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都蒲坂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b>为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将疫情对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降到最低,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五严五防”“七个一律”重要举措,坚持“防控结合、杜绝感染、保障教学”的方针,确保全市教育系统“零感染”。</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固近期的外出研学课程暂时取消,但是学习不会止步于此,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大同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为广大学生制定的防疫线上学习的课程,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听到、学到知识百科、历史沿革、文化传承、艺术魅力……</span></p><p> </p> 舜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font color="#ff8a00"><b>(上古部落联盟首领)</b></font></u></h1> <p> 舜(约公元前2187- 约公元前2067),黄帝八世孙。姚姓始祖,相传其目生双瞳,所以又名重华。</p><p> 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 。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竹书记年》和《韩非子》中并不记载为禅让) ,建立有虞国。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b></p><p> 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史称帝舜、虞舜、舜帝。</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b></p><p> 《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b></p>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div> 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font color="#167efb">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font>,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div><div> 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div> 舜文化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b>《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释义</b></h1><p><br></p> <p>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舜文化的地位</b></h1><p><br></p> <p> 文化根脉所系的东西必定关涉到人的生存,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人的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p><p> 而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中,能真正阐释这种作用的东西便是舜文化。</p><p> 舜文化作为一种简单而概括的哲学性表述,往往被称之为“唐虞之道”或“尧舜之道”,它决定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既维系着中国人的物质生存秩序,也维系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所需。</p><p> 如果说炎黄文化是中国人的“血缘”之根,它侧重的是中国人的生物性来源,<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舜文化则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它关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和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文化之根脉络</b></h1><p><br></p> <p> 要真正确立舜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之根的地位,需要理清它在中国人的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中的影响。</p><p> 为此,本课题拟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首先,从文化典籍中追寻其脉络,梳理历代学人对舜文化的理解和阐发,描摹出舜文化在典籍文化中的生发衍变图,并分析其对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决定性影响;其次,从民间的礼仪文化特别是民间祭典中追寻舜帝崇拜的脉络。</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历史回顾</b></h1><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大孝有虞舜帝故里碑有虞氏,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的舜帝部落名称。</span></p><p> 有虞氏部落的始祖是虞幕,这个部落信奉一种食自死之肉的仁兽“驺虞”为图腾。舜为虞幕的后裔,后来成为有虞氏部落首领,受尧帝禅让,登帝位。</p><p> 舜帝,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谥号曰舜。舜生于垣曲故里,佐政辅尧于平阳,建都于蒲坂,国号有虞。</p><p> 有虞氏部落在山西南、河南西北一带活动,故里在垣曲,佐政在平阳,都城在蒲阪。而舜禅让给禹后,禹上演了“隔代遗传”的好戏,让自己的儿子启间接登上了皇位,开创了“家天下”的夏王朝。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禹和启对仍很强盛的有虞氏族进行迫害是可以想象的。禹将舜的儿子封于河南虞城,实际上是强迫有虞氏进行迁徙。有虞氏大部分族人大量向南、北、东方迁移,有虞氏进入衰落时期。到了少康时期,少康受到伯思的帮助,其时伯思的封地是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伯思给了少康巴掌大的一块地叫纶邑,在虞城东南。</p><p> 有虞氏族的一支后裔虞遂一直留居在蒲阪。至于其他有虞部落后裔的分支,虽有不少,但大都不成气候。周武王灭殷后,因有虞氏的虞阏父做周室的陶正有功,周武王把自己的长女太姬嫁给虞阏父的儿子满,封他在陈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是为胡公。陈是古时虞国的后裔,妫姓。妫是有虞氏的另一个姓,《史记.陈杞世家》载:“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讷,其后因为姓氏,姓妫氏。”元前672年,陈国内乱,公子完投奔至齐,改姓为田。田氏遂在齐国扎根,直到最后喧宾夺主,取代齐国姜姓而获取其君权。虞舜的一支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宛丘),算是可以一提的。</p><p>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虞舜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span></p><p> 综合史料和传说,虞舜被推崇为历史上道德最完备的帝王,其“德圣”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孝感动天。</b>如《尚书》所说:“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丞丞,又不格奸。”</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厚德载物。</b>耕历山,历山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仁爱之德,有口皆碑,因而人人择舜而居,众望所归。</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3、举贤任能。</b>举“八元”,“使布五教”;用“八恺”,“以揆百事”;荐大禹,治水成功;任命二十二贤才,得以天下大治。</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4、纳言从谏。</b>如《古今注》所言:“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枚。”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5、惩治奸佞。</b>流共工,放灌兜,殛伯鲧,迁三苗。如《史记》所载:“……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6、以德化人。</b>感化三苗:“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流宥五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7、扩大疆域。</b>黄帝时疆域南到长沙,颛顼时疆域南到长江南沿,尧帝时洪水泛滥,三苗趁机作乱,直至舜帝,才征服三苗,使南边疆域直到五岭以南。“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8、敬敷五教。</b>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鼻祖。</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9、禅让帝位。</b>禅让始于尧帝,止于舜帝。舜因子商均不肖而“不足授天下”,“乃预荐禹于天,为嗣”。从大禹以后,历代帝王都是世袭制。</p><p> 除上述九方面“德圣”以外,<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舜还开创了中国官吏考核制度,</b>如《尚书》云:“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并最早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教育方法论和文学、艺术的基本理论。</b>如《尚书》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据古史传说,山西南部是尧活动的中心地区。</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年在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大型城址,该处首先建成一座长约1000米、宽约580米,面积为58万平方米的城。到了公元前2100年前后,扩建成长1800米、宽1500米,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p><p>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大型墓的附近发现了一个平面呈大半圆形的特殊遗迹。复原研究显示,从该半圆的圆心外侧的半圆形夯土墙的有意留出的几道缝隙中向东望去,恰好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太阳从遗址以东的帽儿山升起的位置。发掘者和天文学家都认为,这个遗迹很有可能是与观测太阳的位置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的活动有关的观测天象和举行祭祀的场所,<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陶寺城址规模巨大,城内功能分区明显。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阶层分化,城内的统治集团已经掌握了军事指挥权和祭祀权,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主宰,具有“王”的雏形。</span>有理由认为,至迟在陶寺遗址大城使用的时期,<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该地区已经进入到早期国家的阶段。</b></p> 舜都蒲坂 <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古为蒲州,是尧舜建都的地方。</b></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历史上的蒲州城绝非一个大藩重镇就能概括。蒲州古称蒲坂,《帝王世纪》云: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早在部落联盟时期,蒲坂地带就是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b></p><p> 《禹贡》中描绘尧舜时代的九条贡税线路都是通向蒲州的。</p><p> 蒲州商属缶邦,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蒲州为河东郡署。</p><p> 秦始皇东巡郡县,至帝舜之都,亲登蒲坂城以显神威。河东郡西汉时统领24县,东汉时领20县,西晋领9县。</p><p> 北魏置泰州,北周改泰州为蒲州,皆以蒲州城为郡署。隋开皇三年废郡存州。</p><p> 唐代和明代是蒲州两个繁荣昌盛时期。唐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蒲州为河东道署。</p><p> 开元八年定蒲州与陕、郑、汴、怀、魏并称六大雄城。开元九年(724年)改蒲州为河中府,升为中都,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遥相呼应。开元十二年,升为四辅,视作京畿。乾元三年又设为中都。</p><p> 几千年间,蒲州府城西临大河,控遏雄关,山川要会,秦晋要道,西卫京师,东保三晋,兵家必争,军事重镇。</p><p> 唐宋之盛,虽已远矣,明清萃居,巷陌常满,既多仕宦,甲宅连云,楼台崔巍,高接睥睨,南廓以外,别墅幽营,贵家池馆,绮带霞映,关城所聚,货列队分,百贾骈臻,河东诸郡,此为其最。有一首描写蒲州城繁荣景象的民谣说:</p><p>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站在鼓楼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官。</span></p><p> 郭沫若先生听了这首民谣后,作过一番研究考证,他说,<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蒲坂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之地,曾给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材。</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唐朝的文学家和诗人柳宗元、王维、聂夷中、卢伦、司空图、柳中庸、吕温等都出自蒲州。</p><p> 明朝的宰相张四维、杨博及名臣王崇古等都是蒲州人。可以说,上下几千年从蒲州走出去的精英俊芳灿若繁星。</p><p> 唐朝书生元稹游蒲州写下了不朽的爱情小说《会真记》。</p><p>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王之涣游蒲州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span></p><p> 古往今来,蒲州孕育了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科学家。</p> 舜都,出自唐·李泰《括地志·蒲州·河东县》: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 蒲坂:皇甫谧云,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br> 唐·李泰《括地志·蒲州·河东县》: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br> 《宋永初历山记》亦云: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br>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说:“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阳府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br> <font color="#167efb"><b>蒲坂是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b></font>《禹贡》中描绘尧舜时代的九条贡税线路都是通向蒲州的。 蒲坂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永济古称蒲坂,又称智邑。</b></p><p> 永济扼蒲津关口,当秦晋要道,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p><p> 永济市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运城市,北接临猗县。</p> <font color="#167efb">永济在南北朝时期隶属于泰州、蒲州,唐朝两建中都,蒲州成为六大雄城之一。</font>清雍正年间设置永济县名。1994年1月,撤县设市。永济人文荟萃,唐多文士,宋多画家,明多官员,清多艺人;境内有五老峰之奇,王官谷之幽,唐开元铁牛,鹳雀楼等。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温馨提示】:</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全世界共同的战“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加油!!!</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