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外·小学部】探小学文言之路,线上教研绽芳华——记厚外兴国路校区小语组第二次线上教研活动

西言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星光不负赶路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光不负有心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多的困难,再多的阻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都阻挡不了我们成长的脚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终是可以积攒起春暖花开的力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待到迎来童子们面如花般笑脸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亲爱的老师——你,在丛中笑!</p> <p>  线上共教研,蓄势待花开。3月29日,厚德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兴国路校区的全体语文老师们用特别的方式——相聚线上,共同参加了本学期语文组第二次线上学习活动。</p> <p>  晚上7:30线上教研在直播中拉开了序幕。老师们期待已久的“大咖”——王崧舟老师开始了他今天的专题讲座,讲座的主题为《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大家早已准备好,忙着记录要点,汲取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的精华。</p> <p>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可见文言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命题。</p> <p>  王崧舟老师此次的文言文讲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阐述:</p><p>🍃统编小学语文文言文编排特点</p><p>🌸小学文言文教学基本模式与策略</p><p>🎐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自觉</p> <p>🍃一、统编小学语文文言文编排特点</p><p>🌱1.学段:提前到三年级</p><p> 文言文的学习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段。三年级出现了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司马光》。但是从广义的定义来看,一年级一下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就已经出现了文言文。</p><p> 不管是狭义文言文,还是广义文言文,都发出了重要信号🔔: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在统编语文教材当中越来越受重视。这是一种国家意识,也是一种国家战略。🇨🇳🇨🇳</p> <p>🌱2.数量:增加到14篇</p><p> 相比以之前的教材,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增加了10篇文言文。虽然总量只有14篇,但是从增加的角度来看,那是惊人的。这同样在传递和透露着一个重要的消息🔔: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比例在明显地增加。</p> <p>  王老师例举出一篇由编者创编的文言文——《古人谈读书》。这篇文言文分成三个部分:</p> <p>①第一部分来自《论语》</p> <p>②第二个部分来自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老师建议语文老师可以去好好地读一读,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几乎都在《朱子读书法》当中。</p> <p>③最后一部分来自曾国藩的家书。曾国藩的家书里面有很多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处世智慧。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p> <p>🌱3.跨度:从先秦一直到民国</p><p> 从文言文所选的历史跨度、时间跨度来看,整体拉长了。入编的14篇文言文当中,从时间定位的角度来看,最早的应该就是《两小儿辩日》,最迟的是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的节选。从先秦一直到民国,跨越两千年。跨度拉长,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从文言文的选文的时间跨度和历史跨度当中,确实是可以窥斑见豹的。</p> <p>🌱4.体裁:神话、寓言、传记、议论</p><p> 体裁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入编的神话——《精卫填海》。语言凝练,但很有“嚼头”,值得推敲、想象。</p> <p>  以上是统编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材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的编排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文言文的教学,究竟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实践智慧上,这对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即是一种期待,又是一种强有力的挑战。💪🏻💪🏻</p> <p>🌸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策略</p><p><br></p> <p>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包括四个基本模式:</p><p>🌸1.通读:通读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好节奏。</p><p>🌸2.悟读:“悟”是一种直觉思维。王老师提出: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采用悟读,悟读的基本要求是知晓大意、体会涵义。</p><p>🌸3.练读:练读的主要内容是积累语言、读写✍🏻️互动。</p><p>🌸4.熟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主要任务是积累文言,积淀语感。小学文言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积淀文言语感。</p> <p>  王崧舟老师展示出通读课例《天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p><p>①采用领读与跟读,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p><p>②对读:提高难度,传达文言语感。</p><p>③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p><p>④男女生对读。</p><p>⑤同桌之间相互读。</p><p>⑥个别读。</p><p><br></p> <p>  王老师提出: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读通、不读顺,不能开讲。因为孩子们缺乏对文言文的语感经验,离开了这样的体验,文言文的学习是很难深入推进下去的。读是需要设计的,要讲究形式与特征。读既要契合 文言文 文本本身的特征,又要契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还要关注教学过程当中,学情的动态变化。📖</p> <p>🌸2.悟读</p><p> 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决反对逐字逐句串讲,应大力倡导悟读。悟读应主要把握四个原则:</p><p>1.放过:文言文当中有些词句可以放过,不用讲授。</p><p>2.突出:有些词句要突出。</p><p>3.深化:深化文中的某个点。</p><p>4.分离。</p> <p>  以《囊萤夜读》为例,王老师具体阐述了以上四个原则在文言文的教授中,该如何具体操作:</p><p><br></p> <p>✨放过</p><p>①古今语义基本相同的可以放过,如“不倦”、“博学”、“夏月”等。</p><p>②有注释的字词可以放过,如“通”、“焉”等。</p><p>✨突出</p><p> 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的字词需要重点突出。如“囊”、“贫”等。</p><p>✨深化</p><p> 如“囊萤”:</p><p>①谁囊萤?②为什么要囊萤?</p><p>③怎样囊荧?④囊萤用来做什么?</p><p>⑤人们记住的只是囊萤吗?</p><p>囊萤的象征意义是勤学,这一点需要重点深化。</p><p>✨分离</p><p> 如“以照书”,连词,用来;“以夜继日”,介词,从。涉及到文言知识的,可以到某一个学段,可以集中在一起讲授,基本不影响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p> <p>🌸3.练读</p><p> 王老师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罗才军老师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堂练读环节为例,具体阐述练读该如何操作。</p> <p>🎐三、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自觉</p><p> 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小学语文文言文的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p><p><br></p> <p>🎐1.文字层面:要在玩味关键字眼的文化内涵。</p><p> 以《两小儿辩日》为例,把“辩斗”这个词放大、深化,来引导孩子们体会各种的文化内涵。</p> <p>🎐2.文章层面:</p><p> 重在揣摩思维方式的文化特征。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思维的发展,文言文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p> <p>  十四篇文言文,每一篇都承载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是好像又有某种相似之处。总结出类比思维是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渗透、文化的自觉。</p> <p>🎐3.文学层面</p><p> 文学层面的文化自觉是贵在贯通核心意象的文化脉络。比如《伯牙鼓琴》中的“高山流水”,我们对这样的意象要有高度的敏感、警觉,因为这样的意象背后往往是这种文化现象。</p> <p>  以《爱莲说》为例,“莲花”这一意象,它所承载的文化脉络是对君子人格的推崇和践行。王老师将课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把莲的意象贯通成为了一个文化脉络。</p> <p>  文化文化,重在化。周敦颐不仅说到,而且做到了知行合一。而“化”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只有一个人那不叫化,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才能称之为文化。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堂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育人至无痕”🌅。</p> <p>  小学文言文教学,既是文言的启蒙,更是文化的启蒙。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统编教材无论在文言文数量,还是文言文的体裁类型,还是文言文选择的跨度上面,都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文化的自觉,我们必须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复新尽应尽的职责。</p> <p>  王崧舟老师的语言总像诗一样,让人如沐春风、沉醉其中。课虽尽,但意无穷。老师们课后积极地将自己的收获与思考分享在语文群,一字一句,彰显厚外语文教师的素养。💕</p><p><br></p> <p>  立言树人,静水流深。🎑让我们将今日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教,做文言文教学的点灯人,点亮学生心中的诗意文化!✨✨</p> <p>  </p> <p>美篇制作:赖 倩(二年级教研组)</p><p>美篇审核:周立平</p><p>美篇审定:钟赣英</p>

文言文

语文

文化

小学

教学

老师

文言

统编

王老师

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