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中的汉阳睛川街

林彪元帅故乡的人

<p>带大家走进汉阳传说与故事</p><p>美好的诗文,历时千年而不朽,</p><p>时过境迁,却仍引得人们想去一探究竟。</p><p>汉阳,有诗仙诗豪提笔相斗的奇妙传说,也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动人故事。</p><p>经年累月,这些文化并未随着鹦鹉洲隐没在长江中,而是沉淀、流传在一条条老街巷里,为每个尝试一探究竟的旅人,吐露出迷人的芬香。在离我们不远的过去,一座城市里总有儿时的回忆,说古论今,大到的城市起源,小到街巷的变迁,对于我们这些从小长大的人来说,对一方水土了若指掌。</p> <p>我的故事就从晚清开始讲起,湖广总督张之洞主建位于龟山北麓的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东月湖被淤塞充填,南岸嘴一带的湖面也日渐干涸,高公堤变成街衢,人称高公街。东侧平行于高公街的小巷也随之得名高公后街。高公桥北接高公街,南通晴川街(旧名为月湖街),东达跨鹤街,西邻汉阳铁厂职工宿舍。高公街两侧多为1~2层的木制房,商铺毗连。高公桥渐渐的埋入地下,20世纪80年代市政工程建设时挖出来过,保存基本完整,后复填。</p><p>20世纪50年代初,高公街北端码头是汉阳去往汉口的重要通道。由于建国初期水上交通并不发达,多靠的是木划子和魚船摆渡,50年代至70年代初主要渡河工具是可乘坐10人左右的木划子,码头在南岸嘴,对岸就是龙王庙码头,70年代中期,政府在高公街开始修建码头。由于高公街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汉水冲刷河岸,导致河岸逐年崩塌,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40多年里,高公街北部逐渐崩溃成为江汉河床,街长由300多米缩至180米。1998年以前,以高公闸口(高公桥所在位置)为界,晴川一带分为堤内、堤外,高公街位于堤外,汛期长江、汉江水位一旦超过27.3米,高公闸就要封闭,堤外2600多户人家,就要在水里泡上一阵子。1998年大水后决定南岸嘴地区拆迁,至2003年高公街全部拆除,高公街也从新版地图上消失。</p><p>高公街附近有的名气的街巷有跨鹤街、天符街、洋油街、晴川(月湖)街、乙坊街、刘公巷、龙船巷、兴仁里以及玉皇阁等。跨鹤街、天符街的街名充满神话传说和道教色彩,相传唐代道人吕洞宾曾在此地吹箫、得道成仙后驾鹤而去,久而久之,人们称其为跨鹤街。跨鹤街于1931年形成街道,临街的房子多为二至三层砖瓦结构,街长近400米、宽约5米,店铺云集,会馆林立。茶馆、酒楼、戏园、赌局、澡堂比比皆是。</p><p>“无数茶坊列市阛,早晨开店夜深关。粗茶莫怪人争嗑,半是丝弦半局班。”这是汉阳高公街茶馆的写照,不大的高公街地区茶馆数十家,这条街上有照像馆、理发店、裁缝店、皮鞋铺、拖把店等与双街定位于制造、杂货、商贸业不同,高公街以休闲、餐饮业为主,因而名气更大,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直抵到汉口集家嘴的码头,流动人口众多;二是紧邻汉阳铁厂宿舍区,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三是附近居民稠密,产业配套齐全。</p> <p>故事还是要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汉江改道从龟山以北入江后说起,龟山北坡之下是一片片断断续续的水域,名曰“东月湖”,该湖一直东延入江。</p><p>明正德元年(1506),汉阳知府蔡钦督修自铁门关以北至汉水的一道南北走向的670米大堤,将原与长江连为一体的东月湖隔断,形成江湖分离,防止江水倒灌入湖,该堤时称免溺堤,意即免遭洪溺之灾,堤上有亭,亦随之称免溺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汉阳郡守王宗本组织复修该堤,在堤上遍植杨柳,该堤由此改称杨柳堤,成为汉阳的一处名胜之地。</p><p>清顺治十二年(1675),汉阳郡守邱俊孙组织复修杨柳堤。清康熙七年(1668),汉阳郡守陈国儒主持复修杨柳堤。 清雍正十年(1732),汉阳郡守高纲再度维修杨柳堤,与绅士甘昌祺等人一并捐建了堤上的一座石桥,桥上有亭,名曰“汉水亭”。世人感念高纲,原免溺堤、杨柳堤被人们改称高公堤,堤中拱桥亦被称作高公桥。</p> <p>武汉三镇,历史传说故事众多,有些老街巷也颇具传奇色彩。而在韩公子眼中,关于汉阳的人文故事,才是旅程中最应该收集的宝藏。</p><p>我们首先从吕洞宾与跨鹤街讲起,仙鹤归去,尤有飞虹。汉阳这条街的街名充满神话传说和道教色彩。</p><p>相传唐代道人吕洞宾在武昌吕仙洞得道成仙后,乘风渡江来到汉阳街市上。只见人潮涌动,好生热闹。他折下一条梅枝化作洞箫,箫声鸣动九天,引下数百只黄鹤从天而降,在街市上舞蹈。</p><p>街市中人见神仙显法,不无惊羡,不少人跪头问吕洞宾如何才能成仙,吕洞宾哈哈一笑,说道:“神仙也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志不坚“。说罢便消失不见,天上只余下一条彩虹,历数日不散。</p><p>久而久之,人们根据这则传说将街市称其为跨鹤街。民国初期,由于跨鹤街与汉口仅与汉江一江之隔,来去坐划子即可,交通颇为便利,因此跨鹤街人口稠密,店铺云集,会馆林立。</p><p>而在建筑房屋时,人们不忘在屋顶用陶泥塑造出攀禽走兽,站在最前面的便是吕洞宾骑鹤的形象。</p><p>如今,跨鹤街原址上有了另一处武汉地标——晴川桥。仙鹤不复在,彩虹飞其上。周边,春日绿树成荫,秋日枫叶如火,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p> <p>洗马长街 关帝显圣</p><p>·英杰虽逝,流传千古·</p><p>提起洗马长街,连很多外地人都知道,它是汉阳的一条文化老街,数它的故事最多,流传最广。</p><p>而最主要的,是有两个传说版本。</p><p>首先是关羽与这条街的关系。</p><p>话说,在洗马长街之南不远的莲花湖东侧临江处,这里曾是洗马口,传为关羽常在此洗马。清嘉庆《汉阳县志》载:“洗马口在县东二里,临江。相传蜀汉将关羽破于禁时常洗马于此。”</p><p>洗马口旁原立有一根一丈多高的青石柱,称“系马柱”,位于今天武汉长江大桥汉阳桥头堡北侧约40米处,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填塞了洗马口,系马柱就这样不知了去向。</p><p>此外,在洗马长街之西龟山北麓相传有个神秘的藏马洞。</p><p>相传关羽兵改麦城后,一缕英灵不散,寄身于藏马洞内。洞内有一石,为磨刀石,关羽日夜磨刀,声音竟可传到江对岸的黄鹤矶边。这也是洗马长街的来历相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p> <p>当时孙权驻军在江对岸,每夜都会梦到关羽持刀立于身边,每每半夜惊醒再不能寐。幸好有大将吕蒙来到洗马长街上,率军向龟山上香礼敬,才使关羽英灵息怒。</p><p>而这个传说直到明代仍十分流行,文人墨客都要到此游历一番。</p><p>到了明末崇祯皇帝当政时,国家内外交困,皇帝听得文士们常用“龟蛇环卫”、“龟蛇相对”来形容龟山和蛇山的地势。</p><p>而关羽洗马的故事又广为流传,有传闻说,如果有人得了武昌,找到关羽的藏马洞,便可使全军皆有万夫不挡之勇。</p><p>崇祯皇帝一听,便惶恐不安,怕李自成或张献忠也有夺下汉阳的打算。便派出专差到汉阳,将龟山之龟首与龟身凿开,辟出洗马长街,修建关圣庙,日夜祭拜。</p><p>同时,又命人将蛇山从今天解放路的桥孔处拦腰挖断,形成“龟断颈,蛇断腰”,的风水局,就此达到所谓破坏英灵风水阵、消除闯、献贼后患的目的。</p><p>只可惜,当时洗马长街还未修完,李自成便攻入了北京。</p><p>后世有清代文人来到洗马长街,提诗纪念关羽。</p> <p>儿时的汉阳,几十年前的睛川街都历历在目,在脑海中、在记事中,同时也留下了我们小时候的美好回忆……</p><p>“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时过境迁,虽然这里的鹦鹉洲早已沉入江底数百年,但这首诗却替它传颂了永恒。“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经过岁月的沉淀,也愈加迷人。这是汉阳的故事,亦是在古巷中流传的故事......</p><p>跨鹤街</p><p>跨鹤街的街名充满神话传说和道教色彩,相传唐代道人吕洞宾曾在此地吹箫。也有人说,吕洞宾得道成仙后,驾鹤而去。久而久之,人们干脆称其为跨鹤街。</p><p>民国初期,跨鹤街只是一片居民区,随着龟山北麓工业的发展和晴川区域内码头的建立,带来了水上运输和工商及手工业的兴旺,人口逐渐增多,1931年后形成街道。临街的房子多为二至三层砖瓦结构,街长近400米,宽约5米,这在当时算是这一带的一条大街了。</p><p>由于跨鹤街与汉口仅一河(汉江)之隔,来去坐划子即可,交通颇为便利,因此跨鹤街人口稠密,店铺云集,会馆林立。烟馆、酒楼、妓院、戏园、赌局、澡堂比比皆是。光顾跨鹤街的除了当地市民外,多为汉口的有钱人、帮会成员及闲汉无赖,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市井之地。</p> <p>这条老街上屋舍老旧且不整洁,街巷嘈杂充满喧嚣,但街坊相互熟识,对生活在这条街的人来说,倒也悠闲自在,处世坦然。尤其是遇上长江汉水大汛,这个夹在两江之中的三角地不是街面成河,就是底楼被淹没。</p><p>面对自然灾害,跨鹤街居民“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大水时,他们早早地把东西搬到二楼。官府和救济组织派的船只送医送药上门,送米送菜到户,居民就在二楼用挑水的钩子将救济物品吊上来。他们之中做工的、读书的、打牌的一切照旧,安然等待大水退去。</p><p>如今,随着南岸嘴的改造和晴川桥的修建,数千户居民搬离南岸嘴。跨鹤街不复存在,只有彩虹飞架其上。周边,春日绿树成荫,秋日枫叶如火,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p><p>高公街</p><p>南岸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叫高公街,此街是由高公堤演变而来。</p><p>汉水改道后,汉江与月湖河湖分离,汉水从龟山以北东流入江。为避免洪汛时江流倒溢,明正德初年(1506年)在东月湖临长江处筑了一道长670余米的大堤,防止江水倒灌入湖,称免溺堤。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修复此堤,堤上遍植杨柳,称为杨柳堤。清雍正十年(1732年),汉阳郡守高纲主持维修杨柳堤,堤顶铺垫条石,并与绅士甘昌祺一起在堤中段捐建一石桥,桥上建亭,人们分别称堤为高公堤、桥为高公桥。</p> <p>我们儿时映象中的天符街……</p><p>汉水改道是明成化年(1465——1487)初,这时东月湖还存世,由洗马长街去汉口途经东月湖时有不便。每当洪讯之时,长江的水倒溢至东月湖,为了便于交通,便于防止江流倒溢,明正德初年(1506),汉阳知县蔡钦主持修筑洗马长街至晴川街以北的一道南北走向的大堤。从明到清,这大堤经常加固,在大堤的中间,有一座石桥,为了纪念清雍正十年(1732)汉阳郡守高纲和,捐建石桥费用的汉阳绅士甘昌祺将此桥定名为高公桥。 高公桥的建立,方便了过往的地球人,桥北为高公街,桥南为晴川街(古时至20世纪50年代称月湖街)。离高公桥南边不远处有一条街与晴川街垂直相交,这就是天符街,从交点开始至江边码头,是天符街的全长。 最早之时,天符街的北面有一处东月湖残留的部分,沿湖的西面街坊们用石块填实地面,再在石头上搭起草棚,这就是后来的跨鹤街,跨鹤街与天符街相交之处,有一座天符庙,供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塑像。 天符街的来由是由此庙而产生,原先天符街是一条半边街,街北面是木板房,街南面是汉阳铁厂延伸出来的铁路,天符街和铁路并列而达江边码头。 铁厂搬迁之后,铁路消失,在铁路的路基上街坊们盖起了房子。日本人侵占汉阳后,靠江边的一段天符街全部拆除改做日本人的船厂,剩余部分在建长江大桥时拆除,后来余下的仅剩一百一十一家。2003年大拆迁,天符街在地平面上人们已经见不到其踪迹。 早年的天符街,十二分的繁华,洋油帮(即大庆街)的河边菜市被日军飞机轰炸之后,南岸嘴一带的街坊们都集中到天符街买菜。解放之初,跨鹤街与天符街交汇处的天符庙已经倒塌无人管,在此兴建了南岸嘴一带最大的室内菜市场,菜市场旁的茶馆内还有打皮影戏的,说书的...... 随着市场的变化,商业的繁荣慢慢在此街不复存在。老菜场的转移,皮影戏的停止,茶馆的消失,天符街变成居民居住之地。老菜场成仓库,原先拆除的天符街的东面一段,大桥建成后,变成解放一村(主要居住的是建桥大军的亲属)。 如果博友们有兴趣,在高公街闸口处的东面,有一条柏油马路,看着那路两旁的大树和小草,遥想当年这天符街的影子,或许能让你思绪万千。</p> <p>文章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说说睛川有一条小街,品字街,南邻跨鹤街。关于这两条街的来历,还流传着一段故事。</p><p>古时候,在汉阳城东北二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村镇,镇上住着一家有钱的张员外。张员外40岁喜得贵子,视作心肝宝贝掌上明珠,娇生惯养得不成体统。14岁时,家中一场大火,父母双亡,张家这位娇公子成了个二流子,游手好闲,无恶不作,人称“张百害”。汉阳南岸嘴有条小街名品字街,南邻跨鹤街。关于这两条街的来历,还流传着一段故事。</p><p>古时候,在汉阳城东北二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村镇,镇上住着一家有钱的张员外。张员外40岁喜得贵子,视作心肝宝贝掌上明珠,娇生惯养得不成体统。14岁时,家中一场大火,父母双亡,张家这位娇公子成了个二流子,游手好闲,无恶不作,人称“张百害”。</p><p>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变把戏的老头,他在粉墙上随手一画,一只雀子扑扑翅膀就飞了;画只桃子,拿下来就能吃。这一下叫张百害看红了眼,死乞白赖要老头传授本事,老头拿出一个布包说:“你要学我的本事,先把这布包里的3面镜子拿去正反两面看看,看完了再到江边烟波石上来找我。”</p><p>张百害回到家里打开布包一看,是3面长方形的铜镜子。第1面刻着“尊老”,第2面刻着“爱幼”,第3面刻着“善行”。再把3面镜子翻过来一看,第1面镜子里是自己在殴打老人,第2面镜子里是自己在欺侮镇上的小孩子,第3面镜子里出现一伙歹徒正在放火烧自家的房子。张百害包好镜子拔脚就往江边跑,果然见那位变把戏的老人盘腿坐在江边的烟波石上。</p><p>张百害说:“师父,望你指点迷路的人,传授我一些本事吧!”</p><p>老人问:“镜子都照过了吗?”</p><p>张百害点了点头,把镜子还给老人。</p><p>老人问:“你要学真本事还是假本事?”</p><p>张百害说:“我要学真本事。”</p><p>老人说:“真本事不好学哇。”</p><p>张百害说:“我愿意。”</p><p>老人说:“那好,变戏法是假本事,要学真本事跟我走!”</p> <p>张百害跟在后面,老人向北来到村镇边,将三面镜子向天上一扔:“让你学点真东西!”</p><p>只见三面小铜镜从天上往下掉,越变越大,闪闪发光,落到地上排成一个“品”字,示意张百害仔细品味镜中的字,对照自己的行为。</p><p>老人从袖子里摸出一只小白鹤,转眼工夫,白鹤长大了,老人跨上仙鹤破空飞去。</p><p>张百害对天喊道:“师父,师父!请您留下尊姓大名来。”</p><p>老人笑道:“我乃吕洞宾,你要好自为之,前途无量。”</p><p>自那以后,张百害立志改过,成了一个好人。</p><p>古往今来,不论是汉阳的本土居民,还是南来北往的匆匆过客,凡经品字街和跨鹤街者,都会去细细品味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由此这两条小街始终游人如织。品字街和跨鹤街, 也成为汉阳人时时扪心自问的镜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