眼目睹和亲身参与了多个出国(境)文物展览,国宝在这里从我们的手中走向世界! </p><p> 本世纪初随着机构改革,我们单位合并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搬出了武英殿。尔后武英殿进行了几年大修,再后来不是由于忙碌工作的我,就是因为忙碌的武英殿,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未能再进入武英殿。</p><p> 机会终于来了!</p><p> 2017年10月16日是周一,故宫照例闭馆。文化部借此时为离退休老干部组织专场参观活动,其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某国元首来华访问期间到故宫参观做预案。因此有别于平常闭馆,这一天各个大殿、各处场馆全部开放,新举办的几大展览也一并开放,离退休老同志可以随便出入各处,尽情参观游览。</p> <p><br></p><p> 这一天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湛蓝的天空飘浮着白云——典型的北京秋天,是京城最好的季节。</p><p> 一早,安排大家从西华门进入故宫。正常情况下西华门是工作人员出入故宫的大门,当年我和单位的其他职工一样,上下班一天至少两次从这里进出(有时走东华门或神武门)。</p><p> 进入西华门,不远处的那座宫殿便是武英殿,我迫不及待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它的面前。</p> <p>又见武英殿!心情十分激动!</p> <p>武英门前</p> <p><br></p><p> 雕刻龙纹的丹陛,红墙黄瓦翠柳,金水桥下清澈的流水——皇家气派!</p> <p>第一次看见武英门前的汉白玉丹陛,它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云龙纹!当年在武英殿工作时丹陛和旁边的台阶一直被厚厚的木板覆盖着,从未见过它们的真容,这是出于保护,也是为了装载文物的车辆能够出入武英殿。那时我们把它俗称为“马道”。</p> <p>老照片——“马道”有坡度很适合拍合影。这是八十年代单位职工站在“马道”上的合影。</p> <p>老照片——当年“马道”上铺着厚厚的木板,从未见过它的真容。</p> <p>红墙黄瓦翠柳——紫禁城里最典型的色彩</p> <p>金水桥下流淌着清澈的河水。要知道只有天安门、太和门和武英门3处建有金水桥,可见武英殿的规格有多高!</p> <p>站在金水桥上</p> <p><br></p><p> 武英殿已经修缮一新,没有了昔日的沧桑。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典籍馆和书画馆,每年都会在这里举办规格很高的书画展览。</p><p> </p> <p>武英殿大殿巍峨端庄</p> <p>雕梁画栋,汉白玉围栏</p> <p>老照片——拍摄于2002年3月。我们做为“留守部队”,也要撤离武英殿搬到国家博物馆上班了,离别前在大殿的汉白玉围栏处留下了这张合影。</p> <p><br></p><p> 当年前殿(武英殿)是包装文物和点交文物的场所,后殿(敬思殿)被隔成五、六间保存文物的库房。这里是我们文物保管部门(当时称保管组)每天工作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和包装运输部门的同志一起为准备出国展览的文物做包装,装箱;和影像部门的同志一起给文物拍照,为印制展览图录提供影像资料;和展览处负责项目策划的同志一起与外方人员点交(或点收)文物展品……,工作忙碌、责任重大、但很有成就感。</p> <p>老照片——在文物库房中工作的我</p> <p>老照片——每天下班前都要认真检查文物库房的门是否锁好,封条是否贴好。</p> <p>老照片——三星堆青铜立人带着几分威严和几分神秘站立在大殿里,他就要做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出国展览了,我们正在为他做包装。(这件珍贵文物已于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p> <p>老照片——李源潮(右1,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在大殿视察文物外展包装工作。</p> <p><br></p><p> 现在前殿是大展厅,宽敞明亮;后殿的文物库房也已被全部打通,与工字廊一起成为了展厅。</p> <p>“赵孟頫书画特展”正在展出中</p> <p>如今的武英殿是书画展览的专用展厅</p> <p>工字廊也改建成了展厅</p> <p><br></p><p> 看过展览,准备在院内各处好好转转,找寻往日的记忆,多拍些照片给自己留个念想,但是很可惜,武英殿院落的北半部分没有开放,拉上了警戒线,恒寿斋、浴德堂等等都只能远观了。</p> <p>这是东配殿——凝道殿。单位搬离前这里是对外联络处和影像处的办公室。</p> <p>这是东侧廊房,我负责办公室工作时在这里上班。</p> <p>远处正前方是恒寿斋。门前的丁香树十分繁茂,每当春暖,紫色的小花竞相开放,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这里是中心领导办公室。</p> <p>这是西配殿——焕章殿。单位搬离前,综合业务处在这里办公。</p> <p>西侧廊房是人事保卫处办公室。我刚调到交流中心时,从事人事管理、劳资等工作,在这里办公。</p> <p>正前方是浴德堂。它的后室是阿拉伯风格建筑,上为穹窿顶。曾有好事者以一张容妃画像挂在浴德堂,传讹此地为乾隆爷的爱妃(香妃)沐浴之所。据专家考证,清代浴德堂是印书蒸熏纸张处。“浴德”其意为砥砺志行,使身心纯洁清白。</p><p>展览处在浴德堂办公长达十六、七年,1997年调整办公室后,这里是中心领导办公室,直至单位搬出。</p> <p>浴德堂后室穹窿顶外观</p> <p>老照片——浴德堂西侧的井亭(被传说为香妃井),有石槽引水流出,再接引至灶屋锅内加热。</p> <p>高大的门房办公室,我主持办公室工作时曾在这里办公。</p> <p>老照片——当年武英门身后的东、西门房之间有一张乒乓球案子,中午我们经常在这里打球。不知是哪位同事给我留下了这张难得的“勇猛扣杀”照片。</p> <p><br></p><p> 看到武英殿东台阶下白皮松一侧的空场,不由得想起了一张老照片: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调来了一组编钟准备出国办展览。我们在这块空场上把编钟挂起来拍片子。于是有幸与编钟亲密合影。</p> <p>白皮松前面的空场</p> <p>老照片——我和编钟</p> <p><br></p><p> 自1971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武英殿成立,到搬出达30年之久,期间举办了一百多个出国(境)文物展览,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地区)。这一段开启我国对外文物交流先河的历史,是我们每一位“中心”人的骄傲!</p><p> </p> <p>出国(境)文物展览所到国家、地区示意图</p> <p> </p><p> </p><p> </p><p><b> 武英殿——永远的记忆!</b></p> <p><br></p><p> 离开武英殿时已经过午,抓紧时间到故宫里走一走,近几年国家文物单霁翔局长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有了不小的变化。</p><p> 曾经我总是认为在故宫里工作的时间还长着呢,怎么也能把故宫外朝三大殿、内廷三大宫(殿)、东西六宫、皇家花园……转个遍的,哪知每天工作忙忙碌碌,除特殊需要作为陪同参观外,难有自己游览机会,直到一纸令下,单位搬离,戛然而止。现在想来真应了那句话:凡事不能等,想做立刻去做,不然就会留下遗憾。</p> <p><br></p><p> 今天偌大个故宫只有我们千余名参观者,比起平日里七、八万,甚至十几万观众,真是清爽之极!有机会拍了一些不与游客合影的照片,难得的“我和故宫”!</p> <p>开阔的太和门广场,气势恢宏。</p> <p>我在北京女八中读书时,为准备十一国庆节游行的大型舞蹈“孔雀舞”(这是周恩来总理指定的我们学校参加国庆游行的保留节目),学校组织我们在太和门广场上挥汗苦练。看来我与故宫的结缘应当追溯到少女时代了。</p> <p> </p><p> </p><p> 太和门前的一对青铜狮,造型精美,与太和门的高大、华丽、雄伟极为相称。这对狮子是紫禁城内最大的铜狮,也是唯一无鎏金的铜狮,据推测为明代所铸。脚踩铜球为雄狮,象征一统天下;脚抚幼狮为雌狮,寓意子嗣昌盛。</p> <p> 而乾清门前的两只鎏金铜狮,则是另外一副模样,螺髻罩顶,造型别致。据文献记载是明代铸造的。这两只铜狮子的耳朵是耷拉着的,而故宫其他狮子,都是立着耳朵。故宫专家说,清朝皇家禁止臣子进入后宫,更严禁后宫干预朝政,严禁女人走到朝前去。这两座铜狮子的耳朵耷拉着,就是要警示后宫嫔妃和佳丽们,对于前朝的政事,要少听、少议论。</p><p> </p> <p>乾清门前的铜狮子</p> <p>养性门前的铜狮子和乾清门前的一样,也是耷拉着耳朵的。</p> <p><br></p><p> 站在太和门回望午门和雁翅楼背面,没有了“推出午门斩首”的那份威严。</p> <p>故宫的大门采用了等级最高的九路门钉,即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颗。九是阳数之极,象征皇帝最高的地位。</p> <p>斋宫正在举办“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传世收藏)”。</p> <p>陶瓷展是我喜欢的展览,难得今天没有几个观众,看得很清爽。</p> <p>第一次坐在故宫的椅子上休息,舒适!这是单霁翔院长到任后的亲民举措之一,在故宫里增设了1400把实木椅。我也是受益者了!</p> <p>两侧高聳的红墙,使夹道显得越发狭窄。以前当天黑从这里经过时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自行车蹬得飞快。今天在灿烂阳光下,她鲜艳的色彩让人感到温暖而亲切。</p> <p><br></p><p> 皇极门外的九龙壁是一座单面琉璃影壁。整个影壁被分隔成五个空间,浮雕有云、水、山、石,上面盘旋着九条龙,一见到这两个数字,不难联想到代表的就是皇帝的九五之尊。这是当年按照乾隆爷的旨意设计的,无处不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p><p> </p> <p>特写</p> <p><br></p><p>因为少有游人,先生让我跑动着,为我拍出了这张九龙壁前有3个我的特写。</p> <p> </p><p> </p><p> </p><p> 暢音阁是修缮后新开放的区域,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顾名思义这里是清宫内廷演戏楼。在中国古代,看戏是皇室的主要娱乐项目,每逢元旦、立春、上元、端午……,必不可少。规模宏大的畅音阁,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p><p> </p> <p>院子太小了,相片拍得有点儿傻。</p> <p>神武门展厅正在举办“茜茜公主与西班牙皇室收藏展”。 </p> <p>神武门城楼展厅</p> <p><br></p><p>远处是神武门城楼、北海白塔、景山上的宫殿。</p> <p><br></p><p>站在故宫北城墙上,远处能看到故宫东北角楼。</p> <p><br></p><p>手机环拍照片:一端是故宫东北角楼,另一端是神武门城楼,前面是错落的金黄色宫殿屋顶。今天少有观众才能拍出这么有意思的照片。</p> <p><br></p><p><br></p><p>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也参加了今天的专场活动。</p> <p>遇到了老领导——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他称自己为故宫博物院的掌门人。我曾经借调到国家文物局工作了六年,那时单院长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他是我十分敬佩的领导。</p> <p>丁军军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她是我最要好的同事和朋友。在借调到国家文物局那段时间,我们俩一直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局外办国际合作处),工作忙碌,相处和谐且非常愉快!那段日子令我们难忘。</p> <p> </p><p> </p><p> 一天的参观游览结束了。</p><p> 重返武英殿,是在找寻那段难忘的岁月么?是啊,武英殿曾留下我们每个“中心”人或长或短、或喜或忧、或成功或失意的一段经历。个人的经历终究渐渐被遗忘,而这个历经600年的美好存在,仍将被人们遥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