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此文是个人学习诗歌的笔记类系列其中一篇,在这分享给大家。会有一些疏漏和理解不够深之处,敬请指正和谅解。</p><p><br></p><p>诗歌存世内容最多当属唐诗,而学诗歌和欣赏诗歌从唐诗入手是最好的捷径。</p><p><br></p><p>唐诗的内容不只是有近体诗,还有古体诗。</p><p><br></p><p>还有扩展出来的杂诗、歌辞、杂曲、曲辞、歌谣等等分类,当然这些可以不去过多关注,有兴趣再去深入学习了解。最为直接的就是七绝、七律、五绝、五律。</p><p><br></p><p>这个区分开来,基本就能区分出每首诗属于哪种体裁了。因为这四种是大部分唐诗的体裁。当然唐诗也有很多古体诗。比如最不晚于杜甫时期之前的唐诗还是古体诗范畴或者说半古半律。</p><p><br></p> <h3>再了解下古体诗的基本概念。</h3></br><h3>深入学习一下平仄规则、押韵规则,基本就把诗歌的脉络掌握的差不多了。</h3></br><h3>从定义来说都属于近体诗范畴。</h3></br><h3>这儿还有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虽然一般称唐诗为近体诗,近体诗也居多,但是不是所有唐诗都属于近体诗,即使李白也有很多成名的古体诗,比如属于古体诗一种的:杂言诗《将进酒》。五律和七律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杜甫。在律诗方面成就最高。</h3></br><h3> <h3>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的字数:</h3></br><h3>七绝和七律每句都是七个字。五绝和五律每句都是五个字。</h3></br><h3>律诗发源于南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形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初唐诗人沈佺期与宋之问,二人开始使用格律诗相互酬唱,接着在一定范围的文学圈子中逐渐形成影响,最终带动了整个社会诗歌风气的变化。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说:“律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律者,六律也。谓其声之协律也,如用兵之纪律,用刑之法律,严不可犯也。”说它“如用兵之纪律,用刑之法律”,意指这种诗体具有非常严格的体制要求。归纳来说:律诗源自于南北朝时期齐朝的沈约,定型于初唐沈佺期与宋之问,而最终成熟于盛唐。盛唐最能代表律诗成就的是杜甫。</h3></br><h3>1、近体诗:</h3></br><h3>前者要讲格律、押韵、所以七绝、七律、五绝、五律属于近体诗,这四者也绝大部分是出现在唐代。有时也可以用唐诗来代表近体诗。但是上面也说了不能认为所有唐代的诗歌都是近体诗,也不能认为近体诗只有唐诗。</h3></br><h3> <h3>2、古体诗</h3></br><h3>是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换句话说:唐代之前的绝大部分诗歌都是属于古体诗。当然南朝齐代已经有律诗萌芽。又叫: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也都是属于古体诗,这是最为直接的例子。《乐府诗集》应该也是古体诗的范畴。迢迢牵牛星两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h3></br><h3> <h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h3></br><h3>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共同和区别主要在平仄和对仗上:</h3></br><h3>1)古体诗</h3></br><h3>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古体诗用韵,只是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2)近体诗</h3></br><h3>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如:近体诗的格律规则之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h3></br><h3> <h3>仄起首句不入韵式</h3></br><h3>【注:上图加方框的字表示可平可仄,字下面加圆点的为韵脚所在】</h3></br><h3>例诗:杜甫《春望》</h3></br><h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h3></br><h3> <h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h3></br><h3>后续我会单独写一篇探讨平仄的文章。</h3></br><h3>从数学角度来理解:实际这些规则就是写格律诗的“公式”。</h3></br><h3>从公文或者应用文角度来理解:就是”模板“你只需要往里面填词。最可以做为参照的就是宋词的词牌。</h3></br><h3>从音乐角度来理解:这些就是乐谱,然后再填歌词。比如最为典型的就是现代古风曲《琵琶行》,网友们填词非常多。</h3></br><h3>注: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这儿讲的五绝和七绝是指律绝,古绝会称为古绝。</h3></br><h3>一、共同点和不同点:</h3></br><h3>1、共同点:</h3></br><h3>律绝与律诗同为近体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格律诗。用韵基调一致:偶句押韵,且必须是同一韵部一韵到底,不得换韵,不得邻韵通押。但第一句除外。第一句有可押可不押的自由,若押,可邻韵通押。这些七绝与七律都是一致的。都遵从近体诗的格式,平仄、相粘、拗救原则都是一致的。</h3></br><h3> <h3>例诗:</h3></br><h3>七绝: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h3></br><h3>七律: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h3></br><h3> <h3>2、不同点:</h3></br><h3>字数不同。七绝固定为四句28字,七律固定为八句56字。五绝固定为20字,五律固定为28字。但是律诗因为要有严格的限制,所以灵活性就受到极大限制。同时文字方面绝句比律少一半,自然极大的降低了束缚性。</h3></br><h3> <h3>二、绝句的优点:</h3></br><h3>1、绝句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律绝,一个是古绝,不过我们这儿讲的是律绝。</h3></br><h3>2、还有古绝,属于古体诗中的指五言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h3></br><h3>这写七律要凑齐56或者40字,很受束缚,就会出现凑字数和啰嗦之嫌。这就难倒很多作者。绞尽脑汁去凑字还要符合律诗规范。所以律绝就出现了或者借鉴于古绝参照律诗而兴起。3、创作上,绝句常常洗练,律诗容易啰嗦。</h3></br><h3>4、抒情表达上绝句无疑比律诗自由太多,率意而发。</h3></br><h3>更少顾忌,律诗却常常要考虑章法、布局,仅中间两联。这无疑解放了诗人的创作束缚。有些诗人就直接用《绝句》标题。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面有明显的”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的对仗 。</h3></br><h3> <h3>五绝、五律例诗:</h3></br><h3>五绝:王涯《闺人赠远》:“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h3></br><h3>五律: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h3></br><h3>绝句广义上是包括古绝和律绝的。</h3></br><h3>而且五绝和七绝应该是专指五言律绝和七言律绝。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的。不过有人认为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h3></br><h3>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五言绝句成长在先七言绝句起自南朝乐府歌行。初唐时七绝数量很少,艺术上也不够成熟。进入盛唐之后,七绝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以与五绝并驾齐驱。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龄,李俊爽,王深婉,李清疏,王浓密,风格不同。而李白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格,王昌龄仿佛开了中晚唐绝句的先河。杜甫则是绝句艺术变革出新的推动者。</h3></br><h3>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h3></br><h3>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综合来看:绝句应该是从汉魏时期就出现,唐代律诗的兴起,借鉴律诗起来发展出律绝。</h3></br><h3>把绝句定义为律诗的截断是片面的。不能因为相似和上面的平仄截断而认为绝句就是律诗的截断。可以这样说,律绝和律诗应该是并行发展的。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应该是比较客观的。</h3></br><h3> <h3>总结:</h3></br><h3>唐代诗歌真正严格按照五绝、七绝、七绝、七律进行创作的并不是占非常大的比重。</h3></br><h3>有很多还是属于半律或者半绝的方式。</h3></br><h3>或者干脆就是用古体诗,只考虑押韵就行了。</h3></br><h3>客观上说,古体诗更灵活,律绝和律诗还是会受到一定限制,当然限制和束缚不一定是坏事:律约和律诗创作上的限制和难度更容易出精品,这也是一种限制下的创新迸发吧?</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