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点击标题上方的作者头像回到作者主页,可以查看作者持续发表的《学武录》连载原创文章,敬请关注</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第二章 对立统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第二节 虚实(上)</b></p> <p> 虚实属于阴阳的范畴,但又不是简单的阴阳。阴阳更多的是从定性方面阐述,虚实则除了定性外,还带有更多定量方面的阐述。</p><p> 单纯从定性方面阐述的话,虚为假象,实为真来。</p><p> 初学者需要注意的是,虚并非为全无,实并非为全有。虚表现为无多有少,实表现为有多无少。这是定量方面的阐述。</p><p> 轻重、松紧都是虚实的范畴,也都涉及到量的表述。</p><p> </p><p> 虚实与阴阳有时可以被视为等同。例如杨希亮老师就曾说过:“<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外露击出为实,为阳;藏为虚,为阴。比如起势,两腕为阳,命门为阴,意在命门,向后向下用意,劲在腕梢节起。</b>”</p><p> 他还多次叮嘱:“<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虚实就是阴阳;虚实总在不断转换,自己有虚实之分,和对方也有虚实之分</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拳架和推手中的虚实运用</b></p><p> 我初学拳三个月时,曾有感而发写了这么一段话:</p><p> “虚实的实际,也许是本无一定的虚实,也即处处都有虚实。左右手可为一虚一实,也可为全实或全虚,此时双脚可以配合为全虚或全实。当然亦可形和意配合虚实。虚实本在一念之间,其意可令各处为虚或为实。打拳架的时候没有对手,也可以视为有对手,这也是虚实。</p><p> 初练功者,全身都实,后来逐渐修炼从实到虚,再到虚实无定所。</p><p> 两人相对时,以对方为虚实的主导,即我的虚实非由我自定,而是根据对方而定。对方已定,我之虚实乃可定,此为知己知彼,己随彼动。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才动。于此,则胜负在大动之前已分矣。”</p><p> 这段论述,有些酸腐学究气,甚至有些玄乎的嫌疑。一个刚学拳几个月的人,不可能对虚实有太深的理解。即便里面有些地方说的似乎有些道理,也是瞎猫碰死耗子赶巧而已。里面肯定有一些观点是有问题的,但通过这段文字,也可以一窥初学时的内心世界。</p><p> </p><p> 杨希亮有一句口头禅:“<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打拳不知虚实理,枉费工夫空叹息</b>”。</p><p> 著名太极武术大师李雅轩说:“<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太极拳要追求虚无的气势,空空地摸,空空地练。</b>”</p><p> 我个人认为:虚为本质,空为表象。李雅轩的空摸空练已经不是局限在手上,而是全身的虚空,是他所谓“大虚大实”中的大虚。</p> <p> 应用方面,陈士东师兄一句话要求:“<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推手就是用虚实,不要用力。</b>”通俗易懂又言简意赅。</p><p> </p><p>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陈士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陈士东,山东东平人,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师承杨希亮,并被公推为该门派掌门。国家级武术裁判、上海精武会武术辅导员,任上海中共团市委太极教练,以及上海工商总局、复旦附中国际部武术社团、复旦附属儿科医院、万豪国际管理集团等太极拳总教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2015年成立上海东鸿吴式太极拳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多次在大型武术比赛中荣获冠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因居于武术之乡,陈士东自幼即习武,初习少林散招、少林八面大架、少林金丝擒拿手等。十五岁又跟随当地著名武师张红建系统学习太极螳螂拳,同时研练少林五行八法拳、少林长拳以及长棍、九节鞭、绳镖等拳路器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陈士东精于实战但不好战,是一个性情中人,为人正义,武人文风,随和谦逊,武德高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除武学之外,陈士东又兼及精研中医之道,尤其对中医推拿颇有研究和临床实践。</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因其德艺双馨,故而从学者极多,不仅国内求学者络绎不绝,世界各地如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家均有好武者远来求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除了外出讲课交流,他几乎每天都在龙华烈士陵园拳场练拳教拳。有两个老外几乎每个周末都去学习,其中有一个是之前练日本空手道的。老外习惯跟中国人不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不掺假,交流的时候也不会顾及任何人的脸面,没有真水平不会服气的。</span></p><p> </p><p> 那如何练就推手时用好虚实呢?陈士东师兄也给出了自己的经验总结:"<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要想合理地在虚实上应变,首先要在拳路上把身体练的大松大柔,达到虚空飘渺,做到用意识能随意支配该虚或该实的每一个身体上的点,然后推手才能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推手上问答的准确无误。这里面既有身心的磨砺,又有意气的功进。可以说虚实是太极拳的技术手段,又是太极拳的灵魂。</b>"</p><p> 既有如何去用,又有如何练到,这是一个在学习、实战、教学三方面数十年经验都极为丰富的武术高手透露给我们的经验,非常难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p><p><br></p><p> 对于虚实的应用,沈海涛师兄早期曾举例对我说明:“<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自己要有自己的虚实,更要知道对方的虚实。比如我的腕部被对方压住时,我的受力点要向反方向撤,让对方失去平衡,同时手指或肘或肩要向前,另一只手辅助向对方失衡方向加力。</b>”</p><p> 他的理论里还有一个“指导手”和“打击手”的概念,实际这也是一虚一实。他告诉我:“<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实手为指导手,虚手为打击手。</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整体的虚实</b></p><p> 对于整体的虚实,竺福康老师要求的是上虚下实,胯以上(包括胯)要全部松掉,胯以下要支撑有力。他的大弟子黄建师兄说:“<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上身要全放松;腿脚以下都不能放松,要沉,但不能摒死。</b>”</p><p> 阎洪明师友也跟我说过:<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初学者一定要注意上虚下实,打拳时手上一定要先扔掉。</b></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个人感觉,上虚下实只是总体而言的,下实也不是就要下面跟铁棍似的,而是要在处处都尽量松透的大前提下上虚下实。</span></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阎洪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阎洪明,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山东威海市荣成人,六十年代随父母迁居上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退休后,师从在上海康建公园的杨希亮的一位师兄,开始学习太极拳。由于之前对各种体育运动比较精通,触类旁通,故而对太极拳颇有自己的见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其人性格耿直,为人热诚,宽宏有度,绝少听其言人是非,也不允许我们称呼其为老师,其谦逊的心态让人敬佩不已。</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决定学习太极拳时,阎洪明先访遍周围公园的各位太极拳老师,最后选定了杨希亮的师兄,一心向其学艺。为了学好拳,他专门到新华书店把所有有关太极拳的书籍都买了回来,然后勤学理论,好东西就一段段地抄写到笔记本上,据说笔记本到现在为止摞在地上已经高于桌面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他曾告诫我:“学太极拳千万别心急,别走弯路。‘太极十年不出门’,意寓慎静尚宽,淡然无极,不为繁华易素心。太极练的不是功夫,而是心性修为。为己之学,为人之道。术道并举。”</span></p><p> </p><p> 上虚下实是以腰胯为分界线的,但下部的实是相对胯上部而言的。单纯论及下部,也不是全实,否则就是双重。如果脚底全实,如何如履薄冰、如猫行步?</p><p> </p><p> 跟着徐宝储师兄学了近一年后,我认为最好的是内实外虚,内尽可能追求到丹田,最后练至“其小无内”为一点,其余全为外。</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备注:引用和摘录务请注明出处(赵志强《学武录》)及相关言论人,尊重版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