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公开课思考

荣露

<p>❓</p><p>1.一开始教师提问,100米在数学里叫什么?学生自然回答路程,后来老师改变了问话的方式,1分钟走了100米叫什么?这时候学生才说速度。</p><p>老师这里的问话方式稍微有些不太精确,导致学生一开始的回答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这里可以稍微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变得更精确一些;</p> <p>🌸</p><p>1.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一个学生走向老师。教师就这个问题,请学生提问。</p><p>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这节课没关系的时候,教师及时止损,她自己先提一个示范性的问题,再请其他学生提问;</p><p>2.通过提问,我们引出了一个学过的公式,速度×时间=路程,进而揭示主题;</p><p>3.导入过程在时间分配上比较合适。</p> <p>🌸</p><p>1.首先提出几个重要的词,同时、相对、相距,相遇,这几个词是后面学习新知的重要基础,在新课学习之前弄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p><p>2.关于相遇问题,两个人用不同的速度相对走了4分钟后相遇,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首先通过两个人相向而行,初步感知同在4分钟速度不同,所走的路程也不同;</p><p>3.算法多样化,两种不同的算法:甲乙两地的距离=小强的路程+小丽的路程;甲乙两地的距离=速度和×时间;</p><p>4.不同的算式,不停追问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能理解算式的含义;</p> <p>🌸</p><p>1.第一种方法表示甲乙两地的全长就是两个人一共走的距离;</p><p>2.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来说,借学生之口来推进课堂的发展,1分钟走了1个150,2分钟走了2个150等等;</p><p><br></p> <p>❓</p><p>1.这两种方法观察出一些关系了吗?学生没有想到,老师提到说可以回去琢磨一下,是否可以提示学生,总结出这两道算式里的关系。</p> <p>🌸</p><p>1.巩固练习的环节,通过练习一个和例题类似的题目巩固所学,挺好的;</p><p>2.再通过一个多余条件的问题,感受效率,时间和工作量之间的问题;</p><p><br></p> <p>🌸</p><p>1.在多余条件这个问题上,感受到审题要认真;</p><p>2.一个简短的总结,用几句话概括今天学到的知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p><p>3.相遇,未遇到,走过三个相遇的情境,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