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很多人没听说过青村古镇,也许是松江、嘉定、朱家角等等的名声太大,大红大紫中青村就像一颗小葱被忽略在了犄角旮旯里。青村古镇的老街很宁静,游人也少,街道整洁干净,像似不善胭脂的丽人,恬静地生活在自己的闺房里,难怪有人这般形容它是“世外桃源般的古镇”。</p><p> 青村古镇大部分地块成陆于隋末唐初,宋、元、明时期称“青溪”,清雍正年间称“青村港镇”,民国时期在行政区划中称“青村镇”,并一直沿用至今。</p><p> 清溪这块地界上有两处曾经很热闹的老集镇“陶宅”与“青溪”,两者相距仅三公里,一个明嘉靖年间遭受倭寇烧杀掠夺后衰败凋谢了几百年(现在叫“陶宅村”),从此一蹶不振;一个延续至今,还留有一条近两公里的老街。然而,在了解青村古镇的历史时,两者都不能或缺。</p><p><br></p><p> 纪 群 2020-4-17</p><p><br></p><p><br></p><p><br></p> <p> 1、古时的青村镇,宋初时就有移民迁入,并逐渐形成了村庄。当时有溪流由东向西穿村而过,故名“青溪”。宋元丰元年(1078),朝廷设盐场,“青溪”盐业发展迅速,于是大量盐民、渔民、船民集结于青溪两岸,建屋而居,故由村落扩大成集镇。</p><p><br></p><p><br></p><p><br></p> <p> 2、据明钟薇所著《陶溪旧址记略》记载,元初时有位名叫“陶宣车”的于距离现在“青村老街”西南方向五里处面流而居,故其溪曰“陶溪”,其宅叫“陶宅”。</p><p><br></p><p><br></p><p><br></p> <p> 3、在笔者的开篇“上海第一古镇 ---- 青龙镇”时曾谈到,宋末“吴淞江”下游淤积而不能通海,黄浦江开始承担起入海重任,而当时的陶溪与黄浦江相接,水陆交通便利,“陶宅”因此快速兴旺起来形成集镇。</p><p><br></p><p><br></p><p><br></p> <p> 4、到了元末,陶宅已成为苏松地区东南沿海的著名重镇,据记载那时陶溪南岸风景如画,溪北繁荣昌盛,常住居民数千户。整个陶宅集镇市场繁荣,手工作坊、店铺林立,南园、花园西湖、城隍庙、戏台楼阁等景观游览场所游人如织。鼎盛时期的陶宅镇,东西长达六华里,当时文人曾留下《陶宅八景诗》,其八景为:西湖晓色、南园霁景、道院幽栖、园桥纵步、东庵华表、北宅故墟、镇鼓更楼、市港渔灯等。</p><p><br></p><p><br></p><p><br></p> <p> 5、明洪武六年(1373年),陶宅设有巡检司、税课局,这在当时的江南集镇中亦为凤毛麟角。陶宅不仅经济发达,陶宅还云集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大家,如袁介、袁凯、张弼、钟薇、钟宇淳、黄之隽、黄兆长、路垓、路徐来、路瑶林等等。尤其是袁凯(袁海叟)的诗文,张弼(张东海)的书法(有“吴中草圣”之美誉)更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了印迹。</p><p><br></p><p><br></p><p><br></p> <p> 6、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富饶又清丽的陶宅受到了一次灭顶浩劫,二万多倭寇从海上入侵并占据了陶宅镇,历经七年战火洗劫,陶宅镇惨遭损毁。嘉靖二十年(1541年),陶宅的巡检司、税课局西迁,从此陶宅一蹶不振,楼宇毁尽、人口散移、市况凋敝,陶宅的商业开始南迁到了青溪镇,一个名动江南的重镇由此没落。</p><p><br></p><p><br></p><p><br></p> <p> 7、我们再来说说“清溪”。元末明初的时候,受陶宅繁荣影响,青溪已初具规模,到了明嘉靖三年(1524年),政府出资疏浚了青溪河后,青溪由小村落发展成了大集镇。陶宅凋敝后,商贾南移青溪,于是清溪开始了快速发展。</p><p><br></p><p><br></p><p><br></p> <p> 8、青溪古镇在明代开始快速发展,到清代出现了鼎盛。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奉贤县,原华亭县部分地块划归奉贤。1728年奉贤县令舒慕芬疏通了青溪与黄浦江的航道,由此“青溪镇”更名为“青村港镇”。其时,清《松江府志》、《华亭县志》以及《奉贤县志》均有描写称:“分县后舟辑往来如织,百货聚焉,廛尘闬之盛,遂冠于东乡诸镇”。</p><p><br></p><p><br></p><p><br></p> <p> 9、到了清后期,朝廷更加重视青村港镇的建设,设置了副衙门、缉私营等,铺石板街,文星阁、望江楼、坊表、更楼、三祝禅院、碧云寺、天主堂、耶稣堂、启明学堂等等的建筑密布于市,市况之盛闻名于江、浙、沪三地。</p><p><br></p><p><br></p><p><br></p> <p> 10、说完历史的青村古镇,我们来看看现在的青村老街。江南的老街河、街、屋的关系排布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街 --- 屋 --- 河 --- 街 --- 屋”,二是“屋 --- 街--- 河 --- 街 --- 屋”,三是“屋 --- 街 --- 屋 --- 河 --- 屋”。青村镇老街属于第一种。</p><p><br></p><p><br></p><p><br></p> <p> 11、青村老街市河北边分东街、中街、西街,市河的南岸为南街。</p><p><br></p><p><br></p><p><br></p> <p> 12、上海的古镇离不开水,枕水而居则离不开桥。整个青村老街有六座老桥,东街三座。</p><p> “三祝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该桥为石板平梁桥,长24米,宽3米,高3.3米。</p><p><br></p><p><br></p><p><br></p> <p> 13、“广济桥”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三祝桥南边,因河道已填没,其石板桥面已成了路面。</p><p><br></p><p><br></p><p><br></p> <p> 14、中和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49年),嘉庆年间(1798年)重建,单跨四拼石板平梁桥。桥长17米,桥高3.85米,桥宽2.07米,南、北堍石级各14级。 </p><p><br></p><p><br></p><p><br></p> <p> 15、中街有“永寿桥”和“南虹桥”。</p><p> “永寿桥”长15.80米,宽1.46米,桥高2.80米。桥脚为原石条,石板桥面,具体何年建造不知,据称清代时修建过。</p><p><br></p><p><br></p><p><br></p> <p> 16、“南虹桥”与“永寿桥”相邻,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清雍正年间重修。单孔石桥,长19.5米,宽2.7米,孔径6.4米,石阶一侧为十八级,一侧为十四级,现为区级保护文物。</p><p><br></p><p><br></p><p><br></p> <p> 17、在青村中街16号民宅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石刻门联很醒目,记得是毛泽东主席为某部队首届功臣模范代表会议的题词。</p><p><br></p><p><br></p><p><br></p> <p> 18、青村西街“继芳桥”,也称“糖桥”,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明万历四十七年重修。1978年开凿金汇港时被泥土填没,2005年将古桥挖掘移建于青村西街的市河上。该桥长约40米,宽2.5米,高8米,三孔石拱桥,中孔径为8米。该桥是奉贤地区最古老的桥之一,2004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br></p><p><br></p><p><br></p> <p> 19、老街继续着历史,老街传承着文化,于是探访上海的古镇老街犹如在读书。两千多年来,本土寺庙几乎遍及于有汉人居住的各个地方,根深蒂固,但外来的教堂却在上海的古镇老街非常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不逊寺庙,原因何在?</p><p><br></p><p><br></p><p><br></p> <p> 20、“水桥”是水乡人生活中离不开的物件,淘米、浆洗、小船儿往来停靠等都离不了它,不过绝大多数的水桥都在屋外河边,像这样的楼内水桥在上海地区的古镇中还是很少见的。</p><p><br></p><p><br></p><p><br></p> <p> 21、青村古镇人杰地灵,文儒辈出。张弼,字汝弼,号东海,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历任兵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南安知府等职,也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有“吴中草圣”、“吴下乡贤第一人”之称。当年钱塘知县为求其草书墨迹曾说过:“但愿东海一点墨,胜过钱塘万两金。”</p><p><br></p><p><br></p><p><br></p> <p> 22、张弼长子张宏宜,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次子张宏至,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一门三进士。因次子张宏至出使安南(越南)有功,皇帝为其建“青云接武坊”(建于陶宅),后清嘉庆帝为表彰张弼父子,在青村建“海秀牌坊”,并将三人列入名宦乡贤,于各处圣人点(孔庙)镌刻其人像。今天的松江醉白池的“帮彦画像”上还有留存。</p><p><br></p><p><br></p><p><br></p> <p> 23、走访青村老街时,被街上“清溪十二坊”感动了。青村人没有忙着在老街上开店经商或出租房屋赚钱,而是着眼于教化孩子,剪纸、书画、琴艺、女红……。这教育不以中考、高考为目的,而是在修炼孩子们的传统素养和审美,这也是我们在行走古镇老街中很少看到的。</p><p><br></p><p><br></p><p><br></p> <p> 24、古镇之所以成古镇、之所以能生存并发展,经贸发展是必须具备的条件,青村古镇也不例外。据统计到了清末民初,青村镇工商业、手工业作坊盛况空前,“东正昌”、“延生堂”、“协昌”等十多家店铺声名远扬,尤其是“程恒昌轧花厂”雇佣工人过千,是当时江浙沪地区规模最大的轧花厂。到解放前,青村港镇有工厂16家,手工作坊41家,大小商铺151家。</p><p><br></p><p><br></p><p><br></p> <p> 25、青村镇还有好吃的,“桥楼粽子”、“品香春糕点”、“一支香烧卖”是青村传统特色。</p><p><br></p><p><br></p><p><br></p><p> </p> <p> 26、青村古镇还是个文化古镇,据《青村志》记载,元明清三朝,青村古镇著书立说者计24人,著书52部,杏林名医21人,据明末诸生曾羽王《乙酉笔记》记载,“海滨称文墨之区,必以青村为首矣”。</p><p><br></p><p><br></p><p><br></p> <p> 27、青村老街是我们走访中看到的最没有商业气的老街,也很少见到外来打工人员借住于此,尤其是像“清溪十二坊”、“清溪文创基地”这样有意识的教化传统文化,更是卓尔脱俗,难怪有人称其为“世外桃源”。2004年,青村老街被列为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区域。</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