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的思念》

麟州瓷人

<p>看到了榆荚开花,就想起了很多往事。六,七十年代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们,都在商品极为匮乏,一切都在计划中,粮票,布票,油票,任何商品都要票的年代,生活极限困难,所以,树上长的,土里生的,能吃的不要票的东西就是,榆荚,槐花,苦菜,不要说,在哪年代真还是充肌的好食材。 </p><p> 现代人,春来了开心快乐,那年代春就是青黄不接,清明前后榆荚开了,上树采集放进口里就能吃,拿回家里做窝头省粮食。拿个小锄头到地里挖苦菜,城里人都有柳筐子,农用工具。采回来,熬菜吃喝菜汤,很少人没吃过这些野生的,树上长的食材。孩子们一个个清秀,瘦弱,但很精神,小伙伴们七,八个成群,爬树,上山,团结互爱,大人也不干涉,到时间背着包子,提着筐子,带回野菜供大人做着吃。八九岁,十来岁就独立城里城外,,大街小巷,东跑西窜。没有玩具,就自己做着玩,葵花杆子把心挖空,用竹条做弹簧,放进短短棒棒做子弹,怕笛一声响,棒棒就飞出去了,这就是我们自制的玩具枪,破瓦片,杂成小圆圈圈,磊落成小塔,在五步以外用青石板来砸,画一个园圈,砸出去的就是赢回来的,输了的人在往进放,简简单单的童年生活,在艰苦岁月中快乐成长。</p><p> 父母的爱就是给你一块糖吃,一块饼干,那就是最无尚的親你了,大棉裤,红布腰带,春天来了换成夹袄,就是双层老布缝制的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的穿完小的穿,孩子们从不,挑三拣四。其实,小小心灵里也后给大人省心,帮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十一,二岁就帮大人挑水,拣柴,打炭。有点好吃的,一家多口人分着吃,粗粮细做,什么也自己动手做,孩子想着父母,大人惦记着孩子。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一种责任心,自我成材,自我约束,与人为善,尊老爱幼。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成就了一代人有担当,有耐力,经的住风吹浪打,经的住种种困难时期,各种难已忘怀的运动浩劫,我们挺了过来!其实,我们都已过了半个多世纪,每到这个时节,就会不由自主的思念,那已过了几十年的往事如梦如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