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p> <p>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p> <p>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p><p>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p><p>抒发人们尊敬祖宗、</p><p>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p> <p>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p> <p>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随着清明节的临近,群众上坟祭祖活动逐渐增多,因燃烧香蜡纸钱引发森林火灾的案例时有发生,教训极为深刻。当前,希望广大群众认真汲取教训,举一反三,牢固树立文明祭扫、绿色祭扫的新理念,切实做到带火不进山、进山不带火,坚决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以对自已、家庭及宝贵森林资源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护我们共同的绿水青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