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春风化细雨,学习正当时。烟花三月,细雨微风,日暖泥融,正是学习的好时光,虽被新冠疫情阻隔无法相聚校园,但群文阅读的网络研修不期而至。借此,我有幸聆听了来自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的祝蕾老师的群文课堂《亲亲我的家人》。祝老师的这一堂课让我对群文阅读的文本解读、议题设计及教学设计又多了一分了解与思考,收获良多。</p> <p> 《亲亲我的家人》这一群文议题对应的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议题包含《爸爸回家》、《妹妹的红雨鞋》、《“爱”这个字》三首儿童诗,还有两篇短文《我妈妈》、《我家是动物园》等共五篇选文。</p> 一、文本解读 <p> 在群文教学之前,对一组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细致解读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及议题的达成情况。因为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必须重视对单篇文本的解读。</p> <p> 《爸爸回家》是台湾最早吹响儿童诗号角的林良先生的作品。它短小却富有余韵,语言朴实却意境深远。从儿童的视角用拼图游戏的心情来类比期待爸爸回家的迫切之情,真实而又生动自然。</p> <p> 《妹妹的红雨鞋》作者是台湾诗人林焕彰先生,他从儿童的视角观察妹妹的红雨鞋,通过新奇的想象把红雨鞋比作鱼缸里的红金鱼,既贴切有饱含儿童的天真烂漫,表达出一个和乐大家庭中兄妹的手足情深也激起我们对童年的无限眷恋。</p> <p> 《“爱”这个字》是台湾诗人方素珍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平淡的生活场景来凸显家人之间温暖而含蓄的爱,它告诉我们爱更多地表现在行动上,而不是语言上。</p> <p> 《我妈妈》是根据安东尼·布朗的著名同名绘本改编而来。它用一系列的排比和比喻描述了“我”心中的妈妈,情感上层层递进,表达了对妈妈深深的爱与崇拜。</p> <p> 《我家是个动物园》根据日本正道熏的同名绘本改编。这篇短文通过对家人的细致观察,发现家人的不同特点,给家人以动物的形象,这种精妙的比喻都源自于对家人的爱。</p> <p> 这五篇选文从内容上看都与“家”相关,在形式上有非常适合低段孩子的儿童诗及内容直白,文字量小的短文,内容充实,容易引发孩子共情。细致解读后,我们便可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议题的选择和确定渐渐生发萌动直至跃然纸上。</p> 二、议题设计 <p> 群文阅读议题的确定及精准度建立在对组文的比对,经过求同存异,结构化处理的基础上。同样的文本根据学生的不同年段、接受程度及我们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把握角度不同,我们的教学选择也会不同。比如在经过文本的细致解读后,我们《亲亲我的家人》这一议题,我们可以聚焦在内容上,也可以聚焦在写法或者表达特点上,还可以聚焦在体裁上。</p> <p> 祝老师以编者给的两个问题而聚焦人物形象这一议题给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p> <p> 通过对五篇选文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进行分析对比,呈现出议题设计的思考过程。</p> <p> 祝老师通过举例告诉我们,同样的文本,议题不同,选文呈现的顺序也会不同。这样的细腻的讲解无疑让我们对群文课堂的设计又多了一份自信。</p> 三、教学设计 <p> 所有的文本解读,议题的设定终将为我们的群文课堂的教学设计服务。文本解读直接决定了教学环节的安排、设置,决定着课堂每一个问题的指向性,前面的文本解读功课做足了,后面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清晰的思路,水到而渠成。</p> <p> 群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板块:</p><p> 1 链接激趣,引出议题</p><p> 2 共读比对,聚焦议题</p><p> 3 实践讨论,达成共识</p><p> 4 拓展眼神,形成能力</p><p> 祝老师的这一堂课,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群文教学中针对文本解读、议题设计及教学设计的窍门,教会我们只有先细致地解读文本,才能精准的把握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学习后,我们的议题就会自然萌动生发出来。她的这些分享为我们这些一线茫茫然的教师指点了迷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也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并在群文阅读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