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我们在县教研室统一组织下,我们再次聆听张齐华老师的公益网络直播——《提问,让你读懂不一样的教材》。今晚的直播张老师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1、为什么要带着“提问”看教材?2、如何带着“提问”看教材?</p> <p> 为何要带着“提问”看教材?没有提问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提问或者质疑本身不等于否定,质疑的过程是通过提问来推进的,提问本身不一定是错的,而是通过不断的提问,我们将思维不断延向深处,提问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展开思考,提问等同于二次建构。</p> <p> 张老师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解读如何带着提问看教材,一是学生重在提出学习之困惑,二是教师重在发现教材之问题。</p> <p> 学生如何重在提出学习当中的困惑。要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当中来提出问题,其实是非常困难。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生活在一个被鼓励提问、被鼓励、质疑、被鼓励批判的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当中,因此就像一个长期被告知,你应该怎么样?你需要怎么样,你必须怎么样的这么一个文化环境。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头,实际上人的某些功能会逐渐去丧失。</p> <p> 教材选择了一大一小的两头犀牛来用2表示,为什么不选择两头一样大的呢?教材这样编排其实是蕴含深意的,集合里面对象的数量和它本身的物理属性是没有关系的,它只是数量角度的一种抽象,只要是两头犀牛都可以用2来表示。</p> <p> 集合圈里的三头羊,为什么只放下了三个羊头,而没有放上?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可以开始往下再思考一下?也就是这里之所以放三个羊头,除了所谓的放不下以外,是不是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在这里头呢?结合一下前面刚才提到的犀牛的大小,已经帮助我们认识到了和数有关的哪些是非本质属性?在计量物体数量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去计量这个物体,这个物体的部分和整体之间存在着唯一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之后,这个时候实际上这个部分就可以去代表这个主题。</p> <p> “4”这个数字的上面的圈里面选择的是4朵白云,而不是4只欢快的小鸟,这是教材无心之做还是他的有意而为。不难发现这里的4朵云它是没有生命的,只能大家可以想象。4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打破学生有可能形成这种认知的误区。原来不光是有生命的人动物,我们可以用数表示,那些没有生命的,包括白云生,当然还包括像植物栅栏,只要它的数量是1、2、3、4,我们都可以用数来表达它,这样无形当中去帮助学生拓展数可以表征的集合的属性。</p> <p> 张老师通过三年级的《周长》这节课,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并不代表数学书上出了错,而是你通过阅读,发现一些你不明白、有困惑的地方,大胆地提出你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往往会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p> <p> 张老师带来了高年级的认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这上折线统计图的教材,提出属于你的问题,出乎意料的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教材,自己还给他却提出了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提出的问题思维得到深入的发展,学生对整个教材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的理解。</p><p> 当学生不会问怎么办?教他!当学生不想问怎么办?请他!当学生不敢问怎么办?夸他!当学生问完后怎么办?用他!</p> <p> 从微观上,从数学内容中发现问题。张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例子非常典型,人教版教材关于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三个内容,东偏南30度。苏教版教材关于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飞机B在北偏东60度方向,飞机C在北偏西60度方向,飞机D在南偏西30度方向,飞机E在南偏东60度方向。可是为什么?苏教版教材永远都是北偏什么、南偏什么,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东偏什么或者西偏什么,可是人教版教材里面却出现了一个东偏难。苏教版选择是用正南和正北这两个重要的方向作为决定的基础,人教版选择的是就近原则。</p> <p> 从中观上,从教材编排中发现问题。混合运算中通过具体情境得出先算乘法后算加法,那么在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用实际情景作为支撑得出结论。张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每个书包20元,降价5元后,买3个多少钱?”“20-5X3=45(元)”在这道题中确实是先算减法。请计算“12+6X2=”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数学中在有具体的数学背景时可以发现先算加减还是先算乘除,在没有具体背景时数学家做了统一规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p> <p> 从宏观上,从整体结构中发现问题。从《认识分数》展开思考,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1/4,学生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学生选择了不同的单位“1”给出的结果不一样,在我们后面的学习中1/4就是一个数字,数字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它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分数表示的是一个量、一个数或者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p> <p> 今天张老师围绕着提问独特的视角,和我们分享了如何去深度解读教材一句话,带着问题意识,带着批判带着审辩式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更深刻的更有创造性的解读我们的教材,获得对数学文本、数学知识、数学学习的更深刻的理解。</p> <p> 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既要做到读懂、读通、读透,更要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问题。永远记住一句话,一个没有提出问题的同学,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一个没有属于自己的问题的学习,永远不可能是真正有深度的学习。</p> <p> 教师没有提问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在我们以往的数学集体备课中,教研员都会组织我们数学老师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提出问题,通过筛选,整理出数学集体备课的有效问题,数学老师各自进行解答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通过集体备课活动老师们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各抒己见,让我们更好的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提问我们获得了更好的认知,我们数学集体备课就是沿着张老师思路进行的。学生没有提问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通过具体的示范路径让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慢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希望我们以后通过自己敏锐的教材审读,用批判和审辩式的思维看待教材,发现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具体的思考研究,让我们对教材有更深刻解读,获得对数学文本、数学知识、数学学习的更深刻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