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不“疫”样的春天里,2020年3月23日至27日,卢龙县第二实验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公开课”网络直播活动,秉承着“停课不停学,停教不停研”的理念,循名师之道,赴成长之约。 此次教研公开课活动,专家阵容强大,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小数室专家、全国各省教研专家、一线名师为大家进行网络直播教学研讨。为期五天的网络知识培训,给我们每一个居家的数学老师带来了一场教育界的“饕餮盛宴”。 <p> 学校特别重视这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白校长提前部署安排,每天早早的在微信群里通知我们每一个人,提醒我们按时观看、交流反思、撰写心得。</p> <p> 我们深知“活到老,学到老”“要想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要一桶水”,深有急迫感和压力感,因此驱使自己自觉学习。每天下午3点准时观看直播,潜心学习,认真记录。</p> 课后及时通过微信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真是收获颇丰! 针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期,专家们从宏观层面对教学思路,教授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指导。多位一线特级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完整解构和梳理了数学1-5年级下册的重难点,帮助我们解决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根据学校安排,我们低年级组的五位数学教师针对低年级的讲座进行了重点的研究与学习。 王永春老师进行了《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改革-以一年级为例》专题讲座,王老师从现行人教版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小学数学教材改革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三个方面对教材教学改革进行了详细的解读。<br> 王永春老师为我们提供的建议“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十分适用于当今课堂。即在创新的课堂中,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处于客体地位,教师应服务于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其中,“自主学习”、“先学后教”、“尝试教学法”、“问题导学法”等教学模式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br> 这就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真听讲的和谐平衡。同时要求教师讲解的时间点后移。至少要留出15-20分钟的时间用来创设情境、探索交流。还要重视复习和关联,充分利用类比和迁移,让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从一年级时就意识到学习数学是有方法的。达到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教会学会自己学的目的,而不是教师填鸭式的教给学生固定的知识。<div> 以此次网络教学为契机,加上王永春老师的讲座,使我们对教学改革、教学方式的创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与教学的效率都有了极大启发。王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指引了以后教学道路的方向,同时提供了我们以后教育教学的重点。</div> 华应龙老师的《化错养正,立德树人》以什么是化错养正、为什么要化错养正和怎样化错养正这三个问题为引领,深入浅出的揭示了主题。<div> 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心寻找差错背后的正确方向、“化正因子”,充分挖掘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在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正确理解的同时,积淀、形成超越错误的思维习惯、学习能力和阳光乐观的人生态度,陶养正德,做成正人。这是一种主体教育、也是过程教学、还是深度学习。<div><div><div>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允许差错存在正是给学生创造矛盾,并激发思考,进行分析,判断,自主处理问题。我们总是害怕学生出错,不能以一种包容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差错,这也让学生不能接纳自己和同学的差错,久而久之,学生对差错抱着一种逃避的心态。我们要把错误当成一种宝贵的资源,分析差错背后真正的原因,要学会倾听学生,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学习的习惯,思维方式,利用差错激励,启发的功能让学生在差错中成长。华老师的讲座让我们认识到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有化错,学生才会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化错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div></div></div><div> </div></div> 孙凤武老师的《合理研发 灵活评价 提升素养》专题讲座,带领我们解读课堂创新的三个方面:一、课堂创新——热点关注要到位,二、课堂创新——新知处理有深度,三、课堂创新——习题研发有广度。在课堂创新要关注的当前热点中,提到了四基的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文化三个热点。<div> 课堂创新实施策略中“关注文化,合理融合,让课堂有品位”对我们的触动最深:孙老师以《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融合》为例详细讲解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实施策略:1.深研教材,找准渗透点;2.深炼策略,把好交融点;3.深研评价,促知识升华。《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融合》充分遵循了大问题、大空间、大智慧的设计理念,大胆创新,将圆的周长和面积合理整合,遵循学生的认知需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创造和研究自然发生。课堂上,老师把刘徽的割圆术,《九章算术》中记载的计算圆面积的方法“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这样的数学文化有机融入数学课堂,探究线、文化线双线融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们真正感受到探究的快乐。<br> 我们深深意识到:数学上的每一个发现或发明,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某一种思考。 数学教育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或发明的过程,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 也就是能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br></div> <h3> 卢声怡老师的《春林初盛 由浅鉴深》讲座,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进行重难点教学分析与评价。他说教材分析是教研活动中难做的事,但又是期初必做的事。结构预示内容,观察教材目录的“占比”“序列”和“定名”,把握教材内容。让我们从新的角度对教材结构有了认识,各个单元都是有联系的,每单元的知识串串相接,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抓好衔接,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只有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认真深入地研读教材,才能利用好教材,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h3><div><div>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现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如二年级的《表内除法》中的解决问题,《克与千克》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就是要求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教学中尽量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将课本教学变成生活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主要让学生感受如何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div></div> 五天的学习充实而难忘,在这次全新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交流反思,从专家的指导中获得宝贵经验,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平时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也得到了解决,豁然开朗,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深化到教育教学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怀揣共同的教育梦想,共绘教育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