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越陈越香”这一概念的广泛传播,对普洱茶的推广起到了很大作用。非常有意思的是,紧随着“普洱茶热”之后出现了“白茶热”,一谈到白茶,大家往往会随口来一句“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甚至于2006年,白茶在散茶的基础上也出现紧压茶。无疑,普洱茶热对白茶热的带动作用是很明显的。后期陈化这个共同特点,使白茶与普洱茶成为了茶叶大家族里的亲兄弟。<br> 白茶本来属小众茶,但从2008年之后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这个走势也与普洱茶相似。我们谈论白茶,特指福鼎及其周边白茶,其产品系列包括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如同谈论普洱茶首先要讲古六山一样,<b>谈论白茶必说福鼎白茶,其产地、树种、工艺共同构成了产品要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一点非常关键。</b></h1><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br></h1><h1><b> 一、我们首先清理并甄别一下福鼎白茶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演变</b></h1><h1> <b> 1、白茶的早期形态为“绿雪芽”。</b></h1><h1> “白茶”一词最早出现在陆羽《茶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茶叶专家陈椽教授在《茶树栽培史初稿》(1981年3月)中讲,“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福鼎是白茶原产地。”虽然这个说法有争议,这里“白茶”一词究竟是指“白叶茶”,还是“白茶”,需要进一步论证,但至少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参考。</h1><h1> 白茶什么时候创制?如果从太姥山这个源头去追溯,白茶应为中国茶最早的形态之一。</h1><h1> 一个茶类的起源其地理属性具有唯一性。白茶发端于太姥山,这也是古老历史时空的必然。陆羽《茶经》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福鼎地区把太姥娘娘敬奉为白茶之祖,这一定是天意。当地一直流传着太姥娘娘用白茶治疗小儿麻疹的传说,说明自古以来白茶就与信仰连结在一起,得到乡民的敬重。</h1><h1> 白茶不炒不揉的工艺特色符合茶的原始特征,这也是先民古老智慧的长续留存。明田艺蘅《煮泉小品》(1554年)讲:“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h1><h1> 明末清初的周亮工(1655-1662)在《闽小记》中有诗:“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山新泛海天槎。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应教伴义茶。”诗后备注:“绿雪芽太姥山茶名”。这说明至少在明朝,“绿雪芽”已被大家广泛认可。</h1><h1> 《太姥山指掌》载:“循磨石坑三里许至平岗。居民十余家,结茅为居,种园为业。园多茶,最上者‘太姥白’,即《三山志》绿雪芽茶是也。”如果按照《三山志》这个记载,南宋即有“绿雪芽”之名。</h1><h1> 民国学者卓剑舟(1901~1953) 精于麻疹,他在《太姥山全志》中称:“绿雪芽,今呼为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售外国,价与金埒。”</h1><h1> 福鼎本地对茶的命名习惯主要是以颜色和形状特征来命名,“绿雪芽”的命名方法与后来的“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都一样。我们可以认定“绿雪芽”就是白茶的早期形态。《福鼎县乡土志·物产》(1906年)记载:“茗,邑产以此为大宗,太姥有绿芽茶,白琳有白毫茶,制作极精,为各阜最。”这里出现“绿芽茶”和“白毫茶”两个名词。从这个记载来看,由于历史悠久,“绿雪芽”已成为太姥山特有的茶名。</h1><h1> 由于“绿雪芽”时期的白茶仅限在太姥山周围,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为古白茶时期。</h1><p><br></p><p><br></p> <h1><br></h1><h1> <b> 2、白茶的标志是白毫银针。</b></h1><h1> 白毫银针的创制表明白茶在工艺上实现了突破,标志着白茶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甚至可以狭义地讲白毫银针才是真正的白茶。</h1><h1> 茶叶专家庄任在《中国茶经》(1992年出版)中讲:“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福鼎茶农以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了银针白毫(现也称白毫银针),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在福鼎点头镇柏柳村选育繁殖成功。由于菜茶的芽头太小,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的壮芽为原料制作银针白毫。” </h1><h1> 这个说法与茶叶专家张天福讲的一致,他在1963年所著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讲:“据文献记载并访问老农,约始自100多年前,首先由福鼎县创制的。当时的银针是采自菜茶茶树,约在1857年自福鼎发现大白茶后,于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h1><h1> 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狭义的白毫银针特指用大白(大毫)茶芽而制的银针。这一点从另一个资料中可以得到印证,李得光1966年所著《福鼎白茶——白毫银针》一文中讲:“初时在‘二五’箱装(茶一百斤例分装四箱,每箱二十五斤,故名‘二五’)中不过掺入几两白茶,而洋商出价比普通茶叶都要高二三成。由于利润可观,此后多年,福鼎的浮柳、翠郊、磻溪、白琳、果洋等乡镇的农民都广泛种植这种白茶。到了辛亥革命前后,白茶外销总额已达五千箱。不过那时的所谓白茶,也只是在‘土针’(普通茶的毫针)堆中每百斤增加茶针一、二斤而已”。</h1><h1> <b> 3、白茶的发源地为太姥山。</b></h1><h1> 福鼎茶树品种主要为三种:菜茶,大白茶,大毫茶。大白茶和大毫茶的来源都是太姥山。</h1><h1> 福鼎白茶发展的转折点是从太姥山引种茶树并大面积种植开始的,采用大白茶芽制白毫银针从根本上提升了白茶的品质。</h1><h1> 《中国茶树品种志》载:“福鼎大白茶又名白毛茶,简称福大。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产地及分布:原产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h1><h1> 张天福在《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讲,“原产于福鼎县太姥山。据传说,距今100多年前(约1857年),有柏柳乡竹头村陈焕把此茶移植家中繁殖开来。又一说是柏柳乡翁溪村张吓钦发现的。传播到黄岗乡是在光绪元年(1875)由周开陈自后井移植来的”。</h1><h1> 卓剑舟《太姥山全志》也有茶树移种的记载:“陈焕,湖林头村人,光绪间孝子,家贫。一日,诣太姥祈梦,姥示种绿雪芽可自给。焕因将山中茶树移植,初年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价与金埒,焕家卒小康。自是,种者日多。至民国元年,全县产量达十万斤矣。”</h1><h1> 《中国茶树品种志》载:“福鼎大毫茶简称大毫。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二倍体。产地及分布:原产福鼎市点头镇汪家洋村,已有百年栽培史”。</h1><h1> 《福鼎县志》载:“福鼎大毫茶相传是光绪六年(1880年)点头镇翁溪村汪家洋村林圣松从太姥山麓五蒲岭发现移种的,时称‘大号白毛茶’(简称大号茶)因产量高品种优而逐渐向全县重点茶区传播。50年代初,福建省茶科所科研人员调查茶树品种时,根据大号茶谐音定名为大毫茶”。</h1><h1> 从各种资料来看,不论是大白茶,还是大毫茶,其原产地都在太姥山。<b>由此可以肯定地讲,中国白茶的源头在福鼎,福鼎白茶的源头在太姥山。</b></h1><p><br></p><p><br></p> <h1><br></h1><h1> <b> 4、白茶是六大茶类中一种特别的茶。</b></h1><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从制法和品质上对茶叶进行系统的分类,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六大类。</span>茶之保健价值在《茶经》等典籍中都有记载,但茶的主要功用还是饮品。六大茶类中白茶非常独特,大家不仅追捧其独特的茶韵,而且更追求老白茶之药香。<br></h1><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福鼎地区世世代代一直流传着太姥娘娘用白茶治疗小儿麻疹的故事,民间也一直保留着用陈年白毫银针治疗感冒发烧、咽喉疼痛、牙疼以及水土不服等疾病的传统。</span><br></h3><h1> 《本草纲目拾遗》明确记载:“瘟茶。闽志:出福宁府。治瘟”。《太姥山全志》载:“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br> 李得光1966年所著《福鼎白茶——白毫银针》中讲:“白茶既不见得芬香,也不一定止渴,但它性凉味淡,可以清脾提神,可以驱除心火,调理胎毒,不仅是茶中上品,也是治病良药,农村中就有‘没有羚羊犀角,便用白毫心’之说。据西人报导,欧洲资产阶级因日夜酬应而精神疲劳、火气上升、眼红心跳的,只要品一杯白茶,立见奇效。⋯⋯在福鼎小孩患麻疹,温度开始减退时,服白茶少许,可免体温反复升降,尤其陈旧的白茶功效更著。”</h1><h1><br> </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r></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b>二、从普洱茶曾经走过的路径看白茶之走向<br></b></span><b> 1、对于传统工艺的追求是一种必然的选择。</b></h1><h1> 随着普洱茶四大国有茶厂的改制,代表传统工艺的手工茶再度发力。以1995年台湾人到易武寻找普洱老味道为标志,小众茶与大众茶进行分野,“怀旧情结”成为影响普洱茶走向的重要力量。目前,白茶市场的这种趋向也更加明显,追求传统工艺将是长期的消费偏好。<br> <b> 2、具有标志意义的茶品会受到追捧。</b></h1><h1> 普洱手工茶复兴后,初期产品“真淳雅号”、“九九易昌号”、“顺时兴号”等都受到普洱茶收藏者的关注。白茶与普洱茶一样,具有后期陈化的客观要求,老白茶巿场将会长期存在。随着白茶老茶市场的兴起,具有作品意义的茶品将会脱颖而出。从这个规律来看,白茶不论是在选料、制作工艺等方面,将会更加突出标志性元素,从而提升茶品关注度。<br> <b> 3、对原料的追求将更加讲究。</b></h1><h1> 决定普洱茶品质的有原料、工艺、贮存三个环节,对于白茶来讲也是这样。原料是基础,没有好原料就不可能有好茶,所以古树料一直得到消费者青睐。古树普洱的兴起不仅仅是“怀旧情结”的作用,也是消费者生态理念的觉醒。同样,近年来荒野白茶开始受到大家关注,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但随着市场炒作,对荒野茶的生态也会带来危害。建议当地应摸清荒野茶分布情况,并作为资源进行保护。<br> <b> 4、小茶区的地理标识将更加突出。</b></h1><h1> 普洱茶从追求山头茶的“一山一味”开始,老班章,冰岛,等等,逐渐细化到薄菏塘、茶王树等小微茶区,市场越分越细。福鼎有名的茶区有白琳镇、点头镇、磻溪镇、太姥山镇、管阳镇、店下镇等,随着白茶“寻味”的深入,一些小微茶区将会突显出来。与普洱茶界的“玩茶”群体一样,白茶也会出现一个“玩茶”群体,这些由闲情和资金结合的消费者将会主导高端市场的走向。<br> <b> 5、茶园管理方式将会出现新变化。</b></h1><h1> 由于古树茶的引导,普洱茶区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强,不少茶农对原来的台地茶园进行稀植放养管理,从而提升茶叶的品质。福鼎目前也出现了稀植种植,说明茶农也在对密植茶园进行反思。同时随着市场饱和度的增加,将倒逼茶农更加注重茶叶原料品质,对茶园进行“拋荒管理”必将成为一种新模式。</h1><h3><br></h3> <h1><br></h1><h1> <b>三、选择什么样的白茶进行存放直接影响茶生活的品质</b><br> 与普洱茶一样,喜欢白茶就要坚持“存新茶,喝旧茶”的理念,就要学会养茶、等茶、品茶,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能喝到成本合理、品质可靠的老茶。白茶讲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也就是说三年以上的白茶才更有价值。普洱茶存放首选古树,那么什么样的白茶才值得存放呢?<br> <b>1、白茶存放首选高山荒野茶。</b></h1><h1> 从1976年之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福鼎茶园种植面积猛增,家边、平地到处是茶园。海拔生态对茶叶品质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近年来大家提出了高山茶的概念,并且流传着一句话:“点头茶是浅山系,管阳茶是高山系,磻溪茶是深山系”,公认的高山茶园海拔在600米以上。同时,所谓的荒野茶都在偏远的地方,无人管理,自由生长,品质绝美。如果符合了高山和荒野这两个特征,无疑这个茶就是难得的珍品。随着市场的细分,需求的增强,高山荒野茶的价位还会提升。<br> <b>2、白茶存放必选白毫银针。</b><br> 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在《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约在1857年自福鼎发现大白茶后,于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称白毫银针”。可以说当时的白茶特指白毫银针,被称作“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的也是白毫银针。因此,只有白毫银针才更有存放价值。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种“价与金埒”的白毫银针,其茶树的生态环境如何?种植方式究竟是什么?其品质是什么样的?显然,现在只有高山荒野银针才更符合这种要求。判断普洱茶需要看山看地看树,同样判断白茶也需要看山看地看树。如果生态环境不好,即便是白毫银针又如何呢?所以,我们对前人的话要分析判断,不要跟风乱跑。</h1><h1> 当然存茶要综合各种因素,但首要的因素还是生态。同时,要把握好茶品结构,除了高山荒野银针外,再选择一些高品质的白牡丹、寿眉,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茶品更丰富合理。<br> 目前,白茶发展势头很猛,在今年新冠病毒疫情严重的情况下,价格逆势而上,一枝独秀。我们都希望白茶产业健康发展,但对于每一个爱茶者来讲,只有提升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才能对市场乱象起到反制作用,从而使茶叶市场更加理性。</h1><h3><br></h3><h3><br></h3> <h1><b><br></b></h1><h1><b>【注】本文为石头原创,除资料外,引用请注明出处。</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