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三月的春风,似乎一夜之间吹绿了山川田野,昨日还是"遥看草色近却无",今天就已"百般红紫斗芳菲"了。在这漫山遍野的春色中,有一种名为"软萩"的野菜,正悄悄地破土而出。</p><p><br></p><p> 软萩又名佛耳草、软雀草,大约3至5厘米高,层层叠叠的叶子,叶片厚实,浅绿色面上罩一层雾状的绒毛,看起来很有质感。仔细地闻一下,会有一种植物的清香,沁人心脾,因此人们也称它为香草。软萩生长于江淮之间的大别山区域,主要分布在安徽霍山的土地岭以西、湖北的英山、罗田等长江流域,是西山地区独特的风味小吃。</p><p><br></p><p> 节气与美食,总是相互关联相得益彰的。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俗称“花神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花初放,人们怀着欣喜的心情到山野中踏青,赏花看景,大姑娘小媳妇则挎着竹篮,边踏青边采摘软萩。待夕阳西下,篮子也差不多装满,一行人有说有笑地走回村子,身上沾染着春草的清香,心里回荡着满满的快乐。</p><p><br></p><p> 回家以后,拣出软萩的老叶和砂子,到水塘边认真地清洗干净了,就在塘边的石板上用力地搓揉,使软萩变得更加柔软,用锤子捣碎,然后把软萩放入沸水锅中煮5分钟左右,连汤汁一起倒入装有糯米粉的盆中,揉搓均匀。随手抓起一团,捏成手掌大小,中间包上芝麻和糖,可以上锅蒸,也可以用菜籽油煎炸。蒸出来的软荻粑碧绿色,咬上一口,香甜无比。煎的呢也别有风味,脆中带甜,怎一个"香"字了得。</p><p><br></p><p> 也有做成腊香咸味的,那又变成另一种美味了。农历二三月,农家腊肉正香得恰到好处,软萩切碎,腊肉切丁,再与糯米粉完美的融合,用农家菜籽油将饼两面煎成金黄色,软萩的清香,腊肉的淳香,混合在一起,会飘得很远很远。</p><p><br></p><p> 屋前屋后散发的香味,让左邻右舍都知道是谁家的软萩粑粑熟了。乡村人家淳朴善良,每户做了软萩粑,都会送些给邻居品尝。浓浓的乡情,萦绕在舌尖,温暖在心头。</p><p><br></p><p> 因为生长在独特地域的原因,在土地岭以东没有软萩的踪迹了。土地岭东边习惯吃蒿子粑粑,虽说同是野菜,但味道截然不同。如果说蒿子粑粑像朴实的汉子,粗犷豪放,那软萩粑粑就像秀美的姑娘,细腻柔软。它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三月三鬼节"扒魂"的传说,虽然有点迷信的色彩,但软萩和蒿子都是野菜,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吃了能预防疾病,屠呦呦在蒿子中炼出了"青蒿素",造福全人类,不也正说明了这些古老传说的科学性吗?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勤劳而智慧的。</p><p><br></p><p> 每到春草芳菲春花烂漫之时,就会怀念软萩粑粑那香糯的味道。某天在网上信手一搜,竟然发现淘宝上有很多土特产店有卖。挑了一家询问,店主是位热情的大姐,她用语音和我交谈,一听,果然是西山独有的蛮子腔,一下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大姐告诉我,许多西山在外的人都喜欢在她家购买软萩粑和土特产,从农历二月至四月,她每天只做二百个,保证卫生和质量,用真空包装,寄往各地,让人们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大别山风味。我给她算了一笔帐,一个粑粑去除成本赚2块钱的话,一天就是400块,一个月就超万元。大别山人将祖先的智慧发扬光大,而小小的软萩,从远古繁衍至今,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味的追求,更成为乡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p><p><br></p><p> 恰巧,母亲托堂哥捎来了新鲜的软萩粑,淡绿色,闻一下,有软萩的清香,有山野的味道。迫不及待地上锅蒸热,揭开锅盖,满室生香,还未尝,心中已是乡情无限了。吃一口,香甜软糯,回味悠长。眼前浮现出母亲挎着篮子,在山中在田野采摘软萩的身影,不禁思乡情切。粑粑蒸好了,我与妈妈打了视频电话,她看着我们吃得唇齿留香的样子,欢喜又满足的笑容,似是要从屏幕中溢出来。</p><p><br></p><p> 一个个软萩粑,碧绿的颜色,里面包含了田野的春风,早春的阳光,和母亲的味道。看一眼,那就是相隔千山万水的思情,吃一口,那就是是治愈乡愁的“良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