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

未来

<p>  宁县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介于东经107°41′至108°34′,北纬35°15′至35°52′之间,东与子午岭及陕西黄陵相接,南与泾河及陕西长武相接,西北、东南分别与合水县、西峰区及正宁县相邻,马莲河自北向南穿县而过,为宁县最主要河流,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辖14镇4乡、257个行政村、13个社区,总人口55万,其中农业人口50.59万。总土地面积2653平方公里,耕地100万亩。</p> <p>  宁县是中华民族最早开拓的区域,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古郡名邑。古义渠国建都于此,周先祖公刘在此拓荒务农,开创基业,属周族发祥地。秦始置县,西魏改称宁州,一直沿袭至清代。公元1913年(民国2年)始称宁县。境内历史文化遗址众多,现存的周先祖生息地“北豳古城”、秦始皇巡游时的“秦直古道”等古遗址底蕴沉雄。黄土地域文化深厚,香包、刺绣、剪纸、石雕等民俗文化产品享誉陇原。宁县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早期活动地之一,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p> <p>  地形气候。宁县县城地处关山——六盘山褶皱带移动的鄂尔多斯地台东南部。宁县域境内基本地貌为:东部梁峁沟壑交错,中西部多川台河谷与高原沟壑相间,地形为东北高,西南低,东西长、南北窄,海拔在860m~1760m之间,相对高差900m。宁县地处大陆内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6.5℃,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5.4℃。多年平均降水量565.9mm,春季半干旱,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年际变化差别明显,变率大。冬季干旱,雨雪稀少,夏秋多雨,降水集中。年蒸发量平均为1442.6mm,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69.1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127.3千卡/平方厘米。主导风向为南东风,次为北西风。冻土深度一般在80cm以下,最大冻土深度为86cm,历年最大积雪深度为21cm,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68.2天。</p> <p>  陇上门户。宁县属甘肃省东南边界县份,踞甘陕两省结合部,鄂尔多斯盆地之腹地,关中—天水经济圈之中枢,是庆阳市南通陕西、西达兰州的门户。距庆阳机场56公里,西平铁路、福银高速公路、国道211线、省道202、303线、宁正长二级运煤大通道穿境而过,城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电力、通讯网络覆盖全境。目前,宁县的高铁、高速、铁路均在修建之中;完成后,宁县交通会更加便利,也能有效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p> <p>  黄土绿洲。宁县地处“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腹地。绵延县境东部的子午岭原始森林为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区,素有“天然水库”之美誉。</p> <p>  资源富地。宁县是新兴的能源大县、资源大县,是中国目前预测煤炭储量第一大县,煤、油、气资源富集,预测煤炭储量1027亿吨、煤层气储量2150亿立方米、石油储量3亿吨、天然气储量4亿立方米,是长庆油田的主产区,是甘肃省确定的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是庆阳市建设千万吨级大油田、亿吨级大煤田和陇电东送基地的中心区域。县内长庆桥工业集中区是国务院确定甘肃省重点建设的三大煤化工产业集聚区之一。</p> <p>  农畜大县。宁县是甘肃省农畜产品生产大县,境内农畜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西北名畜——早胜牛发源于此,宁州羊、富士苹果、曹杏、黄甘桃、九龙金枣、黄花菜、黑木耳等特色农畜产品驰名陇上。是中国苹果最佳适生优生区之一,国家级早胜肉牛标准化示范县,甘肃省牛羊生产先进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甘肃省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p> <p>  宁县的旅游景点:</p> <p>  1.中村政平唐塔,是庆阳市境内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砖塔,被称为“甘肃浮图第一塔”。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1976年初,中国科学院古建筑史研究所张驭寰教授评价说:“这座塔造型较美,工程技术质量很高”。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2.湘乐宋塔,位于湘乐镇湘乐河北岸的台地上,建造于北宋时期。塔基为等六边形,塔高22米,造型古朴,风格雄浑。198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3.普照寺贞元铜钟,原为县城普照寺法器。据史书记载唐德宗贞元7年就已存在(791年)。南宋时,金侵占宁州,贞元年间重铸铜钟,悬挂于钟楼内,以震幽冥。钟高2.2米、厚0.1米、口径1.5米,重达7700斤。</p> <p>  4.塔儿庄五代塔,位于盘克乡罗山府林场,修建于五代时期。塔基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层11米。塔内呈四方形塔室,有壁画为修补时所绘。</p> <p>  5.王孝锡烈士纪念馆,位于古豳文化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东面,占地110平方米,以时间为序,共分为九大板块,展出了王孝锡烈士早期革命活动期间的图片、图书、遗物百余件。</p> <p>  6.宇村古柏庙,位于秦陇之合脊,秦直古道之边垂,炎黄之故里,古柏山之灵地,因古柏山而得名,位于甘肃省宁县湘乐镇宇村村,以两棵古老高大的桧柏而闻名遐迩。据说两棵桧柏为炎帝亲植,距今有6000多年的历史。据《宁县志》中所载的宇村南头仰韶文化遗址证明,六千年前此地早有先民繁衍生息,相传神农氏族在此从事农猎生涯,为求天地之佑,视古柏山之灵地建坛祭天,炎帝在坛旁亲植桧柏二株。</p> <p>  据《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载:公孙轩辕氏与歧伯俞跗常古柏山天坛论道,理化育民;齐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载:岐黄俞古柏山天坛论医祀炎帝,故有神农祠之传说。西汉刘向撰《景武内传》记载汉景帝孝顺母亲,欲选此古柏作棺椁,不料在砍伐之日古柏山虔柏老君显圣,顿时天色骤变,飓风大起,将锯斧卷入其内。景帝得知后惊恐万分,因此患疾而崩。汉武帝登基后,受太皇太后旨意,亲自前往古柏山祭奠两棵神树,设洞立庙,所建庙宇也以古柏命名,并于每年的三月二十五日均来祭祀,于是当地人们便视这天为古柏庙的公祭日,也是民间流传至今的庙会正日。</p> <p>  两棵古树和庙宇共同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沧桑。宇村南头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各种陶器,说明早在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之间,就有远古先民在此生息。1978年宇村村民发现的古墓中出土了师伯盨、铜卧虎、西周青铜器中生父鬲、夔纹铜杯等国家级西周精品青铜器,说明这里曾是西周时期的军事要地。1934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新宁县县委成立中共宇村区委,时称新宁县委第五区委,区政府就设立在古柏庙院内,罗金财、张述成、李德录先后任宇村区委书记,宇村率先成为红色革命圣地。</p> <p>  关于古树和庙的传说,民间也有不少:(1)1936年,习仲勋到新宁县,传达中央文件精神,会址就选在古柏庙,召集县乡领导会议,会后他对与会人员讲,这两棵古柏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我们要保护好它,它还面对古柏吟咏了郑板桥的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土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就像这两棵古柏一样有着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2)1937年春节前夕,彭德怀率部队到南义井休整,听说宇村有两棵柏树是一个头冠,随带领一名警卫骑马到宇村庙,看了古柏和碑文,彭德怀感叹地说:“原来是炎帝手植,庙里有这么大的树是少见的,以后有机会对这座庙得好好保护修缮。”解放后,彭德怀在西安,这名曾经的警卫去看他,说起旧事,彭德怀让他去宇村看看这两棵柏树,并让他拿些钱,政府再拿出一部分,把庙修建一下。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搁浅。(3)解放战争时期,389旅驻扎古柏庙,聂德荣下令部下,不得在古柏树上取柴,更不能抡击古树。</p> <p>  此外,罗山府、桂花园森林公园,白吉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叶王川温泉度假区,湘乐莲花池景区山清水秀,景观奇特,为绝佳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胜地。</p> <p>  宁县的特产:</p> <p>  宁县曹杏,是杏子的一种品种,宁县曹杏大而且甜。宁县曹杏成熟后大如乒乓球,一捏即开,绝不粘连杏核(这种杏子也叫“俐核子”)。杏肉糯软,甜香爽口。</p> <p>  宁县九龙金枣,又名宁县晋枣,枣梭状圆隆,个大、皮薄、色玫、肉厚、核小、味甜。鲜食脆酥醇甘,适口性强。</p> <p>  宁县黄甘桃,因产于宁县九龙川流域菩萨庙村,又名"菩萨庙黄甘桃"。黄甘桃果实饱满,单果平均重150g,最大果重200g,果面底色绿黄,阳面有暗红晕,果肉金黄色,近核处鲜红色,肉质细,纤维少,味蜜甜。</p> <p>  宁县早胜牛为秦川牛的一个地方优良类群。早胜牛牛体高大方正,肌肉丰满,骨骼发育良好,背腰平直,四肢粗壮,蹄劲坚实,是肉役兼用的优良畜种,因产于宁县早胜塬而得名。</p> <p>  近年来,宁县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盯“建设甘肃‘东翼’发展核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基础先行战略,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深度开发优势资源,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速加快、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未得允许不得随意下载使用。喜欢的朋友,欢迎留言、点赞、转载或转发!如果您喜欢我的美篇,请关注我的美篇专栏(美篇号:75183311),还可以看到更多的美文作品。感谢大家的光临和喜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