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朋友"所深含的,无非就是一种陪伴。我们总说,傅雷与傅聪之间,是师生,是父子,更是朋友。但两人远隔万里,傅雷无法以“朋友"的身份时刻常伴他左右,但他却还是以"朋友"的身份住进了他的心灵一一这是一份不是距离和国界就能割断的心灵上的牵连。</p><p> 谁说朋友就只能是提意见,做提醒?傅雷不是一个普通的朋友,对于傅聪来说,他在傅雷那里得到的远远不止陪伴这么简单。</p> <p> 他与他成为互相学习的榜样。1954年1月30日晚,这封信是傅聪远赴波兰时,他们所写的第二封信与钓浅还是无法抹去的思念与关心,除了回忆他们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傅聪还这样写道:"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听啊,品啊!这还是那个严肃,严厉,严格要求孩子的傅雷吗?这还是那个给孩子讲道理,约束孩子的行为的父亲吗?这一段话里,他竟然放下了自己翻译家的著名身份,而告诉傅聪,他从他身上所学到的什么。或是为了增加傅聪的信心,或真是抒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无论是怎样,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傅聪最真切的,毫无掩饰的夸赞,傅聪把他作为榜样,他也把傅聪作为学习的楷模,他以"朋友"的身份向傳聪道出自己最真实的声音:远赴波兰,不要怕,相信自己,你也会创造精彩……</p> <p> 他与他成为互相的倾听者。1954年10月2日,此时的傅聪遇到了一些困难,精神消沉,他说:"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的;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他把语调放慢了,没有再讲那些硬核般的道理。"心灵的灰烬",就是我们遇到的困难,不要因此去伤害自己,这灰烬便会自然而然的消散。深切,触动人心,发人深思。其实遇到困难后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只会逃避,不敢正视,如若正视,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结果或许更好……此时,他只是静静的坐下来,以"朋友"的身份,抓住傅聪的心,与傅聪面对面的畅谈……</p> <p> 他是他的挚友,他是他的伴侣……</p><p> 是挚友,只因那份割舍不断的思念。是伴侣,只因成长中那一次次的解惑……</p> <p> 傅雷说:"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份幸福相比呢?"我想傅聪会说:"父亲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份美好相比呢?"</p><p> 他的那份幸福,用爱才能传递;他的那份美好,也因爱才能感受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