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宝坤的第4篇小日记-分享我的一幅作品《太行的马》

藏伟

《太行的马》60×80cm布面油画2018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一幅作品是我在2018年给内蒙古大学带户外写生课期间完成的一幅抽象实验。在决定这次实验以前,我在2017年老老实实的去婺源,宏村和翁牛特旗画了一段严谨写实一点的作品,也是内心里觉得,我想要的抽象要从形体里出来,是对写实的另一种面貌的诠释。最近这几年我出门不再带笔记本,我尽量不把想法落在纸面上。我有这样一个体验,想法只要落在纸面上,思路就会沿着这个方向去完善,很难跳脱出来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所以我就靠想像,一个想法产生,我会识别它是不是以前出现过,它是不是我未曾尝试过的,一个一个的排除,最后逼着自己去把没有过的那个画面找出来。这样的绘画状态思考的时间会特别长,虽然我没有在画画,但是我画这一张画,却相当于我构思了几幅画一样。丰富了我的想象力,一些当时不成熟,被过滤掉的想法在以后的环境下再继续完善。所以画画要三多,多看,多想,多画,虽然画才是硬道理。但是其实能到“画”这一步便已经不再是问题,更多的问题都在前面的两个“多”。 这幅画除了在压缩平面,归纳物体,经营形状,寻找变化之外,我还在想让画面出现一点平衡中的不完整,以前总是着眼于追求画面平衡,现在逐渐认为,不平衡才有画的样子。我把左边的那一条重色用两条边来确定其形状,也是想让它处在一个不完整,不明确的状态之下。这种不明确便导致另外两块重色的不确定。画面中的每个形状都有画框边缘的参与,我想让画面有那种局部感,让视觉自然地分散到画面之外。形状与形状的关系,线与线的关系。后来画面快完成的时候,我退远一看,这从眼前这太行山村而来的画面怎么像一匹马的局部,在这一刻,我却思路该更加开阔和明确了。画还可以这么不像眼前的场景。现实场景给我们的是一个想法,或者说是灵感。这个灵感有可能与现实场景无关。左上角山的轮廓线我让它从画面的角上出去,这让我的追求从眼前那个物场景转移到收获这个画面。为了与那条向左上角的线呼应我把签名形成一个向右下角的方向。右上角也有一条向外出去的线,左下角“网开一面”。天空,山与下面的树各自的形状互为主次。现在看这幅部作品的体会是对于贪多,还可以再放下一些,关于整体还可以再往外跳一些从更远的距离看自己。面对这个场景,我想要的是这幅画,还是这个场景。要场景则要遵循现实的存在,要画面则自由的多。 回想自己看展览时对一些作品当时的感受和判断,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自己的认知的局限而做出的偏见,而非作品本身真正传达给我的。是我自己的修养让我的视觉不够包容。这种包容是靠作品一张一张画出来的能够接受更多可能的能力,就像丢钱,丢过了十块钱,再丢五块钱的时候就会好受一点,丢了一百块钱,就觉得之前丢那十块钱没啥的,丢了十万块钱,之前那些就想也不想了,虽然事情不一样,但是眼界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打开的。 有那么一段时间画画的时候,总会去调整眼前的场景,美其名曰主观组织画面,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随着对画面的另一种不完整的平衡的探索,倒感觉艺术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不完整的,甚至丑陋的。不去改变它,接受它,它本来就很美。<h3> 作品、展览、活动、研修班事宜请联系我的经纪人藏伟女士,感谢关注。<h3><strong>感谢关注童画美术培训机构大连开发区分部</strong><br></br></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9DqIfY9iJlnPnHIDInQc9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