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纪(九)79年高考

江城

<p> 江城纪(九)79年高考</p><p><br></p><p> 1979年7月,决定命运的高考时刻终于到来,整个学校凝聚着紧张气氛,同学们都自觉停止了往常的交流讨论,食堂早餐每人增加一根小油条,中晚餐增加半勺子肉,吃起来特别香。有的同学出现考前紧张,我从小读书自信十足,每次考试就是把试卷纸当成作业本,平常心做好每一道题目。</p><p> 1. 临阵磨枪。每门学科考前的夜晚,全体考生自觉集中站立在学校老礼堂,最后一次聆听名师一个多小时的考前总复习,重点归纳总结、注意事项、考试技巧等,礼堂没有扩音设备,面对几百名学子,名师个个不遗余力地亮开嗓门,最后声撕力竭、直到沙哑说不出话来,似乎在向莘莘学子们发出最后的呐喊,都拚了!我在台下含泪聆听默记,脑子顺着名师的演讲思路快速梳理。事实证明,名师的这种临阵磨枪法很管用,有的内容第二天就出现在考卷上,新鲜出炉的喜悦感让同学们考后个个满心佩服、感念至今。</p><p> 2. 最难高考。这一年,是高考史上难以忘怀的年份,试卷难度大、题类偏僻冷门,令老师们都颇感意外啧啧称奇,语文改写、数学应用、化学冷偏、物理深奥,考生们平时都是接触不多的题型,走出考场一个个摇头叹气,连自己的总分都估算不出来。总成绩500分的高考,录取入围分数线低至275,上档线的考生平均55分!</p><p> 3. 榜上有名。高考一结束,同学们相互交换一寸黑白照片,各自收拾行李回家,父亲踦单车来接我,夏天的行囊很少,只有一个书柜子放在车后架尾,我坐车后架前端,一路上还遇到几位同方向的同学,热情招呼相互祝愿,同学们被告知,没有收到通知书就是落榜,各自回家等待的就是焦虑和寂寞。</p><p> 七月底的一天傍晚,我和父亲正在山坡自留地忙活,突然有一位从镇上回来的乡亲匆忙跑来,说县招生办电话通知,我的高考成绩上了录取线,明天务必回到学校,当时我一阵惊喜和庆幸,因为没有通知具体成绩,所以并没有欣喜若狂,依然保持以往一惯的淡定,只是觉得缺少仪式感。</p><p> 4. 人生抉择。那时实行考前填报入学志愿,第一次抉择是学生自行决定报考大专还是中专?我犹豫了,如果考中专,实现农转非的最初级愿望十拿九稳,老师们了解同学心思,极力动员考大专,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心,敢冲敢拚,向更大更远的目标冲刺。最后,我没有征求家人意见,和其他同学一样决定考大学,我报考的志愿是机械工程和河运类院校。</p><p> 回到一中才得知,我的总分超出入围线40多分,超出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这时我才真正感到喜出望外,原以为很多考题目不会做,够得上最低录取入围线就满足了,真没想到上了重点线!</p><p> 这时我才长畅一口气:不是我不强大,而是考题太难,此前的担忧多余了!我的平均成绩虽然只有60多分,但大多数考生平均30-40分,尤其是化学课,很多考生只考了10-20分,而且主要靠选择题得分,后来的中山大学化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同学自我揭短,化学高考55分。同班同故里的另一位同学数学课很优秀,其他课却发挥失常,总分接近入围线,只好复读再战。故里学校的同学也未考出佳绩,就这样,我成为故里第一个考上全国重点院校的大学生!</p><p> 消息不胫而走,上新致村子的名字同时声名鹊起,老村长见到我特别高兴,他说每次到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一片祝贺,这几天他的脸上特别风光,还说一定要为我放一场电影。后来果然兑现了,这是老村长当时能想到而且能做到的最隆重仪式。</p><p> 5. 改填军校志愿。又过了几天,县招生办电话通知我再到揭阳城去,没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闷着头又回到学校,得知军事院校从那年开始恢复从地方招生,重点军校优先录取,由于军校招生未来得及开展社会宣传,考生们普通不了解,所以全县没有一个重点分数线以上的考生填报军校。</p><p> 县招生办只好召集部分符合条件的考生,到学校听取来自军校教官的招生介绍,承诺只要本人修改报考志愿到军事院校、身体检查合格就录取,让我们先回家商量再作决定。</p><p> 当天回家立即向父母细说情况,家人、同学、邻居、父亲工友、亲戚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后反映热烈、各抒已见。一是考虑到当时国家没有大规模战事,暂无生死之忧,军人社会地位较高;二是军校生在读期间享受军人待遇,吃穿住用全免费,探亲差旅费用全部报销,每月发放6元津贴,这么一算,不但节省一大笔读大学费用,还可以积攒可观的零用钱,况且家中四个弟妹都在读书,我一年的住宿生活已经严重拖累家庭,适当抒缓家境艰难;三是陆军兵种很常见,空军和海军技术兵种很稀罕,家里一致同意我改报志愿读军校。</p><p> 几天后再返县城,招生办组织报名军校生统一到县人民医院体检,身体合格,身高167,体重96,医生和周围人都嫌我瘦小,满腹猜疑地低声议论:我这么瘦弱的学生去读军校行吗?老百姓眼里,只有身强力壮才够资格从军。招生教官站在旁边满不在乎说,军校伙食很好,去了以后多吃点,保证长高长胖,回家等待录取通知书吧。</p><p> 后来的我,身高180,体重160,国家的粮食就是养人,教官就是教官。</p><p> 5. 热情乡亲。红色通知书终于来了,村长立即联系镇上电影放映队,安排一场特殊的欢庆仪式,电影胶片换卷间隙,村长热情洋溢地发表讲话,一是热烈祝贺村里出了第一位大学生,二是大力赞扬我的个人成绩,号召全村子女好好读书,考出更多大学生。&nbsp;</p><p> 40年后我回到故乡,耄耋之年的老村长一见我就拉住我的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定要给我讲讲当年的情景,逢人就是一场夸赞,老村长仿佛一下子年轻了40岁。</p><p> 全村百户人家轮番上门庆贺,送一对鸡蛋的人家居多,父母整天乐得合不拢嘴,好像家里出了个状元一样。</p><p> 临行前,母亲为我新买一件上衣、裤子一双鞋和一条手帕,将3张10元钱用针线缝在裤子暗袋里,皮带一系紧万无一失,因为教官交待过,军校配发一切生活用品,所以几乎不需携带行李。</p><p> 6. 一个人的远行。1979年9月初,我们按照录取通知书报到时间要求,与同县其他三名学生如期出发,其中二位是同班同学,另一位来自一中校区北河对面的东山中学。</p><p> 第一次出远门的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县教育局招生接待工作非常细致,组织为全县大学新生买好长途汽车票、设置广州联络处、省城火车票代购、人员中转接待等,提供一条龙的全程服务,解决了新生第一次出行的实际问题,确保每一位大学新生安全准时抵达目的地。</p><p> 第一天坐汽车到县城,凭录取通知书住进进贤门附近的榕城旅社,店门口的马路约一公里远就是车站。第二天天没亮就起床,到路边的点心摊随便吃一碗汤粉,七点以前赶到长途汽车站,与其他三名会合后一同上车,第一次登上远行的人生旅程。</p><p> 长途汽车刚驶出县城不久就全车下客,过榕江南河摆渡,乘客基本都是大学新生,一路充满好奇新鲜,汽车每经过一地,车上人就会大声议论,普宁、潮阳、陆丰、海丰、垢门等熟悉的潮汕地名在车窗闪过。中午时分,司机把车开进一家停车场吃饭,乘客们却大多掏出点心充饥,下半程的惠东、惠州、博罗、增城等陌生地名,第一次在脑海里留下印记。</p><p> 汽车颠簸十三四个小时后到达广州,此时已华灯初上,第一次踏进省城却无遐领略儿时梦想的大城市,揭阳驻穗接待工作人员立即把大学新生定向分流,安排我们从汽车站转运至火车站,准备再乘当晚列车北上,接待人员把代购的火车票分发给个人。&nbsp;</p><p> 一天没吃饭的肚子已经咕噜咕噜,同行林同学的广州亲戚特意从家里准备好粥和配菜送来,四个人围成一圈,蹲在火车站候车室的一个角落里吃饭,引来车站工作人员责问,得知原由后谅解离去。</p><p> 上车时间到了,我第一次坐上列车,在黑夜刺耳的汽笛声中奔向更广阔的天地。</p><p><br></p><p><br></p><p> </p><p> ---------END-------</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