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洞庭湖骑行回忆录(一)(缘起)

过客

2019年春节过后,总感觉肚子有点大,蹲下去,弯个腰,好像很碍事的感觉。三月份的某天,在药店的体重秤上站了一下,好家伙,131斤多了。体重指数突破了24的健康上限。看来要减肥了。<br>怎么减肥咧?药物啊,各种按摩理疗啊,都是我一贯看不上的坏办法。唯有适度控制饮食,适度运动锻炼,是我认为科学的减肥方式。<br>首先说适度控制饮食,中医养生多强调每餐只吃七八分饱,饮食要清淡,其实就是讲的适度控制热量能量的摄入,满足日常生活运动消耗的热量能量即可,达到吐纳的平衡。如果摄入的热量能量超过了日常生活运动所需,多余的热量能量就转化为脂肪在身体里存储下来了。有的留在皮下,有的附在内脏上,有的融在血液里。脂肪多了,不仅仅是体重增加,还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毛病。<br>其实,从人类进化的过程来看,人类真正解决食物问题,摆脱饥饿半饥饿的窘境,是近百年的事情,甚至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人类个皮囊,这一套消化系统,是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针对极度缺乏食物的物质条件和自然环境进化而来的,是一套攫取能量物质效率极高的系统。人类在自然环境中,面对极度缺乏食物的窘况,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体力来获取食物,而获得的食物又非常有限。一旦获得了食物,人类这套消化系统必定把其中的热量能量挤尽榨干,有多的,就转化为脂肪存储下来,以备荒时只需,做不到这点,就挂得早。物竞天择,留下来的,繁衍开的,就是那些消化能力特别强的人类了。几百万以来,几十万年以来,几万年以来,人类的这套消化系统一直高效运转,并且不断改进,升级换代。<br>到了近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人类的食物供给一下子变得充足和丰富了,差不多想吃啥,就有啥,各种食物提供热量能量的当量远非此前的食物可比。由于历史的惯性,生物行为的延续性,人类还保持着原来的饮食习惯,人类的消化系统,还继续高效的运行。摄入同样质量的食物,提供的热量能量远远超过以前。人类为获取食物需要付出的体力,需要消化的能量,远远少于以前。人类摄入的食物带来的热量能量,远远超过日常生活的需要。多余的热量能量就转化为脂肪沉淀在身体里。于是乎,肥胖就找上门来了。<br>举个例子,多年前,跟火电厂的朋友闲聊,我问他们火电厂怎么不用山西那边的煤?朋友说,他们火电厂的锅炉炉膛是根据南方的煤设计的,山西那边的煤,燃烧值太大,他们的锅炉烧不了,用了会烧坏炉膛。其实,人类的消化系统跟这锅炉一样,现在人类的消化系统和胃口,是在食物极度贫乏的环境进化而来的,针对的是饥一餐,饱一顿的外部供给条件。现在好了,外部供给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类摄入的食物极度丰富,消化系统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效运行,摄取的热量和能量,远远超过日常需要,多余的部分,只好转换成脂肪存储起来,这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练就的神功——有吃的时候,猛吃,有结余的,形成脂肪,以应付食物短缺时身体的需要,这也没有毛病。毛病在于,人类从此不缺食物,体内的脂肪再无机会转换成热量消耗掉。这些存储下来的脂肪,如同汽车载着个副油箱到处跑,可是这副油箱的油不但没有机会消耗掉,还不断的增加,甚至直逼汽车的功率极限,早晚会压得汽车跑不动。想想都累吧。<br>适度控制饮食,不是这也吃不得,那也吃不得,而是要适度,别暴食暴饮,别猛吃猛喝,什么东西可以吃,适可而止,七八分饱就好。一日三餐定时适量,在减肥的时候要别吃零食,不然,吃进去容易,练出来,减下去难啊。平时,少吃零食,三餐之外,不吃零食,生活少了很多乐趣啊。水果不可以少,可以经常吃点水果,还是要控制,不能吃撑了。有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个菜还剩一点,不吃掉,浪费了,吃了;那个菜,还剩一点,倒掉了,可惜了,吃了。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实吃了才更浪费,须不知,这一点,那一点,一不留神就吃撑了;须不知,吃进去容易,还要费大力气消耗掉,练出来,是更大的浪费。适度控制饮食,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什么营养不良。食物这么丰富,什么营养没有啊?现在的人,缺少的不是营养,缺少的是消耗过剩营养的运动。<br>运动的方式很多,选什么方式比较好咧?<br>百度说,减肥要选有氧运动。举铁啊,俯卧撑啊,引体向上啊,这些都是憋气费力气的运动,是无氧运动,不适合减肥。<br>跑步是首选,是最好最普及的有氧运动。可是,我从来就跑不快,跑不动。跑步容易伤踝关节,伤膝关节,我膝关节骨质增生。跑步要有拉风行头,不然跑起来不像疯子,就像逃难的,我不想搞太多的行头。跑步需要时间,上班早出晚归,两头见星星,黑灯瞎火的跑步,也不适合视力不好的我。跑步要天气好,刮风下雨的天气不适合跑步。也想过弄个跑步机,在家里玩。多方打听,朋友们的跑步机,出手都是三四千,基本上是三个月蜜月期过后,不是占着地方闲着,就是兼职挂衣服、挂腊肉了,丢也不是,留也不是。犹豫再三,我还是打消了买跑步机的念头。游泳也不错,办公室对面就是游泳馆,可是,时间咧?早晚游泳不现实,中午想睡午觉,游泳前后各种收拾折腾也费事,关键还费钱,游泳看来也不成了。打球,篮球、足球就是算了,没玩过;乒乓球、羽毛球十几年前倒是玩过几年,不过是捡球出的汗比打球出的汗多的那种水平,自从有了腰椎间盘突出和膝盖骨质增生的毛病后,就没有打过球了。<br>百度又说了,骑自行车不错,对腰椎和膝关节的伤害小,搞个动感单车在家里骑,随时随地可以动起来,不需要拉风的行头,不需要各种收拾准备,不需要付费,不受天气影响。更重要的是不占地方,万一不想玩了,用来挂衣服,比跑步机挂得多。于是,根据朋友吴教授的推荐,网购“亿健”动感单车一台,护膝一幅,费了大洋一千,就在家里踩起来。<br>动感单车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一个显示屏,可以显示骑行的时间、里程、速度、消耗的热量、脉搏等数据。踩踏难度分八档,从一档到八档阻力逐档增大。我从四挡开始踩,从每次二十分钟开始,逐步增加到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速度从十五公里左右,增加到十八公里,二十公里每小时,一周踩三四次,大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痛苦啊,踩几分钟就大汗淋漓,十几分钟,踩下来,两腿直发抖,站都站不稳,好在咬牙坚持下来了。到后来,十八公里以上的速度,踩四五十分钟,没有什么压力了。又改作五档,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达到十八公里的速度,可以连续踩四五十分钟不感觉到吃力了。当然,减肥的效果也出来了,体重到了六十公斤左右,大约一周减轻体重一斤的样子,腰围小了一寸多。 <p> (动感单车)</p> 这动感单车踩着踩着,觉得枯燥了,乏味了,还是没有骑行有味。朋友吴教授鼓动我参加骑行。吴教授是个骑行大神,常年参加骑行,坚持冬游。2018年,52岁的他,一个人花了23天时间,从云南大理独自骑行到了拉萨。也曾一天时间,从长沙到南岳骑了一个往返。冒雨骑行井冈山到长沙线路,最后一天,从茶陵驱车二百多公里回到长沙。平时,一天骑行一百几十公里,登黑麋峰,上岳麓山跟玩一样。<br>说着说着,我也动心了。与其这么枯燥无味的在家里踩,不如踩山地车到处骑行。<br>说到骑行,最早的长途骑行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几个同学,在暑假里,揣着几个馒头,挎上一壶凉水,顶着炎炎烈日,踩着二八单车,沿着安化山区粗糙的毛公路,翻越一座上下十里路的大山,驱车二十公里去深山里探溶洞。那个汗啊,全身上下的衣服,除了工作服上口袋的盖子是干的,其他地方都湿透了。但是,毕竟年轻,不感觉到累,还乐此不疲。参加工作后,每天骑单车往返家属区和厂区,单边约两公里,一天大约骑个七八公里,这样骑了不到两年,踩的还是二八单车。 <p> (腹轮机)</p> 2008年定居长沙,一时兴起,花了两千元,买了辆捷安特750的山地车,每天骑车上下班,往返十多公里,约莫骑了三四年。2012年夏天,利用休年假的时间,沿着即将改造完成的长益高速公路,独自从长沙骑行到益阳,第二天,再骑到了桃江老家,大约最远就是140公里吧。回来的时候,天气实在太热,只好把山地车丢给朋友开车带回,自己坐客运班车回长沙了。<br>看着长沙街头,车子越来越多,感觉骑车上下班风险太大,家里也买了汽车,上下班可以开车出行了,骑车上下班的历史就结束了。不过,偶尔抽空,还参加过几次夜游松雅湖的骑行,但是,天太黑,汽车太多,夜间骑行太危险,这样的夜骑就没有再参加了。 <p> (骑行靖港)</p> 到了2014年的10月,有骑行群吆喝去昭山,沿湘江河堤骑行,单边约40公里。我觉得这个容易啊,赶紧报名参加。有朋友说,别去,到时候骑不动了,你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仗着我也曾骑过100多公里长途的经历,我还是去了。一群人,三四十个,男女老少都有,浩浩荡荡的出发了。一路骑过去,还算顺利,大约不到三个小时就到了昭山。在昭山游玩一圈,吃过午饭,大家集体返程。还没有骑出十公里,队伍越拉越长,骑得快的早已不见踪影,骑得慢的,几步一歇。我感觉到两腿像灌了铅,提都提不动,心跳加快,气喘不赢,汗如雨下。老是怀疑车子是不是轮胎没有气了?刹车是不是锁死了?一次又一次停车检查。车子好好的,就是踩不动。明明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在踩,就是不见车子速度起来。越踩越没有劲,越踩越痛苦,越踩越沮丧,真的是有生不如死,怀疑人生的感觉。一路踩,一路歇,折腾了四个多小时,总算到了家,庆幸自己没有在半路上挂掉。我的捷安特750被丢在车库,从此没有动弹过了。<br>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学校每年都组织象征性晨跑,就是设定一个地点,每天早上跑步去打卡,一天大约跑多少公里,累计多少时间,大约可以跑长距离,大约相当于到某某地方的距离,象征我们跑到了某某地方。既然考虑骑行,我也想给自己定个目标,有了目标,才更有动力。想来想去,曾经因为工作需要,到过湖南的每一个县,也曾经计划过环洞庭湖骑行一圈。那就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环南洞庭湖骑行一圈,路程一千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