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乡愁——仁兴街的女儿们回娘家

阎式松

<p>剪不断的乡愁——仁兴街的女儿们回娘家</p> <p class="ql-block">上海杨树浦路上在一百多年前建造了一批新式里弄:怡德里、润玉里、依仁里、华忻坊、福禄里等,而位于1941弄的仁兴街就是其中最特殊的一幢。</p> <p>建于1931年的仁兴街,原名仁兴里,在弄中有一过道,上方有一牌匾,匾中书三字:《仁兴里》。足可证明建造当初此建筑命名为仁兴里。</p> <p class="ql-block">  房屋设计者匠心独运,一改以往公房的“非”字形结构,中间一通道,两旁为住房,呈非字形。把仁兴街设计成清一色36幢坐西向东砖木两层的门面房,盖因后门毗邻杨树浦路1929弄已建起了一片私房,已无发展空间。街前一条六余米宽的水泥路,我们姑且称之为仁兴路吧,路东就是依仁里的围墙,中间是姚宝春开办的依仁小学,校前有一井。我想,设计者打造这样的格局,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商业氛围。</p> <p> 渐渐,人们淡忘了牌匾上仁兴里三字,仁兴街就此立名。</p><p>&nbsp;&nbsp;&nbsp;仁兴街的北端是周家牌路,五十年代初,街口转角处是臧家开的万昌南货店,经营南北炒货,糕饼点心,是附近人气很旺的一家商店。店前摆了一家象棋摊,摊主是留着山羊胡子,人称大先生的朱培榮。南货店的对面是周家开的面店,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是那时人们所爱。周家的儿子叫三虎子,孙子周悦堂,悦堂相貌堂堂品学兼优,是学校的大队长,却因顽皮被高压电击中,留得一命却终身残疾。</p><p>&nbsp;&nbsp;&nbsp;</p> <p>往南行,街中商店节次鳞比,衣食住行应有尽有。刘寿宏家和高妈妈家各开了一家裁缝铺,在仁兴街做件衣服那是不用出街的。街的两头各有家棉花店,南头是吴德政家的,北头是賈家开的,一对老夫妻慈眉善目,终日梆梆声不断,像是在弹奏弦乐。记得儿时因顽皮被父亲责打,老奶奶总是趴在窗口为我讨情,此情此景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仁兴街,开门七件事,事事有人经营。宣家兄弟的元昌米行,万丰酱油店,还有家茶叶店,豆腐店和理发店。仁兴街47号是张家的烟纸店,专售各类小百货,张家后代连贵、连福、连民三兄弟至今还住在这里。还有家算不上店的,是小八爹爹流动的花样店,一张玻璃镜框里都是绣花的花样,挂在烟纸店门口,有时也挂在仁兴街口,算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p> <p>如果你要修房造屋,装自来水电灯,仁兴街上照样配套齐全。胡相友,胡相仁兄弟的木匠铺,方崇鼎的方记水电行,弄堂中间的杨家白铁铺,都能为你提供服务。甚至还有一家棺材店。</p> <p class="ql-block">最南端,杨树浦路路口是本地区的地标性商店:天真照相馆。说是地标,盖因造好了仁兴街,天真照相馆便随之开馆营业。厉害的是天真照相这四个字一用就是近百年,远近闻名,以至于只要你说出天真照相馆,别人就知道你的坐标位置。</p> <p>在杨树浦路远眺仁兴街口</p> <p class="ql-block">站在南端看仁兴街</p> <p class="ql-block">从南端的杨树浦路到北面的周家牌路,短短百余米的仁兴街,俨然成为门类齐全的商业街。在这条街上,虽说不上人头攒动,倒也是生意兴隆。仁兴街商店的经营持续了二十多年。一九五六年全国掀起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仁兴街也不例外,除照相馆和米店改制后继续营业,其他商店的业主们都转入国营或集体企业工作,仁兴街上的商店慢慢式微。</p> <p>作为仁兴街的紧邻,我目睹了她的发展。有些人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住在53号的老巴子是个假小子,喜欢和男孩一起玩耍而不知归家,我常常听到她妈妈在阳台上放声呼喊:老——巴——子——啊!声音绵长悠远,仿佛穿越七十年,至今难忘!听说老巴子现在住在养老院了。还有三根,是个喜欢玩弄小昆虫的男孩,比我长两岁,最后玩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生物教授!37号的光荣妈妈是里弄干部,去年还在十院门口碰到她的儿子,彼此还都认识。还有和我一起玩过蟋蟀的伟盛……,一切都已消失,经过岁月的洗礼 呈现的是历史感和沧桑感!</p> <p>穿过小弄堂,前面就是杨树浦路1929弄了。</p> <p>仁兴街的历史上曾经遭受过两次灾难。一次发生在1945年8月的一天,一架美国的轰炸机在杨树浦路仁兴街的南端扔下了一颗炸弹,炸弹在仁兴街7号后门爆炸,炸翻了附近一片房屋,可怜11号柴火店命丧八口。美军的这次行动究竟是针对日本鬼子的还是误炸已经成为历史悬案。今年90岁的吴德政老人,住在13号,当年经历了这件事。</p> <p>美军轰炸地原址</p> <p>仁兴街的另一次灾难发生在2009年6月27日,因煤气公司施工不慎挖断了煤气管道,瞬间引发了大火,一时火光冲天,危及旁边的高压变压器。仁兴街的大火也成了上海的新闻,上了当天的新民晚报。</p> <p>危急之下消防队员冲上我家阳台,踢开木门,架上梯子攀上仁兴街49号、51号阳台,居高临下进行灭火,终于控制住火情。灾后,我家阳台也就成了仁兴街受灾户的堆物场所。</p> <p>老邻居们在即将拆迁的仁兴街小区留影,右起:张连福、方承新、阎式松、罗玉明、崔峰林。</p> <p>47号张家的大女儿张美云(大网)喜爱戏剧,擅长越剧、沪剧、淮剧。一曲越剧问紫娟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p> <p>在这次新冠病毒肆虐时刻,仁兴街小区的自愿者把守着小区的大门,她们轮流值班,为居民的安全尽心尽责。这是志愿者叶德、虞素芳、姚庆桂。</p> <p>  岁月的洗礼,很多事情都已淡忘,很多痕迹都已消失。这里的原住民进进出出,姑娘们嫁了出去,媳妇们迎了进来,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片土地, 尽显上海市民的百态,纪录了老杨浦的蜗居史。</p><p> 时光到了二〇一九年一月,杨浦区政府提出“应留尽留,能改则改,该拆快拆”的十二字方针,杨树浦路沿街及88,90街坊先后都已完成动迁。二〇一九年底,我们89街坊也开始进入动迁。</p><p><br></p> <p>仁兴街要拆迁了,激起了仁兴街的女儿们心底的涟漪。她们曾经生活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这里有她们儿时的欢乐,也有蜗居在一起的苦恼。</p> <p>仁兴街的女儿们在杨玉琴的策划和组织下,在二〇一九年四月和十月,两次回到娘家,看望仁兴街的父老乡亲。</p> <p>仁兴街的女儿们,左手没有鸡,右手没有鸭,但怀揣着对母亲的眷恋,对故乡的深情!</p> <p>忐忑,期待,马上就要回娘家了。</p> <p>姐妹们集合在街口,只等组织者杨玉琴的一声令下!</p> <p>边走边看,高玉萍指着27号窗口告诉伙伴,那里曾经是我生活的地方。</p> <p>老邻居们坐在门口等待着,仁兴街的女儿们没有忘本,她们今天要回娘家啦!</p> <p>喏,就是这个地方!</p> <p>杨玉琴拉着高妈妈的手有说不完的话</p> <p>一声珍重,胜过千言万语!</p> <p>近乡情更切,住在33号的三位伙伴迫不及待地走向自己曾经的住地。</p> <p>  张连民(大六)拉着陈瑛的手,喜笑颜开地说:“欢迎你回娘家啊!”</p> <p>这里,曾经上学经过的地方,曾经嬉戏玩耍的场所,曾经有过梦想的地方,模糊了双眼的视线,斑驳在记忆深处的故乡。</p> <p>摆开造型,在仁兴街小区内秀一把!</p> <p>罗玉明竖起了大拇指,夸奖仁兴街的女儿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根。</p> <p>是谁在和高妈妈说着悄悄话?</p> <p>一路走来,杨玉琴三姐妹有太多的感慨,走过的路终将成为岁月中的风景线。</p> <p>在老邻居面前,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光。</p> <p>人生就是一场相逢,今天,我们又见面了!</p> <p>33号的刘燕(右),她的外公是胡相友,和邻居陈丽娟,陈瑛在故居前留个影,把自己曾经的故事告诉下一代。</p> <p>曾经在35号生活过的姐妹们,她们是:(从左到右)杨玉萍、王月珍、张照芳、杨玉明、陈恋春。留下自己的故事,告诉儿女们。</p> <p>住在35号三层阁的三姐妹杨玉琴、杨玉萍、杨玉明。她们的父亲杨根桃热衷公益活动,担任向阳院业余电视放映员。母亲陆静娟,是居委会的妇女主任。杨玉萍和她父亲一样热衷公益活动,在大众汽车公司是形象美容师,每年的重阳节都要到养老院为老人服务。</p> <p>这是杨玉琴为社区养老院的老人义演,为她的大爱之心点赞!</p> <p>杨玉琴从小生活在仁兴街,自幼喜爱文艺,读小学时就教向阳院小朋友学习舞蹈。18岁参加东宫话剧,影视班学习舞蹈,芭蕾,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p> <p>杨玉琴是全能人才,曾是医务工作者,但热爱文艺,所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演出,从不放弃。热衷于摄影、歌唱、芭蕾舞、话剧等文艺活动,曾参加2000年老年春晚,参加过吉尼斯世界纪录合唱队《黄河大合唱》,曾引领了上海滩开演唱会的潮流,参加过《精彩老朋友》、《欢乐星期二》等节目。</p> <p>这是杨玉琴参加上海电视台《老有腔调》海选时的表演</p> <p>杨玉琴人美心善,经常救助流浪猫,碰到流浪猫会带回家救助和照顾。也曾多次参加公益演出,并经常亲自照顾俱乐部里生活不能自理的成员,发挥自己的余热。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中,她又和仁兴街的女儿们一起为灾区捐款献爱心。</p><p> 杨玉琴不愧是仁兴街飞出的金凤凰!</p> <p>这是杨玉琴在参加养老院的公益演出活动。</p> <p>看了杨玉琴的这段舞蹈表演,为她优美的舞姿而折服,感到意犹未尽。</p> <p>高玉萍住在27号三层阁,这是她在门前的留影。父亲是高鼎勋,母亲朱美英。</p> <p>励学勤、高玉萍、刘爱敏在家门口的留影。</p> <p>杨玉琴和刘燕边走边谈</p> <p>老邻居们盛赞仁兴街的女儿们</p> <p>徐瑞萍在43号家门口的留影。她的父亲是徐润全,母亲黄桂英。</p> <p>左起,徐瑞萍和崔琳芝的合影。</p> <p>四姐妹的合影,左起:杨玉明、王春燕、张照芳、徐瑞萍。</p> <p>左起:住41号的王春燕、43号的徐瑞萍、45号的崔琳芝,三姐妹在故居前留个影,珍惜彼此的缘分,向儿女倾诉流年里的故事!</p> <p>住45号前客堂的崔琳芝,她是家中四兄妹中最小的。</p> <p> 崔琳芝的儿子去年底硕士研究生毕业了,父母参加了他在军校的毕业典礼,中间手捧鲜花者是他的导师。现在,他百里挑一又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可喜可贺!</p><p> 这也是仁兴街的骄傲!</p> <p>住47号三层阁的励学勤,小名大四,父亲励永生,是仁兴街有名的大羊,今年已有90岁了,母亲陆彩妹。她爷爷就是小八爹爹,在仁兴街摆摊卖花样。</p> <p>住37号通客堂的江继琴(右)在老屋前的留影。她的父亲是江同泰,母亲林存珍。</p> <p>高挑的身材,雍容大度的气质,极有乃父江同泰的风度。</p> <p>5号前楼的董丽萍。5号在去年杨树浦路拓宽时已经拆迁。她父亲董阿六,母亲方婉金。</p> <p>张元君住在杨树浦路1929弄26号父亲曾在任上海第七帆布厂厂长,母亲吴智英在上海海燕半导体器件厂三车间任车间主任,工作风风火火很有魄力。</p> <p>张元君退休后担任平凉街道海杨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第二次退休后仍在发挥余热,这次疫情,她带头参加志愿者,管好小区大门,并积极捐款支援抗疫。</p> <p>19号前三层阁的王春婷(右)和王春芳。父亲是王金鳌,母亲成兰英。</p> <p>王金鳌1929年出生在山东,17岁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随军到上海,转业到上海华东建筑公司。1954年考取湖北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老家山东医院工作,直至离休才回到上海。</p> <p>住33号前三层阁的陈瑛(左)和陈丽娟。她们的父母是陈晓初,蔡凤琴。</p> <p>仁兴街的女儿们在杨浦滨江的合影</p> <p>站在杨树浦路边,剪不断的乡愁,对着仁兴街说一声,再见了!</p> <p>本美篇相册制作者阎式松,照片提供者杨玉琴,阎栋。</p><p> 二〇二〇年四月一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