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古时桃源洞一带山上有许多栟榈树,所以历史上又称为栟榈山。据有关记载,唐代就有头陀僧结庐于葛里,五代后晋时期建有栟榈寺。明代万历年间( 公元1605年)当地安砂人两郡司马陈源湛捐资建有亭、台、楼、阁十余处,并提诗一首,: “介破巉岩一涧流,探奇乘涨弄扁舟。 悬崖高削千寻玉,幽壑寒生六月秋。 点岫烟云闲去住,忘机鸥鸟自沉浮。 武陵人远桃空在, 临眺踌躇意未休"。并取“世外桃源”之意改名为桃源洞,在入口的峭壁高处刻有“桃源洞口”四个大字。南宋宰相李纲和左正言邓肃曾在此隐居、读书,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称“未曾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洞四周群峰攒列,蔚为壮观,奇岩佳树,景色秀丽。宋代李纲有诗云:“栟榈百里远沙溪,水石称为小武夷”,故又有“小武夷”之称。</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由于沙溪河流经桃源洞前,水系发达,且四周林木丛蓉,天气变化之际经常出现云海!为我市影友拍摄风光的绝佳之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