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担心“被感染”,家长应该如何面对?<br> 【情境一】在这个特别的假期,伴随疫情的扩散,小敏表现得比平时更加脆弱敏感——没有及时更换口罩、偶尔吃东西前忘记洗手、偶尔出现一两声咳嗽等,都会让她感觉极度焦虑不安,总是担心自己和家人已经或迟早会被感染。<br> 建议:居家防疫,合理获取信息。<br> 虽然小敏的反应有点过度,但家长要予以接纳和理解,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br> 第一、理解居家防疫的重要性,避免“被感染”的焦虑。帮助孩子理解有些焦虑是想象出来的,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可能出现不安,但我们仍然要努力保持正常的作息和生活,只要遵从防疫指导,居家少外出,就不必过度担心“被感染”。<br> 第二、做好居家防疫生活计划,并尝试互动活动,享受快乐。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做哪些事会让自己情绪放松,把它们逐列出来,并尝试去执行。比如写日记、听音乐、做家务、和孩子一起制作美食、陪孩子看幽默剧、陪孩子适当运动或做游戏、引导孩子保持与亲人的沟通等,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孩子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自我效能,降低沮丧情绪。<br> 第三、尝试“积极思维”,以“积极”的视角看问题。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当下”具体的事实和数据,特别是关于疾病治愈率、医疗方法的发展、新的药物等方面的信息,避免过度不合理的担忧;和孩子一起“回顾”过去我们面对危机的成功经验,引导孩子看到人的能力和潜力;和孩子探讨对“未来”的期待,以长远和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暂时发生的阶段性事件。<br> 第四、合理获取有关信息,遵从理性导引。对于无力正面应对危机的孩子们来说,要避免输入过多负面信息,以免降低对疾病的过度担心和焦虑。因此,控制每天接收相关信息的频度、数量和时间,特别是那些未被证实的消息,确保“刷屏”只是每天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能够有效帮助孩子们减轻情绪冲击。 适当选取一些正能量振奋人心的微视频,激励孩子朝着积极的人生目标发奋图强。<br> 和孩子一起利用放松疗法,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例如:4-7-8呼吸法。找—个舒适的位置,你的眼睛打开或微闭,重复做以下动作。闭上嘴巴用鼻子轻轻吸气,在心里默数4秒接着屏住呼吸7秒钟。之后完全用嘴深深呼气,再次发出“呼”的声音,这次呼气持续8秒将上述呼吸动作完整重复3次。(要注意:总是用鼻子轻轻吸气,而用嘴呼气时要发出声音。)<br> 蝴蝶拍法。当个体正处于焦虑不安或感到失控情境中时,让其双臂在胸前交叉,左手放在右肩,右手放在左肩,交替慢慢轻拍肩膀4-6次,同时关注当下的各种感受。然后做一次深呼吸如果觉得有改善,可重复以上动作5次。<br> 饮食疗法。可以适当买些甜品或者与孩子共同制作甜品,并细细品味,缓解紧张情绪。<br>二、孩子突发咳嗽、发烧,家长该如何面对?<br> 【情境二】这个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小杰瑞乖乖地跟着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作业,看电视,打游戏。但这几天小杰瑞也有些不舒服了,喉咙口总觉得痒痒的,咳嗽起来一声比一声响,一下比一下急。今天一早,妈妈给他量了体温,他发烧了。看着爸爸妈妈一直在嘀嘀咕咕还有些争执的样子,小杰瑞真的有些担心了。面对这样的困境,该怎么做呢? 第一、关注情绪,积极调整。在这个特殊时期,孩子生病了,父母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不安、烦躁、慌乱、恼怒…在这个我们举全国之力抗击病毒的当口,出现这些情绪是很正常的。家长要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积极作出调整。如果自己能够好好地接纳这些情绪,就可以避免被它左右,从而更好地处理眼前的状况。同时,家长可以回顾一下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曾经遇到的紧急状况和处理经验,相信自己能应付好眼下这个棘手的状况,照顾好孩子。<br> 第二、相信专业,科学就医。孩子出现咳嗽、发烧时,我们应该相信科学,把疾病问题交给专业的人士来解决,必要时及时到医院就诊。当然,要去医院,周全的防护是必不可少的,戴上口罩,带上护目镜,戴上手套,可以的话带上免洗洗手液等等。除了保护好孩子,同样也要保护好自己。<br> 第三、趣味对待,全家防范。身体上的不适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孩子会害怕会胡思乱想。我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的身体,更要看到孩子的担心和害怕。我们可以让孩子把吃药治疗的过程看作是玩对抗游戏的过程。告诉孩子,病毒正在危害我们的身体,而体内的免疫系统也会拿起武器,奋起抗击。这时我们好好吃药,多多休息,就是给免疫系统补充弹药。孩子生病期间,家长最好能让孩子带好口罩,提醒孩子注意个人卫生,以防传染。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一定会共克时难,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br> 三、如果孩子是居家隔离者(密切接触者),或者是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家长该如何安抚?<br> 【情境三】小明与爸妈一起回老家过年时,曾与刚从武汉返乡过年的邻居大哥哥一家聚餐。当小明成了居家隔离的密切接触者时,他感到恐慌不安、孤独、无助,既紧张又委屈、愤怒,甚至开始感到悲观。<br> 建议:告知事实真相,加强亲子沟通。作为处于居家隔离状态的孩子的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和孩起面对,接受当前的状态,聆听孩子的忧虑,安抚他们的情绪,尽可能地提升他们的安全感。 第一、告诉孩子真相是什么。指导孩子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获取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十分必要。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不告知孩子真相反而会使孩子无端猜疑,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况且,居家隔离是需要孩子配合的,隐瞒实情对孩子的健康十分不利。<br> 第二、安抚、倾听很重要。家长可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询问他们担忧的事情。事实上这样的交流也许并不一定要解决什么困扰,只要让孩子把恐惧说出来就是好的。把恐惧埋在心里,对健康更不利。<br> 第三、适当承诺,强化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处于观察期的孩子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对居家隔离的孩子,家长要告诉孩子他们处于健康监护中,他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被保护的,这有助于消除他们内心的不安。<br> 第四、适时求助。如果孩子出现反常情况,如出现胃痛、头痛、胸闷、做噩梦以及无原因的行为改变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联络亲朋好友,获得精神上的支持鼓励;或向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士寻求帮助。<br>四、孩子无休止“刷屏”,怎么办?<br> 【情境四】小哲本来就喜欢上网、玩手机游戏,只要一写完作业,就要妈妈把手机给他玩。在今年春节这个特殊的假期,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更是成为了小哲居家隔离生活的案头之物。看到小哲总是无体止地“刷屏”,妈妈感觉有心无力,那么可以直接切断网络吗?<br> 建议:协商“屏幕时间”,培养信息素养。 当下,网络上有关疫情的信息纷繁复杂,各种观点良莠不齐,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家长可以这样做:<br> 第一、引导孩子思考和质疑,选择优质资源。 在和孩子协商每日“屏幕时间”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获取网络信息时注意思考,有选择地接受电视节目和网络上所传达的观点和信息,引导孩子关注那些能带来正确价值引导的内容。<br> 第二、提高孩子对网络言论的警惕性,学会甄别信息。对于庞杂的信息,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甄别,不要对所有观点都盲目接受。例如,网络上对于疫情发展毫无根据的揣测,对于某些地区人群的地域性攻击等,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交流,在尊重孩子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认识到网络上的部分观点不够全面客观,对于这些内容,要谨慎对待,而不是全盘接受别人的看法。<br> 第三、提醒孩子在网络上尊重他人,并保护个人信息。当孩子们在社交网络上与他人交流或发表评论,特别是和他人意见相左时,家长要提醒他们注意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隐私。同样,家长也要提醒孩子谨慎保护个人资料,不在社交网站和论坛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避免信息被盗用。<br> 第四、家长不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以身作则。部分孩子过度依赖电子产品,是受到家长的不良影响,比如家长自己就不停地“刷屏”获取信息,或总是盯着电视无所事事,孩子也容易认为这种状态即生活常态。家长要以身作则,限制自己的“屏幕时间”,以其他家庭活动,如家庭亲子阅读等,取代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br> 第五、规划好居家假期生活。协调安排好作业、劳动、游戏、艺术、娱乐等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每天除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可以尽量列出家里天的劳动任务,如做饭、端菜、洗碗、收拾厨房、洗晒衣物、叠被子、擦桌子、扫地、倒垃圾、整理个人物品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分配给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可以带着孩子做做家庭益智游戏,或者进行绘画、剪纸、唱歌等艺术活动。<br> 第六、运动是转移孩子“刷屏”的最好办法。在家也可以保持运动,比如下载Keep之类的运动类App,全家一起做运动;把家里的茶几当成简易乒乓球桌,和孩子一起打球,或者进行海绵球投掷,玩玩COPY不走样、你来比划我来猜等。当然,要尽量选在白天活动,不要发出巨大声音,以免打扰到邻居。<br> 第七、学习方式多样化。生活单调无聊更容易导致孩子“刷屏”。假期是读书的好时光,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他们喜爱的书籍,并和孩子一起每天坚持阅读通过亲子共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人物关系图等方式帮助孩子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利用好互动机会增进亲子关系。<br>五、居家防疫生活,亲子冲突不断,怎么办?<br> 【情境五】在今年这个特殊假期,有些家长抱怨,常常和孩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闹得不愉快,比如小田就和爸爸争执说:“整天在家,不让我出去,又不让打游戏,那让我干吗呢?”爸爸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还打了小田一顿。<br> 建议:不抱怨不唠叨,丰富假期生活。 第一、抓大放小,要有边界。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要试着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有什么感受?”<br> 还有一些实用方法,例如,抓大放小,大事上有原则,小事上有边界。比如不能逃网课等大事,要讲原则。但像生活小事上,就睁只眼闭只眼吧。心理老师提醒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心理边界,不要过度管控孩子,比如进屋前敲下门、不强制孩子开着门学习等。<br> 第二、不要过度以孩子为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近期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说,父母们不要过度以孩子为中心。洪明认为,父母首先要统筹设计好全家生活。概括地讲,家庭是生活的组织,是过日子的地方。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代替生活的全部,而且好的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功能,比如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孩子既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又提高了他的责任心。从目的来看,家庭生活要满足家人的各种需要。大人有大人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老人有老人的生活,合理的家庭生活要适合每个人,而不只是满足个别人。有的家长过度以孩子为中心,把夫妻、老人放在次要地位。洪明认为,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往往容易只把孩子的学习放在核心地位而把其他方面放在次要地位,甚至不明智地要求孩子“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他就不用操心了”。以个别人或者个别活动为核心,牺牲其他人和其他活动,是一种异化了的家庭生活,不仅不利于家人,也不利于孩子,矛盾自然会产生。<br> 心理老师则建议制定全家日常作息表。,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全家一日的生活、休息、健身、学习、娱乐等安排做成时间表。孩子学什么、怎么学,是一个科学问题,设计难度很大,家长要优先听从学校安排,孩子像平时上课一样按部就班地跟着学习即可,然后根据学校的建议安排其他学习内容,家长的任务就是提供条件、监督配合、反映情况等。<br> 第三、处理好自己情绪,并关注孩子的异常情绪。特殊时期,父母与孩子整日在家,难免会出现更多摩擦与冲突作为父母,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抱怨、不唠叨,并寻找各种可以放松、减压的方式,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一起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维持稳定的情绪,减少冲突。同时,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异常行为和情绪,及时寻求外界的支持与帮助。心理老师还认为,家长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独处空间,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要尊重他们对独立的需求,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多一些商量和鼓励,少一些管制和唠叨。 第四、丰富假期生活。居家隔离生活时期,亲子冲突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因此,家长要调整好假期的日常生活。在这段时间,家长除了做好疫情的相关科普外,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家中开展亲子共读、亲子手工、亲子共同观看富有意义的视频、亲子体育活动、让孩子参与做家务等互动活动,丰富假期生活。<br> 第五、调整目标策略。这个特殊时期的居家生活,其实是一次难得的亲子相处机会。父母们与其唠叨,不如调整期待和策略,将假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作为一次特殊的亲子作业去共同完成,这样不但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恐慌,更有助于增进亲子沟通,促进亲子关系。<br> 第六、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对于孩子提前完成作业,家长首先应该正面鼓励其主动学习的行为。当附加的课外练习遭到拒绝,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找找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比如通过整理错题本、学习笔记或是预习下学期的新课,都能产生温故知新的效果。关键是要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形式、内容、时间。家长还需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家中给孩子安排一个“学习角”,排除电子产品、零食等的干扰,使孩子可以在那里专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