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技能提升第八篇——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曹乡中心幼儿园

南曹中心幼儿园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浅谈幼儿园区角游戏创设与指导策略</b></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游戏是幼儿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园,游戏时时刻刻贯穿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组织幼儿进行健康有益的游戏活动,创设丰富的情境、提供丰富的材料、适宜的介入与指导,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充满自由、自主和愉悦的游戏中增长知识,开发潜能,发展社会性。&nbsp;</p> <p>一、愉悦地氛围,享受游戏的快乐&nbsp;</p><p>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游戏过程中,幼儿在身体和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nbsp;</p><p>1、创设温馨的游戏环境&nbsp;</p><p>温馨的游戏环境会给幼儿家庭的温暖。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布置游戏的环境,在布置的过程中,运用幼儿已有的社会经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如在娃娃家里,有美丽的窗帘、可爱的卡通形象桌布、床罩、小时候的小衣服、全家福照片、漂亮的小画册,各种各样的小玩具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而且有的是自制的,于是在玩的过程中充满了满足和快乐。&nbsp;</p><p>2、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nbsp;</p><p>营造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的参与热情和表现欲望。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应该过多,幼儿参加的不仅仅是原本意义上的表演和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按照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尽情享受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为此,教师应多给幼儿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同伴,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nbsp;</p> <p>二、互动的材料,启迪幼儿的智慧&nbsp;</p><p>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提供得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就会激发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欲望,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就会逐渐积累经验变得聪明、自信、大胆。区角游戏正是这样,充满探索,具有教育性、兴趣性、创造性、操作性和自由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它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活动机会,幼儿通过摆弄物体、自由操作、观察与实验,认识物体的特征和物体之间的关系,解释事物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幼儿一旦进入老师所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从而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形成智慧,发展个性,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nbsp;</p><p>1、注重材料的生态性&nbsp;</p><p>材料的“生态性”一般来说是指源于自然,不需要经过人工过多的加工程序即可获得,生活中容易获取、容易与儿童发生互动。教师将生活中的一些内容和状态直接纳入教育中来,将幼儿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有关人、事、物、境延伸到活动区域,为幼儿营造一个亲和自然的环境,区角犹如幼儿社会生活的再现和继续,令介入者感到轻松愉快,充满自信。当幼儿面对那些熟悉的、亲切的、经历过的事物时,已不仅仅是操作者,而是再一次经历生活。这时,除了材料在外形特征上产生的视觉吸引外,材料所承载的情感内容成为一种更大的学习动力,令幼儿产生情感共鸣乃至内在驱动,从而引发、持续较稳定的互动兴趣。可以说,幼儿年龄越小情感因素影响越大。&nbsp;</p><p>生态性的低成本自然物和废旧物品是很好的丰富区角游戏的材料,生态性材料的收集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如:各类纸制品(纸箱、纸盒、广告纸等)、易拉罐、幼儿穿过用过的小鞋子、小袜子、小勺子等等,都是我们投放到区域中很好的材料。小班幼儿年龄小,小肌肉群精细动作的发展还不够灵活,自理能力还较弱,我们在操作区中投放收集来的幼儿穿过的小鞋子、小衣服,准备好每位幼儿的照片,让幼儿自己选择帮助好朋友穿脱衣服、叠袜子、穿鞋带;投放老师、妈妈的头像图片,帮妈妈梳梳头、系围巾等游戏活动,即让幼儿学会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又让幼儿体验了成功感,老师也可不必花费很多的时间制作游戏材料。&nbsp;</p><p>2、注重材料的多元性&nbsp;</p><p>对幼儿而言,没有材料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幼儿园活动和幼儿的学习需要特定的物质材料,这些物质材料能使活动顺利进行,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并促进幼儿发展。由此,对游戏活动材料的思索、开发和利用在幼儿园中是十分重要的。幼儿教育具有生活性、活动性和浅显性等特点,幼儿活动材料的选择可以非常广泛,不应局限于成品的教玩具。教师在选用活动材料时,要注意活动材料选取的多元性和实用性,取材多元、操作方便,开发和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并创造性地制作各种各样新颖独特、操作性强的教玩具,提高活动材料的实用价值;其次,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发展特点的儿童,有针对性地开发多元的活动材料,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p><p>3、注重材料的情感性&nbsp;</p><p>我们在孩子的生活中寻找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在选择与制作区角材料时,尽可能融入儿童经历过的生活素材,尽可能将材料设置在背景之中,赋予物化的材料以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意义,使区角活动逐渐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饱含情感的温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情感性材料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是幼儿能充分体验的,是幼儿社会生活情感的真实表现,但它又是教育的有意作为,不能仅仅复制生活,应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窗口,它是生活的浓缩。投放的材料,如何萌发幼儿与材料积极的主动的愉快的互动,需要教师发挥智慧,讲究材料策略,在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中,应尽可能的融入幼儿经历过的生活素材,尽可能的将材料设置在背景之中,以使物化的材料蕴含着情感内涵。</p> <p>三、适宜地指导,突出幼儿主体性&nbsp;</p><p>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策略,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p><p>1、融入角色,变成孩子&nbsp;</p><p>在幼儿区角游戏中,教师的身份、扮演的角色,应既是教育的指导者,更是幼儿游戏的伙伴。教师要与幼儿成为伙伴,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遵守游戏规则。只有教师“变成孩子”,保持童心、游戏心,才会使幼儿倍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在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随时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了解活动的进展,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掌握每个幼儿心理特点与行为变化;通过老师的参与行为,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的良好情感,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增强自信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向幼儿学习,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要。总之,教师始终不能忘了自己的角色地位,参与游戏的目的所在,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游戏为前提,快乐的游戏为本,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nbsp;</p><p>2、留心观察,因势利导&nbsp;</p><p>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变化多端,教师要认真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有效介入。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幼儿一般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使游戏进行下去,但也有一些幼儿会放弃游戏。教师要静观其变,留给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当然,一旦发现幼儿因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而即将放弃游戏时,教师必须介入。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适时给予随机的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p><p>3、多种形式、自然介入&nbsp;</p><p>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帮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能鼓起幼儿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如,教师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使幼儿破解难题。实现游戏愿望。幼儿游戏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p><p>4、鼓励交流,激发思维&nbsp;</p><p>游戏结束后,老师还需做好的一个关键性工作是,引导幼儿自发地、自由地进行交流,激发思维,表达情感,共同解决问题,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交往和学习他人经验的机会。自由交谈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交流。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同伴间,而更多的是幼儿自己的交流。幼儿可以接受教师的建议,但更多的是接受同伴的建议和看法,强调的是幼儿游戏伙伴间,幼儿和教师间交互作用,体现了平等、融洽的游戏学习者共同体的理念,突出了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幼儿自主、独立、创造的个性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和发展。&nbsp;</p> <p>四、及时的调整,引发持续的探索&nbsp;</p><p>区角游戏的材料与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保证游戏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教师应追随幼儿活动的过程,对表现出的兴趣倾向和提出的要求给予积极的回应,调整有助于幼儿探索的材料及内容,不断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幼儿对区角游戏的兴趣。幼儿本身就是游戏环境中一个最大的动态因子,不断补充更新材料,可以满足与保持他们渴望活动与操作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事物及其变化。深入活动过程,关注兴趣需要,及时丰富、调整环境材料与游戏情节,区角游戏环境随着幼儿的需要而适当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幼儿对区角游戏的兴趣。幼儿本身就是游戏环境中一个最大的动态因子,不断补充更新材料,可以满足与保持他们渴望活动与操作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事物及其变化。深入活动过程,关注兴趣需要,及时丰富、调整环境材料与游戏情节,区角游戏环境随着幼儿的需要而适当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幼儿持续的探索。&nbsp;</p><p>1、游戏材料的调整&nbsp;</p><p>区角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活动的某些时段,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适时地对材料进行调整。然而,活动材料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凝聚了教师大量创造性的劳动,有没有可能既顾及教师的工作量,又延长材料的生命力呢?我们在更换一部分材料的基础上,尝试在材料原有状态下作一些迁移调整。赋予材料新的面貌和价值,以挖掘材料的潜力,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同时我们相信,材料的创造性使用会给幼儿留下崭新的表达空间,使幼儿在材料的组合和变换过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例如:添加材料,使游戏出现新的转机,产生新的含义。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新材料,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在添加的情况下,幼儿带着原有的经验和获得成功后的自信逐级而上,在新情境中运用原有知识建构新经验。有时,这种“新材料”可能只是一种信息或要求,但它带来的新刺激会促成新话题、新内容的出现。另外还可以通过删减材料的方式,使游戏出现新的问题情境,产生新的玩法,或是通过组合材料的方法,来形成新的游戏情境,引出新的活动内容。&nbsp;</p><p>2、游戏角色的调整&nbsp;</p><p>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他们在区角游戏时往往会长时间地充当同一个角色。教师发现这种情况时可以及时调整角色,。因为区角游戏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有整体优化功能,可以衍生许多游戏的情节,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展。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由幼儿创造,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并引导他们想像新的游戏情节,而不是指定他们的行动。另外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在游戏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如不文明的行为、言语,有的孩子还会模仿,这种行为会强化他们对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印象。因此发现此类情况,教师应当及时进行适宜的引导,帮助幼儿树立是非观念。&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教育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无止境,因而学无止境。在孩子的游戏活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聆听他们的童心世界,尊重他们的兴趣和愿望,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体验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给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一个自由发挥、发展空间。</p>

幼儿

游戏

材料

教师

活动

区角

介入

生活

环境

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