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东街石狮</div><div> 谁都有故乡,谁都有家的记忆,这也许就是乡愁吧!特别是离家很久的人,乡愁的嗞味与日俱增。<br> 伦镇街是我的乡愁,近段时间有伦镇拆迁的消息不断传来,难道千年的古镇就要成为历史?吾乎悲哉!那里有多少伦镇街人的乡愁记忆!<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伦镇禹王广场</div><div> 伦镇历史悠久,唐初即为源阳县城,后建有千年古刹大安寺、天齐庙、文庙、泰山娘娘行宫;伦镇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史上有过多位名人贤士,明代的房守士出任大同巡抚、兵部侍郎,死后仍被朝廷追赠为兵部尚书,明末兵部尚书史可法亲自为其作传;伦镇人忠勇爱国,抗战初期有红枪会抗击日寇死难103人的壮举,有20多位革命烈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还有很多革命志士成长为解放军中高级将领和各级国家干部;伦镇人重视教育、勤奋好学,元代村民王从礼献出自己的三百多亩土地修建和供养庙学,元代首位状元、政治家文学家、禹城人张起岩曾为此作文《伦镇庙学记》,清代村民王守谦创建学校一处,不少青年在此读书后获得一定成就,解放后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升入中高等学校深造。</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伦镇街古槐之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街水簸箕的石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海子,把南街分成北选大队、南选大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石桥,早不是石头桥,但名字保留下来。</h3><div> 就是伦镇四街的故事怕是三言两语说不清的。听老辈人讲:伦镇东西南北街早年都有古寺,四街都有石桥,有“东西南北都三里”之说,也就是说从东街外桥至西街桥(新建广场处)是三里,从南街小石桥至北街石桥也是三里。说起四街古寺现在都没了踪迹,凭我小时的记忆,我伦镇南街,在原伦镇小学西院就一座古老的大殿,四椽飞刹,古老的琉璃瓦与灰色小瓦完美结合,大扇的殿门,全木结构,花棱雕柱,粗粗的木柱,精美的石鼓,光滑的石头台阶,可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返修校舍时拆掉了,但扒下的很多精美的琉璃瓦和脊背上的飞禽走兽都深埋在原小学校院中,大约在从北数第三四排教室中院中东南角的位置。听老人讲,小学北面也有一座奶奶庙,现小学西的村湾北面还有刻有精美文字的断碑,记载的什么记不清楚。听老人讲东街石桥西路北也有一座庙寺,早己到塌,现成了民居,西街庙宇居处不详,最著名的是北街大寺(伦镇原供销门市部东北五六百米处),相传有成名匠人修建,可惜在抗日时期因日本在此驻扎,被当地武工队一把火给烧了。记得我国著名建筑学者梁思诚曾发文,为此建筑被毁而惋惜,称此建筑在中国北方鲁西北平原地区是无以伦比的建筑,建筑形式在聊城光嶽楼之上,是中国著名寺庙建筑之一。在此寺的西南处有一眼古井,其水质独特,水位之高,古井之深都是其它水井无法比拟的的,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曾在此寺驻扎过的日本侵华老兵专程来此看望过这口古井,至于古井中有什么东西不详。<br> 相传伦镇四周都有古寨墙相围,寨墙外有寨沟,听父亲讲每逢年三十晚上,我们家都要在寨沟内撒一些吃食,说是让无家无业的孤魂野鬼吃。<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位于伦镇北街的革命烈士纪念亭(60/70年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亭之后的革命烈士纪念堂(80年代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堂之后,现在的齐禹抗战纪念馆(2015年)</h3> 伦镇相传的故事很多很多,伦镇西街桥上的石狮,伦镇早年的红枪会,还有八仙道的信物玉关公,伦镇南街三张五李八王家,伦镇凤凰庄,伦镇粮所南房家坟上的石猪石羊,很多很多……<br> 伦镇啊,您收藏了多少人儿时的梦,您承载着多少人一世的情。听说您要被拆建,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理解社会在进步,居住条件要改善,我不会阻拦,惟愿您的骨架能够保留,您的风韵能够留存。我更盼望有人站出来,尽快整理整理您的文化故事,拍摄您的美丽风貌,让您永远刻在伦镇儿女的心里!<br> <h5></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