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学生时代难忘事

郑瑞华12973448

<p>🌸题记</p><p><br></p><p>岁月可以悄悄而逝,记忆却难淡淡抹掉。我们这一代可堪梦堪思的往年事最莫过于特殊岁月学生年代深刻事。</p><p><br></p><p> 半个世纪前风华正茂的我们共同经历了初中同窗共读三年的美好时光;经过了难以抺掉的文化大革命动荡的岁月;一起接受了上山下乡插队务农最刻骨铭心的艰辛励炼;开始了学生时代走向社会、走向工作、走向生活的风风雨雨。</p><p><br></p><p>共同的命运,不同的经历形成难忘的学生时代的印迹,铸成了我们一生最珍贵的记忆。</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3.29.郑瑞华</p> <p>🌸初中母校的记忆/唐云英</p><p><br></p><p>我们的母校福州十五中原座落在福州五一路与国货路的交界处,简朴秀丽。校园的三年学习、生活使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p><p><br></p><p>记忆中,一跨进校门口就是传达室,紧挨着就是理发室。传达室旁边竖着两排校园学生专栏。站在门口迎面三座灰色砖砌的教学楼座落在眼前。教学楼按初一、二、三依次座落在校园里。</p><p><br></p><p>我们的校园到处种满了柳树,一排排翠绿的杨柳树,婀娜多姿,柳枝随风摇曳,真象唐诗中的意境:"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p><p><br></p><p>教学楼的左边就是办公楼,办公楼是凹形的,凹形的前面是花圃,花圃里绽放着五颜六色的小鲜花,红的月季、黄的野菊.....漂亮悦目。</p><p><br></p><p>教学楼再往前就是生物园,中间隔着一条小路,这里很幽静,是我最喜欢的小天地。早读课,我和班上同学都会偷偷溜出来,躲在数学组背面一扇关着门的门阶上背英语单词,讲一些私密的悄悄话。</p><p><br></p><p>生物园再上去,就是食堂,我们每天早上会到食堂炖中午饭,炖一罐一分钱,食堂后面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沿着竹篱笆通向音乐室。透过竹篱笆外,只见一条流畅清丽的水渠道,那涓涓流水傍绕着校园静谥而过;还有一排高大、笔直的水杉矗立在水渠两边,显得格外优雅自得。这一切与我们的校园融合在一起,显得更加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自然美景画面。</p><p><br></p><p>还记得 ,我们学校的老师是一批很有教学水平,尽心尽责的老师。同时也不缺一些调皮的学生。早晨,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走廊上,老师都站在各自班级的门口值班,有的找自巳班上的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p><p><br></p><p>上课时师生在班上有时生动活泼,趣味不断。如地理课在凯老师上课前总是挥舞着教鞭念着顺口溜:"三五班,不简单,积极发言超别班......",搞活了同学学习气氛,鼓励了大家涌跃发言的积极性。孝斌老师试管的化学反应发出"尖锐的口哨声",被同学说成了是"尖锐的狗叫声"。一个叫林长平的同学上课时惹得英语魏炳汉老师生气说:"你看着我,我要见你的父亲",马上被调皮的同学说成:"你看着我,我是你的父亲",引起哄堂大笑.......。</p><p><br></p><p>下课铃响,同学们便象潮水般涌出教室,奔向操场,尽情地玩耍,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有的依傍在栏杆上凭栏眺望,有的聚集在长廊上谈笑风生,有的在草坪上沐浴阳光,享受这最美好的金色年华。</p> <p>🌸魅力无限的语文老师/唐云英</p><p><br></p><p>🌷小学的语文老师我都忘记是谁,模模糊糊记得老师在语文课上要我们造句:象........一样,不但……而且;记得我们许多同学只会造:"我的妈妈象狼一样凶恶";"我的爸爸𣎴但会骂人,还会打人";这类似的简单造句。</p><p><br></p><p>到了初中可能懂事点,对老师教语文课的印象开始清晰了,陈子明老师是我印象最深的语文老师,他是我们十五中三(五)班仼期最长久的语文老师。</p><p><br></p><p>上课时,他经常腋下夾着一本语文课本,面带微笑时嘴角微微翘起,想笑却忍禁不笑的样子,走起路来,步伐提得特高,特有精神。一眼就看出子明老师特喜欢我们"三五"班同学。</p><p><br></p><p>🌷曾否记得是老师你手捧课本在教室里踱了多少来回,从课文《荔枝蜜》,到巜谁是最可爱的人》.......。你一字一句教我们写作技巧。</p><p><br></p><p>记得一天上午你刚教完《遗嘱》这篇课文,而我乘中午在教室吃午饭后利用闲暇时间,在教室黑板上模仿邹蹈奋课文的格式,也闹起玩笑写了巜我的遗嘱》,内容大概是:我自愧能力薄弱,不能为党为民做贡献,……。</p><p><br></p><p>第二天教室后面墙壁"大家谈"专栏上贴出了许多从"我的遗嘱"谈起,有的批评、有的劝导,内容大概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換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幸福生活,辜负了党的培养和教育;劝导我要好好学习,继承烈士的遗志振作起来,努力学习,做革命接班人........;如此云云。"大家谈"的纸片象雪花一样越贴越多,贴滿了教室后面的墙壁,好像担心我真的马上要到马克思那里报到似的。</p><p><br></p><p>又是班主任找我谈话,做思想工作。又是有的同学问长问短,表示关心。最后,直到我在墙上贴出了对写巜遗嘱》的认识后,才平息了这场风波。</p><p><br></p><p>我想当时许多人都和我一样心知肚明,如果真要到马克思那里报到,还需要广而告知吗?但在这次活动中,老师因势利导利用此次机会,开展同学对生命的热烈讨论,使我,使同学们对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珍惜。</p><p><br></p><p>🌷还记得子明老师教《荔枝蜜》这篇课文时,从荔枝是世上最鲜美的水果到苏东坡的诗句:"曰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从荔枝开花到蜜蜂采蜜,讲课是那样的生动,那样的引人入胜,把我们带进课文,置身于课文的情景中去。......带着那么一股清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一股清气......喝着这样的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p><p><br></p><p>在我们对荔枝蜜产生甜滋滋的感觉时,又是你请我们几个同学到你家喝荔枝蜜。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们班十来个女同学相约到你家喝荔枝蜜,你家住在古楼,沿街玉兰飘香,你和師母熱情接待我們,每個人都倒了一杯荔枝蜜,喝着真甜,甜到心底去了。我們喝的是蜜,我們感受的卻是濃濃的師生情,此情此景終身難忘。</p><p><br></p><p>🌷子明老師就是這樣從課本到實踐,從理論到思想深處認識的昇華。這種教學方法讓我們對課文內容至今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p><p><br></p><p>接着又掀起了從巜一隻螃蟹談起〉,內容大概是:螃蟹是生產隊的,屬國家財產,捉了螃蟹,就是破壞集體東西.........。之類雲雲。我們班同學思想活躍,各抒己見,明辨是非,懂得了道理,還鍛鍊了同學們的寫作能力。是倆位班主任、語文老師對我們班引導有方,班級工作做得有聲有色,生動活潑。</p><p><br></p><p>🌷文革后,我就是靠子明老师所传授的语文基础知识所学到的写作技巧;靠自己在广阔天地里进一步自学成材,得心应手地为大队、公社写田间报道、出专栏专刊。在负责主持学区学校工作时,计划、总结,乃至各级教师代表会、知青代表会发言稿等各种材料我都自己动手写。所以,子明老师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垫基石,</p> <p>🌸教学严谨的陈子明老师/郑瑞华</p><p><br></p><p>人生在已逝的岁月中总会沉淀下一些记忆,并令人难以忘记。记得在初中念书时就有一件让我终生不忘的事。</p><p><br></p><p> 有一次陈子明老师在批改我的一篇作文作业时,“明察秋毫”见我文中有“一位老工人在收音机里忆苦思甜……"的语句,就用红笔在此句下划了一道杠杠,并写上"此工人如何会在收音机里?"的点评语。清楚记得,当我见到这批语时就顿觉脸红心跳,还深深地在我的脑海带来不小的冲击和留下难忘的影响。可以说学生时代许多学习上的事都会忘了,唯独老师这评语却成了我一生难以忘记的一件事。因为,这一句评语让我改变了学习的态度,懂得“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从此,我在课堂上都能认真听老师讲课,重视语文语言语法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使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作文写作有了较大的进步。</p><p><br></p><p>还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走上工作后无形受老师严谨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惯有的意识和习惯,既不论是写专业论文、工作报告,还是各类文字材料时,都特别注意文章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尽量避免写作语句上的错误和出现笑话。</p><p><br></p><p> 每每想起子明老师教学水平高,在教书育人上严谨教学,认真授课,严格辅导,让学生们在学习上收益非浅,受用终生。这一切都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p> <p>🌸鼓山的相思树/郑瑞华</p><p><br></p><p> 1966年我们进入了初中三年级的学习阶段。三、四月正值植树季节,我们上半年劳动周正好被安排去鼓山植树造林。出发的那天早上,我们早早的背着被包和行李来到学校操场上集中。一想到劳动虽辛苦,但同学们可以走出校园到外面一起吃、睡、劳动和玩耍,大家心情格外兴奋。出发时,我们按班级排着队,从学校步行到鼓山山下。开头,大家行走在福马路上,还时而唱着歌,时而喊着"一、二、一"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着。走着走着渐渐地就成了三三二二稀拉的队伍,十多里的路足足走了近二个钟头才到目的地鼓山脚下。</p><p><br></p><p> 我们班被分散住到村庄的农民家里。我们几个男同学就被安排在一间一层砖房里,地上用厚厚的干稻草铺上,草席、棉被就打在上面成了我们睡觉的地方。那个年代经济条件还十分落后,除了住宿差,吃的方面也很寒酸,天天都是馒头或米饭配糟菜和一些海带,偶见有几片薄肉摆在菜盆中就算改善了。天天这样差的伙食,最"倒霉"的是当时负责后勤的总务处老师,就被我们这届学生赐个"糟菜主任"的称呼。</p><p><br></p><p> 在鼓山种植相思树劳动中,同学们凭着热情不怕苦、不怕累,积极挖坑、植树。每天劳动后虽浑身酸疼难受,但大家还是在昏暗的灯光下累中作乐,打扑克的打扑克,聊天的聊天,男同学间还时常在地铺上较劲摔跤比输赢,弄得满室像鸡窝似的乱糟糟,还被老师狠狠的批评过,但同学们心里都是偷着乐!</p><p><br></p><p> 短短的一周时间,我们学校三年级年段的同学们从山下沿着公路旁到涌泉寺周边共种植了近万株相思树苗。随着种植的速度,我们的住宿也从山脚下搬到了寺院的大殿里,在山上大家显得特别高兴,劳动后同学们还能饶有兴致地跑到"喝水岩"等景点处玩耍、快乐去……。就这样带着少时好奇、兴奋而愉快心情的劳动,不知不觉地很快就过去了。可那短短的经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直至今日还记忆犹新,时常"相思"着鼓山的相思树。</p><p><br></p><p>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现站在鼓山凭高一望,目及所及当年种植的相思小树苗经过岁月打磨,如今成了处处可见百态千姿、绿意盎然的大树,并早巳与鼓山的山水完美融合为一体,成了鼓山一道不可或缺的绿色风景线。我们心里还真感到无比的自豪。</p><p><br></p><p>&nbsp;&nbsp;面对同学们亲手种植的相思树早巳溶入于茂盛的森林植被里。我们不禁也有一股"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叹!</p> <p>🌸文革徒步串联记/唐云英</p><p><br></p><p>文化大革命初期,很多同学都到北京串联,接受毛主席的接见,我们班有几个女同学由于成份等各种原因没能参加去北京串联。</p><p><br></p><p>我与班上有十个女生策划步行串联,目的地是一革命圣地广州。我们到串联办登记后,就拉起了队伍,起名"红色娘子军"。成员有唐芸英、吴友鹤、邹惠敏、张丽珍、郑惠珍、林美玉、胡韻铮.....。</p><p><br></p><p>我们扛着一面"红色娘子军"的大旗,各人头上戴着军帽,肩挎军包,胸前佩戴着毛主席像章在十五中门口集合完向乌龙江大桥出发了,我们一路上排着整齐的队伍,雄纠纠、气昂昂,口里齐声唱着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还引来了许多路人驻足观看,投来羡慕的眼光。</p><p><br></p><p>到了乌龙江大桥要过渡,渡船上有很多辆军车,本计划每天行军六十里,要三天才可以到达厦门,结果渡船上的解放军叔叔看到了我们胸前金灿灿的毛主席纪念章,就走过来与我们商量:送他们一枚纪念章,帮我们送到厦门,我们觉得这交易挺合算,就坐上他们的车到了涵江,停下来休息时,发现解放军叔叔车跑了,把我们扔在那里,我们只好在涵江住了一夜。</p><p><br></p><p>第二天继续走,我们这些娘子军累了,走𣎴动了,坐在路边,听见汽车轰轰声,我们就准备拦车,如果是军车,我们全部齐刷刷脱下军帽挥舞着,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看见我们就停下来说:你们上车吧!</p><p><br></p><p>第二天我们就到了厦门。到厦门鼓浪屿等地玩了两天后,还照了上面的这张照片,又继续出发了,经过韶安、海丰、陆丰,汕头等沿途当年很多的革命老区,看到了沿途的很多风土人情。有时累了,走不动了,希望有车带我们一程,就扒在路上用耳朵听有否远方汽车的轰隆声,如果有,有的装病,互相搀扶着,他们以为我们是伤病员,就自动把车停下来,带我们一程。我们这些人坐在车上,看到路上行走的长征队,还给他们念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p><p><br></p><p>那时广东一带土地贫脊,一路都是一草𣎴长的红土山和福建郁郁葱葱的山林树木真是两相径庭,如今的广东却比福建繁荣许多。</p><p><br></p><p>文化大革命初期,虽然很乱,但世风很好,接待站之间相距六、七十里没有村庄,不见人烟,我们都是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半夜一、两点钟还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没有路灯,靠着手电筒,但却很安全,没有碰到一个歹人。卫生员邹惠敏故意把卫生药品等一整袋放在路上,下一个长征队会把这些东西带上到接待站送还我们。</p><p><br></p><p>到广东汕头市我们一起去汕头公园玩,董桂林不见了,那公园很多假山、假山又有很多山洞,我们找了她好久,担心她被坏人抓走,又担心她寻短见,掉进湖里,我们报警,公园里的人用竹竿往湖里捞,找了两个多小时,还没她踪影,只好跑到宿舍一看,她正在宿舍蒙头睡大觉。</p><p><br></p><p>快到广东时,有一个接待站,说发现脑膜炎,贴着地上铺的床板下面洒满了白白的消毒粉,墙上喷满了消毒水,可我们不在乎,和四面八方的朋友们谈天说地。到了广州看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p><p><br></p><p>坐火车回家时还剩了很多接待费,在广州买了很多双料的脸盆、牙杯回家。这是我们由生以来第一次离开家门,第一次到离开家这么远的地方,第一次体验到了离开父母后的艰辛,这次小小的体验与插队广阔天地相比只是小菜一碟,但通过这次体验我们感到长大了,收获了自信,视野开阔了,看到了家以外还有更辽阔的天空。</p> <p>🌸奔向广阔的天地/唐云英</p><p><br></p><p>一九六九年,我和十五中几百名同学一起踏上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征程,向闽北山区建瓯县出发。</p><p><br></p><p>那年的二月七日晚上,正逢寒冬腊月,寒气袭人,踏上了开往南平的列车,又坐上了通往建瓯的汽车,当汽车载着我们穿过沿途欢送的人流,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巅跛着。我的心也随着震荡起伏,山上有山,山下有山,山外还有山,几经辗转,我们终于来到了人称为建瓯的西藏一龙村公社目的地插队落户。</p><p><br></p><p>贫下中农顶着刺骨的寒风,敲锣打鼓迎接我们,他们还怀揣着火笼,我们还依稀见到几个老大爷还梳着滿清时代的长辫子。摆在面前的偏僻与落后景象和当初想像中的美丽、富饶的田园相距甚远。顿时我和同学们如坠入五里云雾中,我们的心沉到了谷底。一个个像瘪了气的汽球哭丧着脸,没有了激情和期望,只有一颗失望、冷却的心。此时此刻热烈的欢迎气氛丝毫也打不起我们的精神,农民挑着我们的行李在前面走,我和大家只是默默地跟着他们翻山越岭,穿过九曲十八弯,才来到了我们落户的小山村---余元村。</p><p><br></p><p>这里沒有电灯、只有煤油灯,大队方圆几十里才有一架手摇电话机。见此情景,我们都惊呆了,心也凉了,当夜又从电话中得知龙村下面几个年长的知青大哥、大姐带着二百多个知青连夜打着手电筒步行八十四华里来到县城,找到县委和四向办,在那里静坐,要求调換公社的消息,心更乱,简直身心俱疲,只想第二天早上也赶去,后又听到去县城的同学又都回到原插队地点的消息,才打消了我们去的念头。</p><p><br></p><p>记得我们到这里一星期后就是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腊月三十我和同学们接到第一封家书,思家之恋倍感难过。同学们躲在宿舍里嚎啕大哭。这时候,乡亲们捧来了自酿的红酒,香喷喷的年糕、糍粑、腊肉、烩鼠、榛干、杨梅......。给我们送来了浓浓的乡情、亲情,和我们一起过年,吃年夜饭,这是我们在异乡度过第一个难忘而别有一番风味的年夜。</p><p><br></p><p> 时光过去将近五十年了,每当回忆当年的知青生活真是感慨万千,有不堪回首坎坷经历,有回味无穷的人生感悟。但是,无论怎么认为,我们的人生都是从那里起步,没有当年插队的艰辛和苦涩,不会有今天坚强和成熟,没有当年的磨练和铸就,不会有现在的坚韧和执着,我们现在都已是古稀之年,尽管大家走过的路不尽相同,但插队这段时光都是刻骨铭心的难以忘怀的。</p> <p>🌸仁杰老师的师生情/唐云英</p><p><br></p><p>&nbsp;这是一个山花烂漫的季节,这一天艳阳高照,我们几个知青同学吃完早餐,扛着锄头正准备跟随农民出工。一个贵客出现在门口----。我们的班主任黄仁杰老师不远千里,翻山越岭,来到我们的小山村,来到我们的家里来看望我们。我们一个个先是惊讶,呆住了,接着扔下手中的锄头、扁挑围上前去,激动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他乡遇故知,更何况遇到的是我们班主任。大家象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孩见到大人一样百感交集!仁杰老师看到我们眼里也含着泪花,脱下眼镜擦了擦,好久大家默默相视,没说话。这是多么深厚的师生情啊!此处无声胜有声.....。此刻此情此景令人终身难忘,至今还时时浮现脑海里。我们走出校门这么久,己步入社会,老师心里还牵挂着我们。老师是代表我们父母来看望我们的,心里的感动无以言表。这一天我们谁也不出工,谁也不干活,专陪老师说话,不,这是诉说。我们围着仁杰老师说长道短,谈现在的生活境况,谈思想的頋虑、谈心中的忧愁、谈今后生活的安排,对着老师我们无话不谈。仁杰老师鼓励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把学校学到的知识为农村做贡献。最后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说:你们出门在外,同学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这是老师,如同父母。老师的看望对我们来说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们的心,流落在外的游子遇到了娘亲亲切不己。最后我们知青同学一起恋恋不舍的送仁杰老师离开我们的小山村。黄仁杰老师谢谢你,我们不会忘记你的。</p> <p>🌸知青岁月同学情/郑瑞华</p><p><br></p><p>&nbsp;每当看到这张张泛泛发黄的黑白照片,心中不禁涌起一种绵绵无尽的情思,就不免想起铭记心间难忘事。</p><p><br></p><p>&nbsp;48年前的那个年代,又历历在目的呈现在我眼前。那是经过了"文革"的蹉跎,又时势使然让我们同窗三年的同班十位同学与他班几位同学走到一起投身于上山下乡知青生活中。我们除了在武等三位同学因故改去凉墘天堂村外,其他同学就集中在吴地佘元村。我们被安排住在一家农民闲置的破旧住房的二楼,那是被木板隔成的男、女二大套的房间里。开始了终身难忘的知青生活。</p><p><br></p><p>从那时起我们开始一起守着佘元山村这一片片的梯田,时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间劳动;时而伫立在这村口、山上、梯田旁茫然无助地遥望远方想着亲人,想着前程,黯然神伤,甚至默默流泪;时而在田间,在自家菜园、旧木房里苦中作乐,让心灵徜徉在清静安逸的小山村的人间烟火里,暂时得以悠悠然,换来一时的欢声笑语。</p><p><br></p><p>&nbsp;共同的艰辛让我们也如同一家人,为柴米油盐共同生活在一起,大家住同一栋楼,坐一张饭桌,日常吃一锅饭和一盆少许油炒的菜,喝同一酸菜汤也其乐融融。尽管那生活是清苦的,农活是劳累不堪的,但我们畢竟有了一个相互关心帮助,相互信赖,相互取暖,同甘共苦,让人温馨的集体生活的家。这个家自始至终支撑着我们度过知青岁月并坚持到最后。这在当时知青群体中可谓是难得可贵的。</p><p><br></p><p>&nbsp;共同经历风雨的艰难岁月,酝酿出的深情是终身难忘的。我和云英是最迟走出山村的人,见证并体验了一次次"欢喜一场,空想一回,难过一阵"的送别场景和感受。每当我们之中有人被招工、返城安排工作时,大家会聚在一起拿出自己釀的红酒痛饮一醉。此时难离之情都浓缩在一杯杯红酒中,都渲泄在无言的敬酒中。也会不经意地透着淡淡的忧伤和缱绻。送别时大家都会将要离开的同学一程又一程的送在弯曲不平的山村路上,送到前往建瓯县城的班车上,在相互嘱其保重珍惜声中挥手告别。那一幕幕分别的情景至今让人动容铭记。</p><p><br></p><p>&nbsp;共同反映知青生活的旧照片,记下了插队生活点滴的过程,刻下了铭记心间的同学情感。</p><p><br></p><p>&nbsp;感慨:一生难忘曾经的学生岁月,追求依然的同学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