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胡小环 朗诵:王福会 </h3> 同学们,俗话说,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养儿不知道父母恩。青春期也正是叛逆期的你们也许真的就体会不深、甚至体会不到父母之爱,小时候的我和你们一样,总是觉得一切都是应该,一切都是正常,一切都和他人没有两样。其实等我们长大了,我们就真的能够体会到好多好多的不一样——每个父母都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前几天回家上坟,又一次触动了我为母亲写点东西的欲望,潜意识里也许就是母亲小草般寂寞生存的伟大品格的感召,让我情郁于中,言发于外。于是便静下心来,跟妈妈做了一次她离开我这些年后的诉说—— 妈妈,您离开我们四年有余了,不知多少次,蹲跪在您的坟前,点燃一堆纸钱……四年来,几乎每一天,我都会想起您,每每有那么哪怕是稍纵即逝的一点点因素,触碰了我,也会让我那敏感的神经,刺激大脑,顿时想起您——我的母亲……四年间,我多少次站立在您的坟前,不曾说一句话,正如得到您病危的消息,刚到北京参加研讨会的我连夜又匆匆赶回来,进屋没有和您说一句话一样,我不想也不敢随意放开感情的闸门……让您平静的离开这个世界。妈妈,您一生都是一个心中有数的人,一个从不多言多语的人,我想此时,您也愿意如此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吧。四年间,我也一直生活在情感的折磨和悔痛之中,我不知道对于您的病,我们采取的方案是否正确,我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到位。尽管十天里我们带您跑了三趟北京,两趟唐山;尽管我们一起在县医院陪您四十余天。难怪有人说面对癌症,不论怎样的积极还是保守治疗,最终都是后悔,因为你无法知道另一种方案的结果。 又是一年清明节,按照家乡习俗,要在清明之前上坟祭扫。<br><br> 我依然默默地站立在您的坟前,一声不吭,泪光中,往事如云漂浮,慢慢掠过……<br><br> 妈妈,您没有文化,但这不影响您对于文化的追求与渴望。爸爸也只上了小学,你们更多的寄希望于我们姐弟四个,能够好好念书,长大了能有点出息,走出穷困的农村。<br><br><div> 1971年,过了春节,虚岁8岁的我,到了上学的年龄,您年前便为我缝制好了书包——用一条白手巾,从中间折叠过来,把两边缝上,上面抽个带儿,提起来就是个书包。当然,里面也不需要装更多的东西,一本算数书,一本语文书,一个算术本,一个方格本,一个文具盒,这就是一个小学生的全部家当。那一天,您早早为我们做了饭,因为有哥哥带着,所以不用您送我去学校,临走时您对我说: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该好好读书了,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别的出路。记住了,听老师的话,不许打架。<div><br><div> 是啊,不许打架,不要惹事,这就是您朴素的人生哲学。妈妈,您是个绝对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妇女。平日里少言寡语,总是默默的承担着作为一个儿媳、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一切。爷爷去世早,我没有赶上,奶奶年轻时便开始守寡,有时会有一些烦躁、猜疑和顾虑,可在我的记忆里,您从来没有跟奶奶红过脸,生过气。您也从来不打骂我们,偶尔被我们气急了,就说,等你爸爸回来我要告诉他。父亲对我们是很严厉的,所以您便以此作为杀手锏,吓唬我们,每每这样,我们也总是乖乖的听话了。</div></div></div> 记得六七岁的时候,我上柜子上面去,从梳妆台的抽屉里找小东西,下来时一只脚踩掉了在柜子底下放着的小铁锅的耳子,我很害怕,悄悄地把小锅往里面推了推,就溜出了家门,晚上迟迟不敢回家。那时日子穷,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觉得十分珍贵,弄坏了,简直就是罪过。夜幕降临了,玩伴们都回家了,我独自在大街上徘徊,越来越觉得恐惧和无助,这时,我听到了您焦急的喊我乳名的声音,我顿时失去了支撑自我的意念,一下子跑到您怀里,痛哭起来,您抱起我,安慰我说,那锅耳子早有裂痕了…… 妈妈,您对待子女、对待家人是宽容的,在外面也是如此的大度。您的恬退隐忍,为人称颂。邻居受人挑唆,误会了您。在生产队下地干活时,总是指桑骂槐,喋喋不休,谁都听得清楚,您更是心知肚明,但您从不为此发作,总是忍气吞声,不接茬,不还口。有人看不惯了,就跟您说,怎么就不还口呢,谁还听不出她是在骂您呀。可您总是说,人家没有提名道姓,咱非要往自己头上揽这个干什么呢?再说了,他(指我们)爸爸又在前面当干部,打起架来,影响不好的。您常对我们说:吃亏是福,委曲求全,退让得安,好人总会有好报的。<br><br> 计划生育那几年,乡里去人到村里抓超生的,村长派您为他们做饭,也有好多人在背地里议论,说您不顾乡情,您尽管满腹委屈,但从不争辩。因为您觉得,一是村里委派的,不好推辞;二是生活困难,也能以此给我们一家人挣口好饭吃。我想,这就是您啊,妈妈!为了家,为了子女,为了疼爱的人,不知多少次您默默泪流,不知多少次您咬掉牙齿吞进肚里!<br><br> 然而,生活中您把所有的委屈,当然也有所有的快乐都化作了干出个样来给人看的动力。在生产队上班,您总是和青壮年小伙子一负一正的较着劲的干活,而且不落他人之后。记得有一年村里评选劳动模范,您是全村十个劳模中唯一一个女性。大队(村委会)奖励您一个大镐,家里用了好多年。我想,那是您一生最风光、最荣耀的一次吧。 家里唯一的副业就是编织苇席,到了冬闲时节,您每天晚上都要编织到后半夜,甚至彻夜不眠,在冰凉的屋地上,铺上一个薄薄的小垫子,屋里没有炉火,冷风从门帘边、门缝里嗖嗖的钻进来,冻得手脚冰凉。加上每天做饭洗碗用凉水,双手红肿,粗糙,皲裂,好多道大口子,像小孩子嘴似的,渗出血来,用胶布粘一粘,裹一裹,什么活都不耽误。本来就吃不饱饭,到了深夜,饿得实在忍不住了,就扒个酸菜芯或者切几刀白菜芯拌上几滴酱油和醋精。美美的吃了,解饿了,可那种里外都凉的感觉又是怎样一种滋味呢!但我知道当时饿的程度一定比冷更难捱啊!<div><br> 妈妈,您一生勤劳俭朴,从不乱花一分钱,从不倒掉一粒饭。我想这是生活所迫,更是本性使然。记得那时过年过节包饺子,别说有没有肉了,就是放棉籽油,都是用小匙数着……每每这时,我总是站在您身边看着:一勺儿,两勺儿,三勺儿……好妈妈,再搁一勺儿吧!于是妈妈就又搁上一勺儿。后来我发现我在您身边时,油放得越来越少,我才明白,您早就把我的请求考虑在内了……精打细算,妈妈,您真是做到了极致。其实,我也明白,我们姐弟四个,间隔特别近,都是吃饭多的时候,不是这样,那就得三天两头揭不开锅啊!可后来咱不缺粮食了,偶尔来我这里住几天,您也总是跟我说,挣个钱不容易,不要总是换着样儿的吃,想想过去吃谷糠、玉米骨头,现在能吃饱饭就很满足了。所以,每顿饭后我要倒掉不想留的饭菜,也总是背着您,不能让您看到。</div> 妈妈,想起您,我就想起一件事情来,那是我在乡村教书的时候,我脾气急,吃饭嘴紧,进家就得堵住嘴,所以,您每天中午都会在我回家之前把饭做好,等我到家就吃。那天,您因为忙着干活,做饭晚了,当我推开后门的时候,您正在烧火。您回头望我的那一眼,让我终生难忘:烟雾中,您右手拉着风箱,左手向灶门里添着柴禾,听到开门声,一下子转过头来,几乎是用一种乞求原谅的眼神看着我……我没有做声,进了屋子,可您那眼神却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妈妈,这些年了,我不曾跟您提及过这件事情,您也一定早就忘记了,因为,父母是不会记得子女的无知和任性的,你们记住的都是那些值得自己炫耀的资本。 我知道,在我们姐弟四个中,您最惦记我的哥哥,那天从北京回来,知道您大去之期将至,本想跟您聊聊。告诉您,请您放心:有您在,我们是个和谐的大家庭,您走了,我们也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我们会照顾好爸爸,也会维护好兄弟姐妹的情意。可是,我没有勇气,不是因为我怕自己做不到,是因为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弄得我们娘俩哭哭啼啼的。我想,在您离开我们的那一刹那,我紧紧攥着您的手的时候,我已经把我的心里话传递给您了,妈妈,您一定明白了吧!<div><br> 清明节到了,儿深情叩拜:愿妈妈在冥府能享受这美好的春光!</div> <h1><b>作者简介:</b><div><br> 胡小环,男,现年56岁,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唐山实验学校校长,河北省名师,唐山市名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第三层次人选,河北省课改优秀教师,唐山市社会科学界优秀青年专家,唐山师院中文系兼职教授,国培专家,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指导教师。曾获全国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录像课大赛一等奖,主持的国家“九五”规划课题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十二五课题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参编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有多篇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学术杂志发表,2015年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第4期)封面人物。</div><div><br></div><div> 自防控疫情,实施网络教学以来,每天以书信的方式给学生写一篇寄语,每篇一个主题,一写就是六十余篇。</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