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经过了一个寒假的冬眠,又不得不继续蛰伏,脂肪在身体上越积越多,懒散也在心理上蔓延,待我明白蛰伏起来的其实不是身体,而是思想和灵感,时间已经到了天气渐渐回暖、杜鹃花含苞待放的三月,不免心生懊恼。</p> <p> 重庆树人研究院在此时推出了面向中小学教育人员开展的2020年春季学期群文阅读网络研修,她如约而至,用为期一个月共14堂形式多样的研习讲座渐渐将我的大脑唤醒,于是有了一些可能是如梦呓般浅显的想法。</p> <p> 群文阅读对于初中生来说既是困难又很有必要。初中科目课程的增加意味着学习任务的增加,也意味着课余支配时间的成倍减少,而且初中生还面临升学的压力,这压力也同样压在老师的身上,很多老师都恨不得能够变出几个分身来,我的班上就有两位这样的老师,上一节课下课铃声刚响,她们匆忙的脚步声可能已经在走廊里回响,下一节课上课铃声已消匿,她们匆忙布置作业的语音可能才在教室里响起。当我布置必要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的作业后,再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作业时,总是能听到一片嘀嘀咕咕的抱怨声,固然大多数孩子是喜欢阅读的,阅读是在手机被没收、电视被限制的那些空闲的时间里能带给他们思想无束缚遨游的私密空间,但在时间被课程作业挤满的时候,阅读似乎也是浪费时间而变得没有任何用处。但是越是这样,越就体现了群文阅读的必要。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看似简单,但将她摆在试卷上却又是那么难,这时再想让它变得简单一些,就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来实现,无论是阅读还是积累,主角都是学生自己,只有掌握了才是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而群文阅读就是教师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工具性或人文性的桥梁,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感悟、去自主建构,把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素养。</p> <p> 这并没有解决课余时间不充裕的问题,单从这一点其实已经给语文老师出了一道难题,在教学进度紧凑和月考评比的面前是否敢割舍一些捉摸不到的课文里的考点?诚然能调和好这中间的矛盾,在现在的这群从单篇课文倾听式学习忽然转向群文教学自主建构式学习的学生中,总有不少不爱思考、不愿发言甚至无论怎么引导仍可能好像置身事外的学生,老师的教学毕竟是面对讲台下的全体学生。所以给学生一个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诸此等等,可见群文阅读教学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意味着“教”的改变和方法的突破,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意味着教学内容的有所“舍得”,考验着教师的视野、眼光、智慧和对阅读教学的理解,让“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最大化实现;还需要教师不断丰富阅读积累,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师个人修养,促进自己专业成长。</p> <p>——就这样琢磨着,我终于拿起了二月中旬想着为了防止大脑“生锈”寻了好多地方才得到的那本在重庆读大学时因拮据没能亲身去渣滓洞感受和缅怀而决定阅读的《红岩》,之后又看了曹文轩的《萤王》,还在给学生布置课外经典名著阅读任务时,跟他们一起同步阅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现在又在翻阅沈从文的《边城》。女儿此前已经阅读了《狼王梦》和杨红樱的《笑猫日记》中的一本,又与我错开看了《红岩》和《萤王》,现在在看老舍的散文集《猫》。</p> <p> 我也经常劝家长们每天能放下手机拿一本自己喜欢的杂志也好小说也罢陪着孩子看半小时的书,自然也经常有家长让我将课外阅读布置成作业让学生完成,但我对阅读的态度一直是无功利性的,因为阅读的价值不是短时就能显现的,更不是即时的,我有时跟我的学生说,我能成为语文老师,得益于我小学时候在那不足10平米的学校图书馆里阅读的一柜子文学类作品——当然,如今越来越感觉那点知识储备,哪怕加上后来的许多阅读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不同类型的阅读。培训中王林博士说,亲子阅读在各个年级都适合,他讲的亲子阅读小妙招其实是亲子阅读常识,是因为我们太长的时间被蒙蔽了双眼,以至于忘了常识。我何尝不是重视了女儿的阅读,却找各种理由丢弃了“亲子”,总觉得阅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忽视了和她们“亲子”的交流——其实父母都特别害怕孩子长大,她们长大了,就意味着越来越不需要父母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固有的时代的鸿沟不在小时候就悄无声息地填平,等她们长大了就算能填平这代沟,也恐怕异常曲折,而这最好的填平这代沟的方式,我自以为的,无疑就是“亲子阅读”,那会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共同的美好经历,也是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冷场到无话可说的话题。</p> <p>——所以,从那时起,当大女儿在学习的时候,我更愿意在她的隔壁捧着一本书看几页,当小女儿也被感染而拿着一本她的书来到我身边的时候,我也愿意放下手中的事,和她协定,为她读几个小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