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丽工作坊线上学习】停课不停学 成长不停歇——记工作坊线上学习(2)

听海

<p>  开学延期,学习如期。在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日子里,疫情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正逐渐消散,刘小丽工作坊的老师们也在默默蓄力,积极参加线上学习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实际行动响应“停课不停研”的号召。近日,工作坊老师齐聚线上共同学习了上海特级教师李强老师及华东师范唐思群教授的讲座。</p><p> 李老师和唐老师分别针对高考作文备考及疫情下教师心理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让老师们受益匪浅。为了更好地消化吸收学习所得,坊内老师每人撰写了一篇学习心得。</p><p> 记录学习,记录成长。线上学习,我们是认真的!</p> <p> <b>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p><p><b>——听《疫情危机阶段的教师心理建设技巧》的几点心理调适</b></p><p><b> 平利城关初中 张洲</b></p><p> 近期,有幸聆听上海铭师中心的公益课,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唐思群的一节《疫情危机阶段的教师心理建设技巧》,唐教授侧重于心理应用和实践,比起心理概念来,从当前形势谈到个人心理建设,无论是针对教师还是面对普通民众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下面我结合当前疫情和工作实际,谈谈教师特别是自我心理建设关于调适方面的几点思考。</p><p> <b>一、线上工作,勇于面对,在纷繁复杂的班级和教学事务中调适自我的心理适应力。</b></p><p> 在这场抗疫持久战中,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能安然无恙,除了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医护、警察等逆行者在一线负重前行外,也少不了我们的人民教师。一纸“停课不停学”,顷刻间,上至教育部,下至各级教体局、学校、教师、家长,都好似热锅蚂蚁团团转起。还有网络电信,学生设备、电子产品,一股脑的席卷而来。每天八点多开始,各种打卡,签到,填表,备课,听课,会议,直播,几个班的作业批到深夜,全靠一部手机。虽然没有奔赴一线,也没有像战士那样站岗执勤,却在特殊时期被迫改变教学模式,一秒钟变身“主播”,把课堂从线下搬到了线上。</p><p>看科任教师“忙播”,搜资料,整方案,借设备,制课件;看家长里外“忙活”,备设备,摆手机,放电脑,传作业,忙签到;看学生前后“忙学”,学语文,学数学,学体育,学音乐。一时间,人仰马翻,线上线下一齐动,有时候不是网络卡顿,就是直播没有画面,软件操作不熟练,老师手忙脚乱,家长口口生怨,学生心烦气躁;班主任报晨检,勾连家校,内外接通,上传下达,填表册,做计划,从大年伊始的学生及家庭行动轨迹排查,交征文,应对各级的战“疫”活动,发布通知收交反馈、信息汇总等等,看似闲赋在家,实则分身无术,疲于应。与其像祥林嫂一样抱怨,不如调适心理去改变,说不到,你会找到更好的方法去解决的。</p><p> <b>二、线上教学,不断改变,在流畅习惯的传统教学和线上指导中改变自我的心理期望值。</b></p><p> 一位同事深情地说道:“我从未如此渴望上班,我从未如此思念我的教室。”线上教学,学生相隔甚远,无法一一找到自觉性差的学生,更不能针对个体化的学做好教育,所谓因材施教便是无从谈起,谈到学生的实际,老师心理的确很担心,很多学生用手机早上起床学到下午,除了课间休息老师要求的居家锻炼之外,这样的学习真的有效果吗,他自己在房里会不用手机玩游戏?作为“空中课堂”,学生只要做到认真听课,空中课堂学习效果不会差。但是,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法,有的孩子掌握好知识,并且能做到举一反三。有的孩子云里雾里,混混沌沌,不知所云。单说听课过程,语文有读、写思考等课堂要求,真正的教育不是教,而是人影响人。尤其是本次疫情,好多人都认为教育以后可以搬到线上。但如果没有面对面,学生不能仅仅是从冰冷的电子屏幕,去感受到老师的一言一行,这样也体会不到老师的人格魅力,谈何老师怎样去影响学生?</p><p>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要创设氛围,传统教学的地位是在目前阶段科学技术还无法替代。这种塑造生命的教育,不是仅仅是讲解知识这般随意,在线教学可以达到线下教育一样的效果这样的“论断”并不靠谱,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那么简单,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除极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读书、习题这种独立完成的适合在家学习,大部分学生还是适合学校教育氛围。课堂效果是看老师对学情、学生素质精准把握并给出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好效果。</p><p> 面对种种,教师能改变的就是自我心理,然后付之于教育中。诸如课堂有效问答,作业批改,在线检测与适时反馈。比如“诗词挑战赛”的实施与推广,根据“反馈效应”原理,本学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利用“问卷星”等工具随时检测,将结果可视化,让所有学生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p><p> <b>三、课后辅导,奖励激趣,在利用有效的语音对话和文字交流中升华自我的心理的愉悦度。</b></p><p> 电话也不接,发信息也不会,对老师不理不睬,说两句就挂老师的电话,甚至还对老师出言不逊,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家长,如此这般的网课和在线学习,老师真的很受伤。家校本拍照不清晰,上交作业不及时,有的“复制”“粘贴”他人学习成果,坐等优秀作业来照搬,甚至不闻不问,教师成了剃头担子一头热。孩子远在线下,指导起来十分费力,教师在对于懒惰、怕吃苦、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孩子来说,这次疫情对他们学业的冲击无疑是灾难性的,上网课已变成了他们肆无忌惮玩手机的完美借口。我现在带的学生就是这样,有一天中午12:00,我在上完早读+三节课后的电话家访过程中发现,电话那头传来的竟然是学生还没睡醒的沙哑迷糊声!怒其不争之余,更多的是哀其不幸。对于这类学生的教育,仅靠一根网线或电话线,那也未免太无力了。</p><p> 疫情过后,学生的两极分化可能会更加严重,自制力弱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与自制力较强的学生会有很大差距。相较于传授给学生具体的学科知识,更为迫切的是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拥有了自学的能力,才能在广阔的学习资源中获益更多。当然,老师除了利用有趣的课堂,作业批改方式方法和学生的电话语音连线,私下谈心,发语音信息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有效的评价机制,坚持家校沟通,持续跟踪关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关爱,才能逐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p><p> <b>四、前景展望,形式大好,在日益变化的教学手段和科技飞升中预设自我心理的调适期。</b></p><p> 群里有个笑话,“收假了,老师已经适应了网播课,学校通知返工复学,一线老师甘当主播了,工资少活儿多的学校教育不整了……”想着今年非常时期,延期开学,线下教育按下“暂停键”,在线教育则迎来“快进键”。从数据来看,我国教育学习线上程序每日活跃用户数从平时的8700万上升至特殊时期的1.27亿,升幅46%。可以说,在线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p><p> 未来的课堂教学最好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在线下课堂,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点燃者,创设利于学习的环境氛围,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质疑,师生、生生之间有很好的情感链接,这是线上教学所缺失的。线上教学可以做好辅助,比如录制重点难点小视频,潜能生单独辅导,课堂精彩瞬间回放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p><p>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是靠你去用心领悟,领悟到的就属于你的。教学需要一辈子不断的学习,学习需要用心,必须要深入思考,才能做深刻的对比,否则,你可能急于找答案,机械照搬什么效果都没有。因此,我们眼前的教育资源被打破,唯有尽快适应,尽早感知教育形式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变化,不至于事到临头,方知改变,悔之晚矣。</p> <p> <b>触摸“触角”,学习提高</b></p><p><b> 平利城关初中 陈华</b></p><p> 在上海铭思/铭师教育的网络平台中的打卡已经结束了,其中对李强老师的高考作文冲刺“触角”的讲座深有感触。一开始学习它只是因为讲座内容和语文、高考有关。私下里心想高考作文主要是针对高三学生的,初中老师听听热闹就好。但为了让宅居在家的高三孩子也耳濡目染一下,所以选择边吃饭边做家务的时候听听学学,结果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再次静下心来聆听是因为工作坊里大家的共识。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完完整整地踏踏实实地看完了两个多小时的视频,才深知此次高考作文的“触角”对初高中语文老师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作文教学对于初高中来说是一脉相承的。</p><p> 此次高考作文触角的网络学习也让我对作文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具体的启示:</p><p> <b>一、作文写什么</b></p><p> 语文老师最大的困惑就是学生作文到底写什么?我们常常教导学生写作要围绕写什么怎么写写的怎么样,要求学生下笔之前要审题构思立意。这也是李老师提到的学生作文没内容,没思路,没思想自然不知写什么是一致的。到底写什么,我们语文老师告诉学生:1.作文就是观察生活写生活。</p><p>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语文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言下之意就是要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写生活,可是孩子们怎么去观察如何去感受,我们老师没有具体的教过。观察生活不是简单的带上一双眼睛两只耳朵就可以,它需要你做到准确、细致、透彻,需要你抓住事物的特点,需要你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只有这样亲历亲为的观察才能在写作时有内容可</p><p>写。</p><p> 2.反复多写就可以写出好文章。</p><p>教学中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语文老师,没有思想的文章,没有内容的习作即便让学生书写百遍也是毫无益处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浅显易懂的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在“游、见、学”下功夫,做扎实。这也正如19岁的苏辙所言,只有不断地加强内在修养,丰富阅历,才能达到孟子和司马迁的大家水平,才能“执笔学为如此之文”。</p><p> <b>二、作文怎么写</b></p><p> 作文写作是有技巧和方法的,有内容有思路自然不愁方法和技巧。怎么写就是习作构思、思路的问题。为什么没有思路,就是缺少习练思路,别人的思路不能变成你的思路。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产生思路,这一点《校园的早晨》在怎么写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习作之前老师先出示写作内容不作要求,再通过上交的习作筛选出几篇文章,加上课外找寻的名家之作让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中老师也不做任何评判。最后要求学生划出几篇文章中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剩下的一篇文章就是名家习作。时机成熟后让学生领悟:好的描写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至此,作文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写作的方法,这种作文教学使用的归纳法让学生终生受益,毕生难忘。</p><p> <b>三、作文写得怎么样</b></p><p> 写得怎么样是属于立意、文釆的要求,如果说知道写什么内容是合格的习作,知道怎么写是良好的习作,那么写得怎么样就属于优秀的习作范畴。作文优秀当属上乘之作,自然也属内容详实,思路清晰,主题突出的作品。</p><p>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当你的生活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会产生更多的角度,这就是立意,也是思想。要写出良好的作文,立意、思想很重要。立意要新,立意要奇也需依赖于平时的生活、阅读、积累。</p><p> 总之,作文教学的策略要围绕写什么怎么写写的怎么样展开,这也是讲座中提到的内容思路思想三策略。一篇文章有了内容才会有思路,有了思路才会有思想。这之中,内容是基石,思想是方向。三者互为融合,不可分割。</p> <p>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p><p><b>———听《高考作文冲刺的几个“触觉”》浅识</b></p><p><b> 西河九年制学校 刘 霞</b></p><p> 在一群勤奋同事的感召和影响下,用心聆听了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强老师的《高考作文冲刺的几个“触觉”》,听后内心是复杂的,可谓是五味杂陈有感动、惶恐、不安、还有深深的惭愧。</p><p> 在这个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能做的好像不出门,不串门,按照上级的相关要求每天在家做好线上教学就足以,殊不知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当我透过屏幕看到年过半百气宇轩昂的李强老师用整整两小时为全国各地的老师做这场作文教学培训,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有机会听到名师这样实用又极具指导意义的作文教学指导时,内心除了感动还有深深的敬佩之情。在这个距高考不到80天,中考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所有带毕业班的老师内心是恐慌的也是着急的,更是无能为力,是他给我们这些焦虑不安的老师指明了方向,拨开了云雾。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目前所有学生在作文上存在的共性问题——“无内容、无思路、无思想”,然后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三个“策略”——“观察生活、阅读积累、朗读强化”,写作之源离不开生活体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孩子们课余时间更多是玩电脑、手机……即使有机会走进大自然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都是一些停留表现的认识,没有真切的去用心悟、用心感。再就阅读积累欠缺,大部分孩子没有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甚至于很多孩子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阅读,去积累,往往成了他们日常作业中的一种,完成后就忘,到了写作时大脑一片空白,怎样才能把这种现状得以改变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李强老师结合自己的案例教学传授了很好的方法指导和引领。尤其听了他对“课”和“课程”讲解后,觉得我们之前所涉及的课堂仅仅只停留在“课”的层面,而真正的作文教学是“课程”,应形成一个系列。就像湖南菜一样,要想办法使之成为一个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一盘菜和一种菜。</p><p> 能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做到从初一到初三,在每个年级段有目的的训练一个技巧和养成一个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李强老师说在学生最后冲刺的时候要准备三个30篇的样本内容拿出读,听后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其实我们如果从初一到初三让学生把自己或平时看到好的习作收集起来,可能还不止30篇。但是,此时我想说咋手头没东西,所以以后的教学定要在朗读强化、积累构思、生活观察等方面多些思考和探究,多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用心观察体悟,拓宽视野。</p><p> 习作路上没有捷径,除了学生自己要做学习的有心人,我们老师更应该把作文指导“课”努力上成作文指导“课程”。</p><p><br></p><p><br></p><p><b> (未完待续)</b></p>

学生

老师

作文

教学

学习

教师

习作

教育

心理

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