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朱涤明老师

Ruru

<p>一早在很久不看的高中同学群里看到惊人的消息,朱涤明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8日去世,享年68岁。所有的老同学都很震惊,因为尚不到古稀离世令人扼腕。老班主任说工会还没消息,希望是恶作剧。大家心里都清楚,在朱老师的朋友圈看到的讣告,又怎么可能是假的呢。那一定是朱老师的亲人第一时间发出的。只是大家心里还存着一丝幻想,希望噩耗不存在罢了。紧接着消息就得到了确认,朱老师已经走了。</p><p>朱老师是1952年生人,是父辈同龄人了。他带了我们高中三年的语文课,接我们班的时候,已经是年过五旬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17年飞逝,我们这些当年幼稚青涩的高中娃,如今绝大多数已为人父母,也承担起社会责任。他那和蔼可亲的微胖面庞还时而浮现在眼前。他谦和平实的教学态度、不惟成绩论的宽容和眼界,对我们三观的引领至今仍然重要。</p><p>有时候会想,语文课本里全文背诵的很多,印象最深的只有滕王阁序等少数几篇。原因大概是源自我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十多年离乡求学、北漂的磨练中,不断地感受和怀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赣江之美。同样,朱老师教了我们三年的课,讲了多少话,念了多少诗书,而印象最深的话不多却都经得起反复的琢磨。他教郭沫若的文章,却主张文章和作家人格要分开评价。他讲到郁达夫著名的“故都的秋”,会用带着乡音的儿化音念读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说,文人的不幸是文坛的大幸。对文学中人性的感悟,不过多掺杂政治因素对文学的渗透,始终平和的心态,对我们影响深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死记硬背的书会忘,但是对文学、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却在这样的态度之下历久弥新。</p><p>尽管他大出我父母五岁,他的孩子只高我一届。我们高二那年,他孩子考取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大家都希望他能介绍一下作为父亲的教育经验。他说,为什么大家都想考清华北大,打个比方,国家一年给高校投入20个亿,有18个亿给了这两所学校。那时高中出国读书还是凤毛麟角的。我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巨大的压力背后是太多的不知为何。他鲜明的告诉我们,为何要争取好成绩,是因为那样我们才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培养环境和平台。他说送儿子去北大读书,入学第一天在寝室大家互相介绍自己,都是来自各个省各个区县的状元,高中学业的光荣成为过去,轻装上阵重新起跑。这番话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作为父亲和教育工作者,能培养出万里挑一的学霸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很多类似情况的家长都恨不得晒出娃儿小学时期的笔记了,更有像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那样著书立传的。然而他只是很客观的告诉我们,进入一流高校,只是拥有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高的平台而已,平和对待就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生是长跑,一直在路上。</p><p>当年的高中,还没有多媒体,三尺讲台上摆着粉笔。老师们也没有扩音器,诺大的教室全靠嗓音。更别提国际部这种高大上的新事物了。我们八零后这代人是在惟成绩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升学高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不少老师会很明显的表达对成绩优秀学生的赞赏,却毫不留情的贬低成绩靠后的学生。甚至有时候会说一些伤人自尊的话。但是,在我印象中,朱老师却完全不同。他对待每个学生都是那么的平等和尊重。这还是源自他那平和的人生态度吧。人生是长跑,一直在路上。能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尊重,也因此得到了所有学生的喜爱和认可。</p><p>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很惭愧作为您的学生,文字方面的天赋没有被深入的挖掘,依然是有写作冲动却下笔拙笨。谨以这些细思如缕的记忆,怀念您的一世师表。</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您的不成器的学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3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