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学研究活动要相互“切磋”,教学实践活动需反复“琢磨”。参加了叶鸿琳老师主讲的《跳出“记忆应用”的误区,把握“知识本质”的联系,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实施为例》网络教学研究让我如沐春风、豁然开朗。</p><p><br></p> <p> 一直想做研究型教师,苦于平时工作和家庭琐事太多,分身乏术,无暇做更多自己理想中“多余”的事,疫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在完成每天例行工作之余有精力思考以往教学过程中顾及不到的领域,比如说探究性活动、有层次有区别的布置作业,再比如说一直以来盘旋在脑子里面的数学日记主题设计。</p><p> “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思想下,老师也有更多时间给自己充电,县教研室多次组织教师线上培训,借助钉钉平台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不久前的一次培训中董文华老师提到一个数学日记主题-估豆子,当时就被她出示的学生作业吸引住了,直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原来可以这么强大!原来我们的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的角色,平时说的自主学习也多是空喊口号,其实更多的还是不放心学生,害怕学生天马行空,干脆就不“折腾”,再说也没时间折腾。后来教研室陆续推送了数学小游戏让学生写感想,学生也都泛泛而谈,老师们显示出来的优秀作业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难道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改革一点儿作用都没有?莫不是主题不够好?</p> <p> 基于以上思考,先给学生们设计了一个小活动-估豆子。期待着我们班学生也能给我大大的惊喜,结果58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按照我预想的路子完成任务,其他同学清一色上网搜的。这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布置的太草率,下个活动一定思虑周全。</p> <p> 紧接着就设计了翻新卧室的活动。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中的难点就是表面积,选择了一个典型例题-粉刷房间这个活动,分男女组设计了两个小活动。结果差强人意,尽管用提示将问题简单化,但是同学们的错误层出不穷。</p> <p> 这次失败直接导致我没什么信心再布置新的活动,直到今天听了叶老师的课《小学数学五年级学习的基本策略和靶向》,老师的主旨思想就是不怕浪费时间,鼓励学生实践。老师通过多个例子、多角度分析了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惭愧的是我始终止步于想一想。反思了原因,随即向老师提出了我的疑问:有些方法或者活动只有少数程度好的同学能够理解并且出色完成怎么办?老师当时就对我的问题给予解答: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所有同学都能按照我们预想的方法给出完美答案,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收获了方法,在交流中碰撞出了学习激情。是啊,我们活动的目的不就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好的办法大家共享,错误的方法大家一起规避吗?不能因为活动成功率低就忽视了活动的重要性。</p> <p> 随后我又设计了一个活动:做一个收纳盒。自认为这次设计无可挑剔,结果却只有两位同学按照我的预想完成,其他同学成功的忽视了活动中的重点。我想学生对这种开放性的活动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吧,他们往往过于注重结果,而缺少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应该是平时没有很好地贯彻“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教育思想,教育“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吧。</p> <p> 不过有了这几次的活动经验和师生间的相互磨合,我相信以后的实践活动会越来越顺利,同学们也会从中学到更多。</p><p> 老师在直播的最后就《折线统计图》给出了活动提示,这也正好是我计划中的一个小活动。叶老师给了我更多的指引和导向,我期待会有更好的活动设计以及来自于同学们更优秀的反馈!坚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推进实践活动进行下去!</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