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学校:通辽市第一中学</p><p>班级:高一一班</p><p>班任:朱国志</p><p>作者:包稳芳 高睿</p> <p>我们于周六的第四节课观看了由梁璇老师为我们讲解的梁启超和他九个儿女的故事</p><p>梁启超,是一个生在中国新旧交接时代的伟人。早期从政,参与过「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民国成立后加入袁世凯、段祺瑞等北洋政权。</p> <p>后期潜心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人称「百科全书式」人物。</p> <p>他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其作品的质与量等齐,为世界留下珍贵的文化资产。然而这样的一个大忙人,并没有因工作繁忙而忽视陪伴家人,反而因为教子有方创造出无人能及的纪录。</p> <p>梁家九个孩子各个优秀,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p><p>长子梁思成是杰出的建筑学家;</p><p>次子梁思永,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p><p>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军官,参加过淞沪会战,不幸早逝;</p><p>次女梁思庄是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p><p>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p><p>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p><p>四女梁思宁,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投身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p><p>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p><p>其中三位院士分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p><p><br></p><p>一个家走出三位国家级院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不免让人好奇到底梁家是怎样教育孩子呢?</p> <p>梁启超不仅是孩子们的慈父,还是孩子们的朋友。他注意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又十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他非常细微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p> <p>对每个子女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但又不强求他们一定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办,而是反复地征求孩子们的意见,直到他们满意为止。</p> <p>在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有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筑,这里就是“饮冰室”,梁启超晚年生活与著述在这里。他在这里写下“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指引了梁家九子女未来的路。</p> <p>梁启超的子女中,大多学的不是“热门专业”,但只要子女真心喜欢,对社会有帮助,他必全力支持。次子梁思永喜欢考古,他便亲自联系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自掏腰包,让梁思永有机会参加实地考古工作。</p> <p>他在写给梁思成的信中说:“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p> <p>他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这篇演讲中有一段风趣的论述:“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p> <p>在当时的中国,青年们容易激进也容易流于悲观失望,但是梁启超绝不愿意看到青年们,包括他的子女走到“悲观沉郁一路去”。他一直抱持乐观主义,也把为什么要乐观的道理讲给青年们听,“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事便不会失败……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p> <p>梁家的家教,重点都不在知识的灌输与功利的诉求,而是强调立志做人,这是梁家家教的核心内容。</p> <p>梁先生的家世与家风如朝露一般,在阳光中熠熠生辉,压倒了传统社会之中“学而优则仕”的陈旧观念,取得了不求反得的效果,这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