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p><p><br></p><p>英国1960年代以后出现了不少令人瞩目的大作家。阿兰·德波顿虽然没有出生在英国,却在剑桥求学,这个人很有意思,大学读书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了他一张信用卡,他都拿来买书了,等到毕业,他父亲看见那满屋子的书,就很有些后悔。他写爱情方面的功课,从人生的角度解说《追忆逝水流年》,而他写旅行的艺术,则备受我个人的喜欢。后来读中文版,有余秋雨的序言,结尾的时候,定义极高,是放在中国旅行文学的历史上去看的。所以,一个人要是读了余秋雨的序言,就一定会去读这本《旅行的艺术》。</p><p><br></p><p>这也是我后来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荐《旅行的艺术》这本作品的原因。现在的人来不来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是说说而已。普通人旅行第一得有钱,到临县的县城去走一走是可以的,远了,到北京上海或者香港就得想一想。普通人会计算,这样一次去旅行等于多少袋地里的肥料,等于多少袋红薯,等于多少次家教的钱。普通人过日子,只讲究实在和划算,所以,到哪里去玩就觉得并不很重要,村子里的集市和庙会就不仅仅是买东西,而是赶热闹,跟着人流挤来挤去,就觉得舒服。或者夹在人群里听戏,回家后脸上依然有红润和骄傲的光芒。我母亲就觉得从村子里出发去湘乡县城看一看,找个小馆子吃一顿饭,在某一条小街买一件喜欢的衣服,已经很知足了。以至于我从外面回去,母亲就说要不我们去湘乡县城玩一玩。如果不去湘乡县城,她就会说要不去宁乡县城。这种县城的感觉和我们常常说的“市”不一样。她不喜欢“市”这个词,没有一点感觉。她觉得县城有城墙,有老街,有很容易就碰见的熟人,或者她为了买一件衣服而故意和人家聊来聊去,结果聊到最后,是彼此的姨妈的姑丈的表妹是一种亲戚关系。接下来,你就知道我母亲在价格上的准备了。母亲这种本事似乎给了我一些影响,后来做销售的时候,就无师自通地运用上来了,所以那些收了钱站在台上讲销售理念的人,我觉得应该请我母亲去讲会更好。</p><p><br></p><p>【2】</p><p><br></p><p>普通人出去旅行的第二个条件是得有闲。旅行不能匆忙,不是走马观花。旅行是一种休闲的艺术。一个星期走十个欧洲国家,连赶路都不够,香港一日游,那就是凑热闹,听满两个耳朵的粤语。乡下人抽水烟,那是最悠闲的生活方式。哪怕是最忙的时候,只要有了水烟,就会把一切放下,光是屋檐下那种烟雾缭绕的光影就足够任何一个外来人震惊的了!余秋雨把《旅行的艺术》放在中国旅行文学的历史上评论固然没有错,不过,在1930年代,湖南人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以及四川人艾芜写在云南缅甸之间的笔记,则实在是中国本土旅行文学历史上至今无人超越的作品。</p><p><br></p><p>除开阿兰·德波顿,英国70后还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作家。一个叫做汤姆·霍金森,这个人自己办了一份《懒人》杂志,专门发表关于懒人生活的艺术的文章,也有历史故事。后来他就写了一本《怎样做懒人》。台湾的翻译者觉得这个书名太直接了,就翻译为《悠哉悠哉过日子》。这本书受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影响很大,不过等你读完了这本书,你会觉得这个作者实在是太勤奋了,那么多资料的收集整理就不是一个懒人可以完成的。《怎样做懒人》,是适合所有人阅读的,一个懒人读了,就觉得懒人的层次是不一样的,一个忙碌的人读了,就觉得遵循“生活第一,工作第二”的原则恰好就是人生的根本。汤姆和阿兰都有一个共同点,都继承了英国文化里面的绅士感,一件事情总能找到源头和高贵的出处,而慢条斯理天生的幽默和深度智慧则是基本的风格。林语堂和梁实秋的散文都有这样的特点。所以,现在的人学林语堂的风格学走样了,原因有很多,诗书气质是最重要的。</p><p><br></p><p>阿兰·德波顿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地上一把扫帚也会讲得出来十来万字的故事,因为他饱读诗书和经典,拿了最好的记忆年龄浸泡在经典之中。汤姆·霍金森连房间里的一次性茶袋也可以讲得津津有味。</p><p><br></p><p>【3】</p><p><br></p><p>第三个人是罗伯特·麦克法伦,出生于1976年,剑桥学者。剑桥出学者,出作家。曾经的“剑桥七杰”里面,有个C.S.刘易斯,就是一个大作家,牛津那么古老,结果出伟大的作家。中国的大学里很少出作家,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就是学究气太重,而人间烟火里的尘埃不够。罗伯特会讲中文,到过北京,还去过贡嘎山。他的作品《古道》《荒野之境》《心事如山》都有中文版,他和阿兰·德波顿一样,都写旅行,罗伯特不会去写飞机上的舷窗或者指甲把还没有出发的火车上的窗帘给挂了一下这样的细节,罗伯特写道路,写古道,写荒野随着薄雾隐去的小径。“步行是一种寻访内心世界,塑造自身的形式,是一种寻找自由的方式,有时也是一种主动迎接死亡的形式。”</p><p><br></p><p>也许是因为自己喜欢徒步的原因,一年走600百公里,十来年走了6000多公里,所以对于罗伯特的作品就多了一份亲切感,以为是同路人,或者在深山里坐在岩石溪流边吃带着的红薯干粮的时候,迎面见着的一个徒步者。罗伯特还有一本很小的书,六十四开,只有34页,估计不到一万字(我没有数过),是企鹅出版社出版的,书名是《THE GIFTS OF READING》,阅读的礼物,讲自己和一个朋友的真实故事,他们谈论书,逛书店,交换书,隔着大洋写投放在邮筒里的信,光是这种感觉就好得来让人着迷。后来这个朋友去世了。所以,这本小书相当于一篇长文章,纪念一段情谊,表达一种人生温暖的关系。罗伯特喜欢送书,送经典,同一本书买来四十本或者五十本,送给朋友,也会在火车上刻意留下一本书,他希望这本书被另外一个发现的人阅读,而不是扔弃在垃圾桶里。</p><p><br></p><p>【4】</p><p><br></p><p>罗伯特在这本很小的书结尾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是借用他那个过世的朋友的女儿的话:</p><p><br></p><p> Reading kept him alive, right till the end.</p><p><br></p><p>直到生命的最后,阅读都让他一直活着。这让我想起来让一个小镇里的人都有活着的希望的《偷书贼》里面那个小女孩,让我想起来始终围绕生死的《朗读者》里面的那两个主角。</p><p><br></p><p>一些书,能让一个人保持活着的感觉,还有比这更让我们的存在和未来更好更有力量的形式吗?那么美,那么动人,那么亲切,那么温暖……</p><p><br></p><p><br></p><p>(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