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b style="font-size: 20px;">让过去告诉未来</b></p><p> ——听《三亲教育讲座》有感</p><p> <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 (2020年3月29日分享第195篇)</i></p><p><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 滑县小规模学校联盟小田小学杜冠鹏</i></p><p> 这两天在网上看了三亲教育项目发起人之一 ——鲍喜堂校长的《教育要面向未来》的直播课和答疑。鲍校长说的一句话“让过去告诉未来”对我触动很大,知道历史才能以史为镜、溯源问脉、以明得失、固本图新。</p><p> 鲍校长先讲了古代的三类老师:第一类是孔子、孟子等等古圣先贤,这些圣人“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所以称之为圣人。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榜样也!第二类是告老还乡、解甲归田的古代官员。他们通过私塾考取功名,到外地做官,到老了,带着一生所学、所见、所闻、所悟回到家乡,大多数在乡村教书。这类人被称为“先生”,朱熹说:“先生,首生也!”这些人博闻多识,孩子们自然受益,再说他们本身就是功成名就,就是孩子们效仿的榜样。在以色列退休教师、退休干部,都留在学校下面做义工,帮助学校教育孩子。在以色列曾经听一位退休的某部队的高级指挥官讲,他退休才一年,组织两千多名各行各业退休的优秀人员组成志愿者,专门辅导各班后几名学生。别说是传授给孩子知识了,就是孩子们每天和这些优秀的长者在一起聊聊天就会增长见识,这样的民族能不优秀吗?这样的全民支持教育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位指挥官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之所以大力支持教育,主要是我作为指挥官深深体会到要想巩固国防,武装再多的飞机大炮都不如把人脑武装好。”这句话发人深思,当时让我作为教育者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如果我们国家像古代一样,像当今的以色列一样,退休的老干部都能解甲归故里,兴办教育,支持教育,我们乡村振兴、文化复兴的中国梦还会远吗?第三类秀才或相当于秀才的人,这些人也是饱读诗书、能写会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武懂医,能文能武,也被称为“先生”,被人称谓无所不知的先生,受人尊敬。</p><p> 这三类人不用讲“德育”,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德”的化身,就是榜样,既“教”又“育”。当今提出的“立德树人”,我感觉应该是老师们的追求与担当,像古代的“先生们”先“立德”,之后自然就会“树人、育人”了,上所施下所效啊!</p><p> </p> <p> 随后鲍校长又讲了我国的历史,前18个世纪,我们中国都是世界上强盛发达的国家,在清朝由于我们的强盛,感觉不需要向外夷蛮人学习了,于是闭关锁国。在我们闭关锁国期间,西方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而我们一无所知,依然过着农耕生活。本来是有机会接触外界的,1793年英国想法和我们做贸易,我们没有接受,失去了最后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更不可思议的是把英国进贡的礼品“原封不动”的搬进了圆明园,等八国联军进入圆明园才发现当年进贡的“洋枪洋炮”都没有拆封。假设当年拆开了箱子……可是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直这样认为,把“挨打”归咎于“落后”,把“落后”归咎于“传统文化”。最近还有人说,我们“挨打”不是因为我们落后,而是因为我们太“富有”了,又富有又落后,外国才来侵略、掠夺的。如果当时中国什么都没有,一穷二白,他们会来掠夺吗?要让孩子们知道历史,了解历史的真相,激发他们爱国心,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而不是一直强调落后,让孩子们没有了民族自信心,崇洋媚外就自然而然了。不是我们文化落后,而是没有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话去做才落后的。记住历史,告诉未来,当今该何处何从,每个人都要心中有数啊!既要放眼世界,也要固守国本啊!不要忘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p><p> </p> <p> 据有关人士调研:30年来的3000多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人成为行业的领袖。某高校新生一年级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都是在高考战场上,在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赢家啊!都是佼佼者啊!都是学霸级的大佬啊!可是竟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些我也记不清楚了,也不一定准确,但是至少可以让我们反思这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p><p> 家长们,社会上,一些教育机构一直鼓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考上一个好大学”,很少有人会考虑孩子的终点谁负责,考上好大学以后咋办?教和育要并重,应该让他们比翼齐飞。</p><p> 试问一下,老师们,班主任们什么是德育?很多人都熟悉“德育”这两个字,恐怕很少人能说清楚什么是德育吧!不知道什么是德育,也自然就不会重视德育了吧!只教知识的教育是残疾的教育,可是大多数人都在追求这样的教育。值得庆幸的是中央党校的张孝德教授以及北京多所大学的教授发起了三亲教育,为了孩子们的终点负责,为孩子的未来谋划,为乡村探索最好的教育。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我们提了多年的夙愿,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实现,因为未来以来,珍惜当下,做好当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