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吴淞路老房子及虹口周边地区

胡根华

<p class="ql-block">每个人记忆中都有一座老房子,那里还保留着儿时最纯真、最朴实、最美好的东西。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总会忍不住推开那扇虚掩着的木门,然后咯吱一声,儿时斑驳的记忆便喷薄而出。</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老房子时不时出现在脑海,熟悉的老房子 ,以及 老房子的每一个角落 。岁月流逝,物换星移,<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房子早已不在,但</span>记忆却不会随着消失,<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房子承载的是当年生活中特有的烟火气息,以及回不去的旧时光。</span>无论时光多么无情,变迁多么残忍,老房子的记忆,永远是守望的支撑,心中的慰藉;老房子的影像将会永远保存在心中,定格在脑海里,成为永恒的记忆。也许没有人理解, 老房子在心中,已经是家乡的标志,是寻找曾经家的最好印记。</p><p class="ql-block">渐渐远去的,是老房子,是童年,是小时候的回忆,也是一个时代的消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实,或许所怀念和不舍的并不是老房子,而是关于在老房子里发生的一切,那些关于童年的所有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那窄小的弄堂,伴随着曾住过的老屋,每当孤独的时候就想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寿德里</p> <p>虬江菜场虬江路吴淞路口</p> <p>虬江路吴淞路口</p> <p>虬江路吴淞路口大公果品商店</p> <p class="ql-block">后面虬江路上大公果品商店,左面吴淞路上中药店。</p> <p class="ql-block">吴淞路714号记忆中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海南路84号海南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此弄堂通往海山路</p> <p class="ql-block">此路从海南幼儿园一直到底即是吴淞路</p> <p class="ql-block">视频再现90年代,从嘉兴路(现四平路)吴淞路到嘉兴路桥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海南路</p> <p class="ql-block">原虹口区委,在武进路与海南路路口,海南路10号。</p> <p class="ql-block">原虹口区委及区政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虬江路旧货市场,位于虬江支路上,东起四川北路,西至虬江路,占地约2000平方米,是规模较大,品种繁多,历史长久的旧货市场。抗战前,广东街(今新广路)至龚家宅路、中州路一带已摊头林立。抗战胜利后,日侨迁返回国,大批家具杂物进入市场。之后,日伪物资及美国剩余物资又云集于此,社会上各种旧货和工业淘汰品也源源流入,形成一个庞大的五金、日用旧货交易市场。解放以后,市场规模扩大,形成以虬江路为中心,沿附近路段,与闸北区宝山路旧货市场连成一片。1955年发展到鼎盛时期,市场内店摊成市,生活、生产资料齐全,买卖修理兼有。当年喜欢安装半导体收音机的朋友几乎没有不去虬江路旧货市场的。</p> <p class="ql-block">刑家桥南路231弄</p> <p class="ql-block">东宝兴路刑家桥南路口</p> <p class="ql-block">群众影剧院四川北路1552号,始建于1928年,取名广东大戏院。1931年1月31日开幕后更名为虹口中华大戏院。抗战胜利后,改名为虹光大戏院,放映电影和演出戏剧。1951年4月为了满足驻沪部队观看电影和戏剧等活动场所的需要,由淞沪警备司令部管理经营,改名为华东公安部队大礼堂。1952年1月,部队将剧场交给上海市文化局,由市文化局转交给华东影片公司管理,改名为和平电影院。1月11日开张,同年9月,华东影片公司又退还给市文化局,改名为群众电影院。1953年4月大修,同年12月29日竣工开业,改名群众剧场,专演各种地方戏剧,并兼电影。1968年1月更名为群众影剧院至今。</p> <p class="ql-block">位于乍浦路455号。原为日本佛教庙宇 西本愿寺上海别院。日籍建筑师冈野重久设计,岛津工作室承建,1931年建造。建筑面积407平方米,砖木结构一层。仿日本西本愿寺式样,呈印度佛教建筑特征。马蹄形的拱形大厅,沿街东山墙置大的拱形火焰形券面,券上饰莲瓣浮雕,券下缘为禽乌浮雕的带饰,其下原有浮雕已不存再下是三行,每行七朵莲花浮雕,朵朵形态不同。北面有拱券门斤,拱券立面饰半圆形浮雕。</p><p class="ql-block">西本愿寺上海别院初设文监师路(今塘沽路口)114号,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院,次年设立龙谷会,开始对中国人传教。1931年,在现址建寺院,作参拜神道、僧人住所和暂存骨灰盒之用。</p> <p class="ql-block">解放剧场,位于虹口区乍浦路341号,坐西朝东。原为日本人于民国十六年(1927)开办的东和馆剧场,专门上演日本戏剧和电影。民国三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胜利剧场,顾仲彝任经理,改演中国戏剧、电影。次年由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接收,易名文化会堂,经理虞文,演出京剧和话剧。1949年上海解放后成为第一个实行军事接管的剧场,6月28日易名为解放剧场,马村夫任经理,当日公演新型歌剧《白毛女》。同年七至八月由华东平剧团演出新编京剧《白毛女》、《三打祝家庄》、《红娘子》等。初多演越剧,后以滑稽戏为主,兼演其他戏曲及放映电影。</p> <p>虹口区图书馆位于乍浦路245号,1952年市人民图书馆在虹口区北四川路区(1956撤销并入虹口区)和提篮桥区(1960年撤销并入虹口区)分别设立阅览室。1957年升格为虹口区和提篮桥区图书馆。1960年两馆合并为虹口区图书馆,馆址东长治路409号,文革期间一度停止开放,1979年乍浦路新馆启用。</p> <p class="ql-block">景灵堂原名景林堂,位于昆山路135号。民国11年由信徒捐资建造,民国13年元旦由牧师江长川主持献堂典礼。“八一三”事变,景林堂被日军占用,几经迁址,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原址。1958年景林堂被定为联合礼拜场所之一。文革期间,停止宗教活动。1980年景林堂恢复宗教活动,并改堂名为景灵堂。</p> <p class="ql-block">武进路</p> <p>原虹口中学位于武进路86号九龙河畔,校舍主楼始建于1929年,抗战胜利后成为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和新陆师范学校,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虹口中学。</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p> <p>胜利艺术电影院,地址乍浦路408号,初名好莱坞大戏院,由张志标(魔术师张慧冲之父)创建,民国31年售与日人律吉悦夫,更名昭南剧场。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上海市社会局接收,改名民光剧院。1949年由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接管,同年易名胜利电影院,曾一度易名胜利新闻科教电影院。1989年改名为胜利艺术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国际电影院海宁路330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2年开业</span>初名融光大戏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海宁路乍浦路虹口区工人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乍浦路王朝海鲜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吴淞路(海宁路口)邮电支局</p> <p>海宁路吴淞路口</p> <p class="ql-block">佳音电视机修理部</p> <p>吴淞路三角地菜场,十九世纪后期,上海租界工部局先后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修筑了文监师路、汉璧礼路、密勒路(今塘沽路、汉阳路、峨嵋路),这三条路相交处形成一块足有10亩的三角形土地的菜场,因此被叫做“三角地菜场”。</p> <p class="ql-block">吴淞路塘沽路口虹口公安大楼,原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海虹口警察馆舍。</span></p> <p class="ql-block">南北走向的吴淞路</p> <p class="ql-block">大名路与长治路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乍浦路桥</p> <p>吴淞路闸桥位于中山东一路吴淞路之间,外白渡桥西侧。1991年完工,自吴淞路闸桥建成起,外白渡桥改为由南向北单向通行。为配合外白渡桥重新通车和外滩综合改造工程,2009年吴淞路闸桥被拆除,从上海的版图上消失,成为历史。</p> <p>四川北路武进路口</p> <p class="ql-block">四川北路武进路口风雷百货店</p> <p>四川北路武进路口</p> <p>四川北路武进路口</p> <p>武进路</p> <p class="ql-block">雷允上国药虹口分公司</p> <p class="ql-block">大祥食品公司</p> <p>海宁路四川北路口</p> <p>四川北路海宁路凯福饭店</p> <p>1983年四川北路海宁路</p> <p>上海市第七百货商店,位于四川北路889号近海宁路口,创办于1957年营业面积13,000平方米。市百七店曾是四川北路(虹口)商业的龙头老大,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新楼改造完毕后,其生意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徐家汇的“六百”。2000年之后七百总店开始停业,不久被信虹项目取而代之。</p> <p>四川北路856号的新华书店,有着近90年悠久历史,其前身是商务印书馆,原国家领导人陈云年青时曾在这里工作过。</p> <p class="ql-block">昆山花园路服饰市场</p> <p>前身为利男居食品店,自产自销广式茶食糕点。1950年9月,业主在四川北路501号开设一定好食品店,保持了利男居前店后工场的传统,自产自销广式糕点、棕子、月饼。1954年生产的鸡子饼、蛋挞、开口笑等食品被国营公司包销。1956年公私合营后扩大为二开间,1961年扩大到四开间,1977年工场翻建为四层楼,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同时增设西点裱花蛋糕专间。1984年鸡子饼、豆沙麻球、杀其马、蛋挞等19种食品被评为传统名特产品。1991年被命名为市名特企业,1993年被认证为“中华老字号”企业。现已迁至四川北路2045号。</p> <p>四川北路1954号</p> <p>大兴钮扣店位于四川北路近武昌路口,虽然“大兴”在上海方言里是假冒和次劣的代名词,但对当时买纽扣的市民来说,此店俨然是专业实惠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珍宝银楼</p> <p class="ql-block">四川北路65号(崇明路口)上海市邮电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四川北路天潼路口新亚大酒店,<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潼路422号,</span>新亚大酒店创始于1934年,楼高9层,地处市中心商业街,临近外滩,迄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新亚大酒店是上海最早由中国人自己集资、自行设计、自己兴建和管理的大型综合饭店,在东南亚、港澳及闽粤一带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四川路桥北堍</p> <p class="ql-block">苏州河畔的河滨大楼,位于北苏州路340号,初名河滨公寓。新沙逊洋行投资,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建造,1935年竣工。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钢混结构八层(现11层),坐北朝南,现代派风格。依据不规则地形,平面作连续“∽”形布置,不仅与沙逊洋行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相吻合,也解决了大楼地处一块东宽西窄的狭窄地带,设计中较难处理的通风采光问题。沿河立面通过内阳台与开小窗的墙面形成虚实对比。中间拐角处顶端建八角形塔楼。墙身采用大块防火海绵砖。地下室有长15.5米、宽9米、深2.1米的温水游泳池。楼前有约150平方米绿地。</p><p class="ql-block">大楼为上海单体建筑总面积最大的公寓住宅楼(时称亚洲第一公寓),其“∽”平面形设计绝无仅有,建筑四面临马路,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早期主要为英美人以及西班牙人租用,1945年后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国电影协会、雷电华影片公司、联美影片公司等影业机构,均租用该公寓设立机构。今大门口尚留有“E.D.”(新沙逊洋行 Elias David Sassoon 的缩写)字样。由于大楼的犹太背景,1938年,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设此。</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河滨公寓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桥</p> <p class="ql-block">华师大一附中,虹口区中洲路102号。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是上海市重点中学,其前身是光华大学附中和大夏大学附中,分别由张寿镛、廖世承和欧元怀创办于1925年。1951年秋,因华东师范大学的组建,两校附中合并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58年又因华东师大增办第二附中,遂改称华东师大一附中。</p> <p>上海永生金笔厂位于罗浮路27号,建于上个世纪初,二十年代的百星影剧院曾设于此,在三十年代又改称明珠电影院。据记载,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电影就在这里放映,此后第一部在中国公开放映的苏联电影《成吉思汗的后代》也曾在这里上映。解放以后,这里曾经被作为永生金笔厂厂址,这幢“火柴盒”建筑是当时最时髦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四川北路东宝兴路口</p> <p class="ql-block">四川北路永明路口虹口区第二工人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四川北路横浜桥,横浜桥南堍与桥相依的是天虹饮食店。</p> <p class="ql-block">四川北路海伦路口上海长途电信局</p> <p class="ql-block">海伦路刑家桥北路口</p> <p class="ql-block">海伦路</p> <p class="ql-block">四平路浙兴里后弄</p> <p class="ql-block">海伦路海伦公园</p> <p class="ql-block">永安电影院原名上海演艺馆,位于四川北路1800号,1925年由屈臣氏汽水工厂改建成电影院。</p><p class="ql-block">曾经多次易名,明星大戏院、新东方剧场、上海剧场、永安大戏院,文革时改名鲁迅电影院。上世纪90年代,永安电影院被改成商场(万家永安商厦)。如今,这里又被改成了仲益永安商厦。</p> <p>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位于四川北路1878号,创建于1921年,原为日本人开办的福民医院。1949年以后改名为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2000年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成为第一人民医院分院。</p> <p>西湖饭店四川北路1807号(近海伦路)</p> <p>复兴中学位于四川北路2066号,创建于民国35年,原址曾为汉璧礼男童公学。学校始称“上海市立复兴中学”,校名“复兴”取“复兮旦兮,兴我中华”之意。1998年复兴中学高中部从四川北路老校区搬至车站南路28号校区,初中部则改名为上海市复兴初级中学。</p> <p class="ql-block">海军四一一医院</p> <p>鲁迅公园,原称虹口公园,位于上海东江湾路146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建成“虹口娱乐场”。1905年改建为虹口体育游戏场和打靶场。1922年改名为“虹口公园”。1945年后改名为“中正公园”。1950年改回“虹口公园”。1927年鲁迅从广州搬来上海,居住在虹口公园附近的大陆新村,直至去世。鲁迅生前一直来公园散步。1956年鲁迅的灵枢由万国公墓迁此,并建鲁迅纪念亭、鲁迅纪念馆等。1988年改名为“鲁迅公园”。</p> <p>虹口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江湾镇万安路老街</p> <p class="ql-block">江湾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嘉兴电影院东嘉兴路267号(哈尔滨路口)。最早原名天堂大戏院,英商业广地产公司投资兴建,由华人经营,民国21年6月19日开幕。民国24年易主经营,改名天韵大戏院。民国31年,由日人强行转让经营,改名日进剧场。抗日战争胜利后季固周赎回经营,改名嘉兴大戏院。1970年3月改名嘉兴电影院。1979年以后,经过多次改建,成为多功能文娱场所。</p> <p class="ql-block">嘉兴电影院侧面哈尔滨路</p> <p>天目路铁道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泰山电影院</span>宝山路东新民路口</p> <p class="ql-block">河南北路江西北菜场</p> <p class="ql-block">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虹口中心医院)</p> <p class="ql-block">虹口区澄衷中学</p> <p class="ql-block">海员医院(雷士德工学院)</p> <p class="ql-block">东长治路新建路</p> <p class="ql-block">东余杭路</p> <p class="ql-block">提篮桥</p> <p class="ql-block">东大名路、海门路、霍山路口</p> <p class="ql-block">提篮桥霍山路</p> <p class="ql-block">提蓝桥东大名路</p> <p class="ql-block">东海电影院虹口区海门路144号,原名东海大戏院,地址茂海路(今海门路)144号近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由程树仁、吴茂保等发起招股租地建造,民国18年2月1日开幕。</p><p class="ql-block">八一三”以后被迫停映两年, 上海沦陷期间,因挂美国国旗而免被日人占领;由于属股份制性质,也未被汉奸组织--中华影业公司要挟参加。</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九年复业后不仅因为缺电,而且还因该院属股份制性质,不参加汉奸组织的中华影戏分公司,每天只准在晚上放映一场德、日旧片,业务十分清淡。先后请王杏花、屠杏花越剧团、张慧冲魔术团、易方塑滑稽剧团演出舞台剧。犹太人被日军赶进以舟山路为中心的隔离区以后,一度请犹太人安排每周2-3次的音乐会或演剧活动。</p><p class="ql-block">东海大戏院见证了犹太难民丰富的音乐生活,包括民间音乐、西方音乐以及二者混合的轻歌剧及音乐会等,体现了犹太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二元并存。</p><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后,1954年7月第一批公私合营,改名东海电影院。1990年12月26日因危房停映后重建。</p> <p class="ql-block">霍山路东山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四平路(大连路口)西望</p> <p class="ql-block">飞虹路与虹镇老街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虹口区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打虎山路</p> <p class="ql-block">老房子陪我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这是一个难以割舍的情感,是让人一直怀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个人在心里对老房子都有不同的分量。有时候离开老房子,不只是离开从前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也是舍弃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离开那个空间,等于把你自己的一部分也永远遗留在那里了。</span></p><p class="ql-block">老房子的记忆实际就是儿时童真的回忆,它从小就一直记在你心上刻在你脑中。总想回去看看老房子,但却永远也回不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