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

刘恩祥

<p><b style="font-size: 20px;"> 读 书 有 感</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宅家防疫。闲暇之余,在书柜里找到一本购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三),看着这本书,不禁浮想绵绵,思绪连翩,实在记不起在我手头拮据,濒临辍学的情况下,如何以八毛钱的“巨资”购下这样一本“文学巨著”。展转反侧,不得其解,姑且以视书如命诠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翻开本书,浏览之余,选准如下几篇文章,分别为苏东坡的《石钟山记》、马中锡的《中山狼传》、蒲松龄的《狼》、曹操诗文四篇、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曾巩的《墨池记》、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以及王安石的《伤仲永》等,分别认真研读,分析理解,并且几乎都用毛笔进行了逐字抄录(附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读的第一篇文章是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正如我在毛笔书写篇后的跋文中所言,“《石钟山记》乃经典之作,历史名篇,老少喜读,妇孺皆宜,曾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课本之必选。在文学技巧方面,作为逰记,文笔轻快流畅,结构严谨缜密,经过几次质疑反詰,有如抽丝剥茧,呼应了自己的实地考察,提出求实的主张。情景交融,景情互助,使情景和说理有机而又巧妙地结合起来。除了文笔的优美之外,苏老先生的求实主张在今天仍有现实和借鉴意义,如果我们的有些干部少点浮华虚假,多点求实精神,夲次新冠疫情也不致如此。"对于本文,我读过不止十次八次,毛笔书写至少也在三次以上,但我总觉得百读不厌,爱不释手。究其原因,除了其提出的反对主观臆断,着重实事求是,调查在先,结论在后的求真务实精神主旨外,更多的则是得益于其非凡的文学功底和造诣。作者以其独特的结构,严密的逻辑,以议论、记叙、再议论作结,环环紧扣,浑然一体成文,修饰巧妙,语言灵活,成为因事说理的名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读的第二篇文章为明朝马中锡的《中山狼传》。这也是一篇世人熟读,耳熟能详的好文章。其讲述的东郭先生与狼的寓言故事,是山老和村妇皆可顺手拈来,信口讲出的嬉戏段子。今天读来,倍感亲切。然而熟悉中又似陌生,究其原因,实为数十年不读之故也。这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是作者根据古代传说创作的。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作者彻底揭露了狼的本性,并通过东郭先生在狼受伤后对狼的精心营救,事毕狼却要以东郭先生之躯充饥,还恬不知耻地说什么“先生既墨者,摩顶放鍾,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经过几番周折,在老丈的帮助下,才巧妙地制服了恶狼。似此,东郭先生尚有不忍之意,实乃“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作者所揭示的狼的本质就是这样的,这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道理所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似拿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而言,中国领导和人民以优越的社会制度、无比坚定的意志信念、无坚不摧的毅力决心、不怕打烂坛坛罐罐、舍小我为大我的魄力和魅力,打了一场漂亮的人民战争,为全世界赢得一个多月的防疫窗口期,为全球广大人民所佩服和敬仰。我们不仅自己防疫得力,而且支持和援助不少兄弟国家抗击疫情,成果显著。即使这样,有的国家和领导人仍然甩锅和抹黑我国,想把疫情的“屎盆子”扣在中国人民头上,是可忍熟不可忍!曾记否,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人民以无比大度的精神支援美国,有的人甚至喊出“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的论调,殷鉴不远,人家领情吗?老子曾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些人连下士都不配,而是真正的豺狼,是中山狼,我们礼仪之邦应以“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对待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每读一篇文章都有毛笔书写之习惯,有的岂止三次五次,但本文因篇幅过长,宅家材料所限,未予书写,代之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之“狼”篇。我在其后的跋文中写道:“右录蒲松龄《聊斋志异》之狼篇,疫情居家,翻阅《中华活叶文选》,明马中锡的《中山狼传》入目,因子系中山狼之典缘,数读不舍,本想全文抄录之,怎奈篇幅过长,设计纸张见促,适遇后附蒲老先生之《狼》篇,姑录之,此亦经典之作,聊填吾心之憾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吾尝有感于同是两篇对待狼的故事,同是危及到自己的生命,屠户和东郭先生採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屠户得而歼之,解除了生命之后顾之忧。而东郭先生却温情脉脉,视狼如知己,不仅百般营救,即使自己差点被狼吞噬,而在别人的帮助下将狼除之,尚有不舍之意,这种“仁陷于愚,固君子所不与”的悲剧尚可重演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读的第三组文章为曹操诗文四篇,即《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和《让县自明本志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毛笔书写完曹操的诗文四篇后,我有两行短跋:“庚子年二月宅家防疫,翻阅《中华活叶文选》,适逢曹孟德诗文四篇,阅读体味之余,似飨其中三味,是以命笔而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对诗歌实乃外行,不会作诗,更不善评论,但诗的好与否,雅与俗似乎略懂一点,对于曹操的诗历来仰视之。对于其诗歌我不敢点评,即使胡诌两句也是人云亦云,了无新意。我只知道曹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毛泽东主席对其有着很高的评价,《中国古代文学史》建安诗歌篇中对其评价更高,认为曹操首开风气,其诗歌宏伟的气魄,强劲的力度,阔大的境界,在建安诗坛上无以其匹。他不仅使乐府民歌成为富于艺术个性的文人诗歌,开创了“借古乐府写时事”的先河,而且以他大气弥满的笔力使逐渐僵化的四言古诗重现生机,为后世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的是曹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是曹操对外表达自己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这篇令文首先详尽地叙述了曹操的政治抱负和平生志向与心迹,其次,本文的文笔苍劲有力,气势雄伟飞动,语言严峻而感情浓烈纯厚,熟练运用历史事实,形象生动地叙述和详尽地表白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远大志向,感情浓厚,直抒胸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鉴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其形象并不高大,但他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学家,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军事实力改写了中国历史,中国江山曾一度归于曹魏,实乃曹操之功劳。人们一般亲英雄,贬枭雄,道义上和理论上没错,人人爱英雄,但中国历史却作了不同的回答。你说项羽和刘邦谁是英雄,当然是项羽;你说刘备和曹操谁是英雄,人们直指刘备。但历史给了人们重拳一击,谁都不得不承认是刘邦和曹操改写了中国历史,而非项羽和刘备,这就是历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曹操的《述志令》,以吾愚见,表象上是述志让县,实则是曹操宏大理想的展示,藉此诠释了其宏伟远大的战略目光,娴熟高超的军事才能,深沉多变的政治手腕,渊博高深的文学功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战略目光论,在曹操眼里,官职、奉祿均可辞而不受,唯独军权不能丢。他说:“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猶能奉侍周室也。”意即齐桓公和晋文公所以能称霸一时而至今留名,以其军力强大也。又说:“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意思是说,把军权交给朝廷,既祸及自己,又危及子孙,自己失败了又使国家倾危,实在不能这样做。我以为,这正是曹操宏伟远大的战略眼光的显现,这就是政治家的胸襟。伟大领袖毛主席亦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经擘论述,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深谙此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其军事才能论,曹操文中所提及的平董卓、降黄巾、败袁术、灭袁绍、定刘表等应该都是其杰作。他还言道:“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意思是说凭着自己的实力,说出如此霸道的话,欲让众人闭嘴。并说,若国家无我,不知有几人称帝称王。所以能信心滿满,无忌说道,均以军事实力为支撑,其实也是军事才能之彰显。人们常说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实此之谓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其政治手腕论,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做一件事都是其政治手腕的显露。大到招兵买马,招贤纳士,招降纳叛,小到望梅止渴以及本文中写到的他与妻妾的谈话等等,无不藏有政治手腕,其实他写本文就是一次政治手腕的灵活运用。本文写于建安十五年十二月,时年56岁。那年他已然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但孙权、刘备两大劲敌仍然是其心腹大患,他们在军事上联合抗曹,政治上则抨击其“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欲废汉自立”等等,以争取人心而孤立曹操。其写此《述志令》,意在借退还三县为名,对孙刘进行政治上的反击,这难道不是明显在耍政治手腕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至于文学功底论,已是不言而喻之事,中国文学史上已对其多有褒奖和肯定。就《述志令》而言,看似一篇自传性文章,把其一生的经历简明扼要地呈现给读者,最后以让县作结。但从中我们却看到曹操的远大抱负和宏伟理想,而这一切又都有着合情合理的发展过程,多方铺垫,水到渠成。特别是后半部分的引经据典,均以先贤为偶象,表明自己“忠于汉室”的心迹,给人以“正人君子”的形象。同时又以自己和家人以及国家的安危计,表明军权必须在握。最后以重申“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作结,一位事实上的政治家的形象已跃然纸上。本文文笔苍劲,气势宏伟飞动,不仅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直接资料,也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充分显示了曹操渊博高深的文学功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原本打算将自己认真阅读和书写过的曾巩的《墨池记》、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以及王安石的《伤仲永》诸篇均谈谈自己的浅识,因为这组文章都以读书和求知为主旨,对今人多有启迪和警示作用。但限于篇幅和精力,又有其他事情缠身,一身无以多用,故只能以遗憾作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我想申说的两点是,其一,我写本文绝无卖弄和显摆之意,自己没资历,少本事,几斤几两,了然于胸。无非是旧书重读,温故知新,也为疫情居家加点佐料,仅此而已。其二,近年来,左右顾盼,年轻人一机在手,昏天黑地;中年人既忙生活,又不失机;老年人则悠哉游哉,倚老卖老;更有甚者,沉迷于娱乐圈中不能自拔,真正读书之人少之又少,甚至难觅踪迹。本文似有抛砖引玉之意,以我之矢,射彼之的,中否?望眼盼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庚子年三月朔五日宅家写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我的手迹</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是我最近所写部分作品,由于几篇古文作品是用小行书(不少甚至是用行楷)一格一字写成,似乎不太清晰,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如此。大一些的比较清晰,却露出“皮袍底下藏着的小来”。不过好与否实在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几天时间才写成的,我是尽力了。或者有人会不屑一顾,其实也无所谓,各人有各人的不同审美观,我只是从中寻找乐趣,绝无显摆和炫耀之意,更无让书家认可和肯定之心。十数年来,除市县部分书展参与过,或有约稿者外,我从未给任何单位或书展投过稿,只当作逸兴延年、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一项活动,仅此而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