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再看一眼,曾经战斗过的八病区

樊莉娜

<p>  驰援武汉已经50多天,我和众姐妹像往常一样前往医院,习惯性的乘坐电梯直达11楼八病区,一出电梯,以往敞开迎接我们的走廊白色大门今天怎么紧闭?大家恍然大悟,根据疫情情况,卫健委指示,七、八病区合并,共同收治新冠患者。这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进去看看吧”!</p> <p>  推开虚掩的白色大门,看见零散的几双鞋子遗留在一向放置整齐的鞋架上,旧纸板制作的鞋柜孤零零地立在一旁,仿佛嫌弃我们把它丢下。轻拉病区的红色大门,红门上提醒:“清洁区域,做好消毒”的标识依然存在,站在楼道门口,一眼望去,空空荡荡,那墙壁上挂满的锦旗,门口设置的消毒用物已被清理,但队员们每次入门自觉排队测温、张开双臂喷洒消毒水的情景历历在目。</p> <p>  我不自觉地往前走去,这是清洁室,是大家穿戴防护用品的区域,看着以往摆放整齐的置物框已经不在,窗户角落摆放的电脑独自哭泣,仿佛在想念使用它的主人,干练又勤快的武汉护士马慧和付婷,这时大家相互的叮咛声在耳边回响,“给我看看护目镜戴好了吗?看看严实吗?你还没戴二层手套,我帮你戴口罩”,在转身的一刹那,仿佛看见李洁琼副主任刚开始监督队员们穿戴防护服,刘淼淼给大家衣服上描画樱花的场景。</p> <p>  这是休息室,是各种备用医疗仪器、捐赠物资,防护用品以及大家下班后休息的地方,看着仅剩的一些物品,一幅幅画面在眼前重现,为了不浪费物资,吴静护士长经常进行整理工作,上感控的我,也曾为了统计器材数量,而搬动一箱箱装满50瓶250毫升的液体,却浑然不知它的重量。</p> <p>  继续往前迈步,医生办公室干干净净,只留下孤零零的办公桌椅在此驻守,曾在这里,石志红主任带领大家开展工作,让治疗工作快速步入正轨,每周一医护联合交班,每天医生认真完成查房汇报,在这里,她和大家完成了呼吸操一至十集的制定,转身望望,黑板上仿佛还映现着活泼可爱的刘淼淼给大家素描的提醒画报,“钥匙挂在这里了,医护一家亲,陕鄂一家亲”。</p> <p>  女更衣室,是大家上下班更换手术衣的场所,由于防护服的闷热,大家弃穿内衣,这里是大家上下班最欢快的地方,脱掉外套,一个个身材完美体现,或苗条,或丰润、或白皙、或曼妙,防护服里的女子就是如此俊俏,自认为身材欠佳的我只在一旁慢慢欣赏!</p> <p>  缓冲一的红门,不仅隔开了清洁区和污染区,同时也给队员们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层神秘,有多少人第一次推此门时心怀忐忑,可是他们毅然决然地走入进去,今天,当我们推开此门,就是平常的房间,没有恐惧,走入缓冲2的里面,队员们在这里相互监督,小心翼翼地脱掉防护服,看着平时放置面屏消毒桶的地方,让我想起第一次上感控,没有经验,在桶里没有倒满水时,放入消毒片,瞬间刺鼻的味道袭来,导致下班队员剧烈咳嗽,为此我曾深深的自责。</p> <p>  缓冲2左手是通往治疗室的通道,站在这里,那熟悉的场景尤如放映画面,一帧帧在我脑海闪现,刚入治疗室,武汉护士给我们鞠躬,不停地说:“谢谢你们,真的非常感谢你们“的话语声尤在耳,我曾在这里烦躁、焦急、忍耐、坚持,完成了一个个班次的任务,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次上班,我对申亚雯说:“你先出吧”!她立马说:“你先出,你比我大,我们要尊老爱幼”!我很感动,在抗疫的路上,我们这群队员还时刻牢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p> <p>  最后一道直接通往隔离病房的大门,紧紧地关闭着,它曾令多少队员幻想里面的天地,想像新冠患者的可怕,当推开的一瞬间,展现的只是有些杂乱不堪的普通楼道、普通房间、唯一不同的是病员佩戴口罩,只在病房活动,在这里,他们洒下了辛勤汗水,看着空空的病床,护士们曾多少个日日夜夜轮流守候18床脑疝患者,乏困之时斜倚床栏微闭双眼小憩一下,他们给患者喂饭,洗头、更换衣服,做着儿女该干的事情,病房床头,留下了大家鼓励患者坚持下去的卡片,楼道墙壁上,队员海萍为了帮助患者,亲手描画的樱花和黄鹤楼还在画板留存,樊莉娜扶助患者欣赏樱花的场景反复闪现,医生仔细的指导患者如何用药声,张莉带领患者练习呼吸操的节拍声,朱丹丹“亲爱的医生,亲爱的小姐姐”的呼叫声,王华的“阿姨、爷爷、奶奶怎么样了?”的问候声,在空中久久回荡,刚入病房,吴静护士长和护士们一点一点清理垃圾,归置用物,手提垃圾袋,推拉氧气桶,忙碌穿梭的身影不停地在眼前浮现。</p> <p>  是呀!这里承载了队员多少辛苦和汗水,石志红主任、吴静护士长和队员们忘不了大家一起战斗的每个瞬间,忘不了腾空病房的不舍和留恋,当门关上的一刻,朱丹丹和王艳妮哭了,说:“这里是我们战胜新冠的一个病区,是永远的历史见证”。</p> <p>  现在我们进人七病区继续战斗,取得最后的胜利,八病区,我们曾经战斗的地方,我们一定会再次回来看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