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大庆的母亲——为您揭秘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韩鹏宇

<p>安达市拥有270多万亩的大草原,占比超过安达市总面积一半还多。所以,你若来安达,必来草原看一看,否则,你无法了解安达人,基于这样的生态环境,所拥有的博大的胸怀。没有这样的胸怀,不可能为了共和国的石油做出那么大的奉献。而这样的奉献,不仅是无私的,且是无声的。直至今天,我们才根据一些人的回忆看到当年的一点端倪,才知道,原来安达人,曾经付出那么多,他们却在近半个世纪中保守着秘密。</p><p><br></p><p>回到建国初,我国西南四个石油天然气基地已远远不能满足工业需求,能源危机加上遭逢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共和国真可谓雪上加霜。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石油工业部举全国之力,汇聚各方英才,组织勘探队伍,开始了艰苦的找油工作。1959年,从各方汇聚来的数据显示,松辽地域可能存在巨大的石油储藏。于是,重点在黑龙江地域的一场“石油大会战”正式打响。4月11日,经松辽石油勘探局专家论证确定了可能有油的宝地——“松基三井”井位(安达县西南角大同镇高台子屯西6公里处),从部队转业的包世忠带领32118钻井队随即开工建设,9月26日,在钻深1050米处发现含油显示层,下午4点,开始喷油。1960年2月13日,信心百倍的石油工业部向中央提交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于是,从1960年2月21日至4月初,全国石油系统37个厂矿业务骨干、院校师生和当年即将退伍的解放军包括转业军官,共计4.5万人相继涌入安达县。</p><p><br></p><p>当时安达县人口不足20万,刚刚结束工商界的公私合营改造,正以满腔的热情建立各类国营工厂,工农业生产正处于蓄势待发的关键阶段。发现石油的消息令安达人民欢呼雀跃,但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却也考验着安达人民。首先就是4.5万人住房问题,其次是吃饭问题,还有冬季取暖问题,诸如此等问题都已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后勤保障不了,如何生产劳动。国家和省里为此拨付了一部分资金,但更多的事情还要靠安达人民想办法。那时条件简陋,安达人民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勇挑重担,克服各种困难,倾其所有,让位于油田建设,举全县之力,全力保障油田职工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供给。从最初的4万套碗筷、854口大锅的供应,到腾出587间房屋设立8所大院,再到用尽了全县计划供应下的精米、细面、豆油、皮货、布匹和棉花等物资,可以说,只要是油田职工急需的,安达人民无怨无悔百分百供给油田。此时,我们可以想见一个时代呈现出的最温暖、最感动的画面:一面是工地上豪气冲天、干劲十足的油田工人在打井、挖管线;一面是安达人民为保障油田工人安全过冬,所有干部、职工、学生及其他社会各界群众几乎全部出动,挖菜窖、建食堂,1万多名妇女到工地为石油工人拆洗棉衣赶做被褥;为快速建设过冬住房,安达确立了“地上服从地下”、“一切为油田建设让路,一切为了油田服务”的工作方针,数万人整建制迁出油区,共腾出民房16.1万平方米,新建房屋110万平方米。还有随之而来的修建公路、运输和装卸货物、建设医院、学校等等。安达人民在随后的几年,已把工作的重点完全向油田倾斜。为了油田的发展,安达人民不但要人出人、要力出力,更奉献出了自己脚下三分之一的土地给随后内部设立的安达特区(到1978年,先后6次划出土地,累计划给特区3829平方公里土地),这才是中国最早的特区,后来演化为大庆市的主要辖区。</p><p><br></p><p>安达人民像极了一位母亲,呵护着大庆的成长,从它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安达人民对它的奉献可谓鞠躬尽瘁,无怨无悔。而当时国家为了避免大庆石化发展的情况被外国获知,要求安达人民保守秘密,所有消息,不出安达。这就是我说的大奉献,大在奉献之大,大在大爱无声。辽阔的草原赋予了安达人民辽阔的大胸怀,大胸怀之下才有这感动天地的大奉献。</p><p><br></p><p>时至今日,大庆市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城市,而安达市作为大庆市的邻居,已审时度势地把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为“活力石化之城”,科学谋划着石化产业的发展。安达人民没有因历史上的大奉献而居功自傲,更没有因当初的优先发展大庆而满腹牢骚,相反,今天的安达人民每提及大庆而自豪满怀,积极而谦逊地学习着大庆、牵手着大庆,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在深情而辽阔的草原上迈着坚实的步履,意气风发而奋勇向前。这样的安达人民,怎能不令我们钦佩和赞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