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一小李红豆】学会提问,学会“教”“学”

木兰

<p>3月29日晚7时,我们再次与张齐华老师相约直播间,聆听张老师为我们带来《提问,让你读懂不一样的教材》。每一次的课,都令我顶礼膜拜,今天,也同样震撼。</p> <p>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问的重要性。</p><p>今天,张老师主要围绕两个角度来讲述:</p><p>一、为什么。</p><p>二、怎么做 。</p> <p>对于为什么,张老师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展开。教师如果没有提问,就没有真正的教学,或者说你的教学是肤浅的,只停留在表面。学生如果没有提问,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程序性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思考。</p> <p>接下来,敲黑板,重点来啦,我们该怎么做呢?张老师提出两点要求:</p><p>学生:重在提出学习之困惑。</p><p>教师:重在发现教材之问题。</p> <p>一、教会学生学会提问。</p><p>通过问题1,让学生明白不管犀牛是大或小、胖或瘦,只要是两只犀牛,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通过问题2,理解可以用局部代替整体来计量,只要他们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问题3,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有无生命,都可以用数来表示。</p><p>可能刚开始学生难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慢慢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善于比较和敢于提问的习惯。</p><p><br></p> <p>二、留给学生提问的机会。</p><p>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不见得是好事。我们也该停下来,问问学生: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有哪里不明白吗?计算课有时会有多种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呢为什么?可能会收到许多小惊喜。学生有问题,说明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并且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且,教师要大胆提问这些学生, 并给予毫不吝啬的夸奖。</p><p>总结下来四句话:</p><p>不会问:教他!</p><p>不想问:请他!</p><p>不敢问:夸他!</p><p>问完后:用他!</p><p><br></p><p><br></p> <p>作为教师,重在发现教材之问题。</p><p>路径1:微观上,从教材内容中发现问题。</p><p>张老师通过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的对比,发现《方向》这一课,二者的呈现是存在差异的。正是因为当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才有了后来的发现。</p> <p>路径2:从教材编排中发现问题。</p><p>对于混合运算这一课,张老师发现其实教材的编排是存在问题的。我们只是想给出四则运算这一法则,而强行安排了这样两个例子。通过这两个例子,确实能看出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这是我们想要的。然而,却有些牵强,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是要先算加减法的呢,那就暂时不适用。所以,张老师自己设置了三道题,先让学生完成前两道,在学生做第三道时存在分歧,继而给出四则运算习惯上的规定。</p> <p>路径3:从整体结构上发现问题。</p><p>张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数轴上标出1/4这个数,学生标错了竟然还振振有词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张老师发现,在三年级《认识分数》这一课中,只是介绍了分数作为比率或者说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的存在,并没有强调分数的另一个特质:分数本身也是数,这就为学生后来的学习产生困扰。</p> <p>个人反思:学会提问,教师要学会“教”,学生应学会“学”。学会提问,才能学会独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生的提问,无疑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我们班有些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敢问,作为新教师只是为树立教师威信,因而平常上课有点严肃。以后应用微笑去感染孩子,对于敢于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的提问,无论从理论和经验,自己都有许多不到的地方,这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去思考。我也乐于去思考和提问,和学生共同成长!</p>

学生

提问

张老师

教师

学会

问题

教材

发现

思考

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