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筷子先秦时称“梜”、汉代名“箸”、明代改叫“筷”的这一中国餐具,蕴含着太多的文化与讲究。它承载着人们共同分享食物、相互夹送菜肴、敬递美味的和谐礼仪与亲情,那今天老师讲的筷子可不是一般的筷子,它名叫“公筷”,还有他的好兄弟,“公勺”。</p> <p> 筷子一头连着嘴巴,另一头连着的可能不是珍馐美味,而是病毒和疾病。我们我们和文明饮食的距离,也许就差一双公筷。经过疫情大考的人们开始重视使用公筷。多人聚餐时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是传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触饭菜,这些饭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经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感染风险。使用公筷公勺,我们就可以避免病菌交叉感染,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的健康。</p> <p> 改变陋习,不妨就从下一顿饭做起。就餐时要大胆地提出使用公筷,而不应该碍于面子而维持原状。使用公筷就是保护你我,体现真正的尊重与关爱,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我们,“分餐”“公筷”是切断传染源的有效途径。不过,“分餐”在当前的服务业水平下一时很难做到,而“公筷”相对来说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p> <p> 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呢?</p> <p> 公筷公勺、举手之劳,让我们共同努力,倡导吃饭新风尚、健康好习惯!请同学们和文明使用公筷公勺小使者一起发出倡议!</p> <p> 同学们,我们要做好公筷的践行人,使用公筷既能保留传统文化的热情,又能体现现代文明。也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重。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更要做好使用公筷的宣传者,家庭聚餐主动使用公筷,以身示范。并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讲使用公筷的好处,营造人人有意识,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公筷。同学们,我们既是文明的参与者也是文明的受益者,让我们行动起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