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庚子年初,新疫侵入,无数学子无法归园,我校亦未幸免。</p><p> 阳春三月,校园内柳绿花红,梅落桃谢之后,有海棠、紫槿、玉兰、木瓜等竞相绽放,热闹异常。其中,尤以樱花最盛。一场春雨经过,先期开放的白樱凋谢,落英缤纷,散于绿坪之间,真可谓″青青白白处,成尘也醉人"。</p><p> 宿舍东路,一排粉色的晚樱渐次吐蕊,如绢团,似粉霞,妆点着整个校园,这条路也因着被师生们称之为“樱花大道”。虽说不及著名的武大樱花的若干分之一,但在这样一座山城中学校园,能有一处这样的景致,也算是极为难得的幸事了。只可惜,今年的学生们未有眼福消受此景,徒教这些可人的花儿在风中兀自零乱,一如屋檐边的风铃,述说着红尘往事,品评着百味人生。虽无声,色冠绝。</p><p> 若遇晴天,暖阳透过密密的枝丫,洒在松软如糯的锦团之上,落到地面上。无须风,只要有人经过,下盘的花盅便会随空气些微的流动而颤栗,是动感的国画,是溢香的绸绢。仰脸细观,光线铺在花瓣之上,薄薄的,柔柔的,赛过摸抚着可爱安详的婴儿的脸,并且泛着沁人的嫩嫩的光晕,教人不敢大口呼吸,不忍匆匆而过。张三影有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而这里没有云和月,有阳光、树和花,照样也生出些“花弄影”的情趣来了。停留其间,大脑自然地放空,一任阳光的斑斓在身上抖动,一任偶尔地某个花瓣落下,在头上在肩上歇息。闭上眼,整个周围全是樱花的味道,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p><p> 香么?香。什么样的香味儿?会的词太少,形容不来。惭愧么?有点儿吧,但那也不能怪我,只能说她们太过迷人,而单纯的语言又无法描绘得周到。唉,真真是徒呼奈何了。真要找词描述的话,只能用沁人心脾这个很大众化的成语了。是的,沁人心脾!静静地立在那儿,不须太过专注,只管自由呼吸,一股暖的气息不自觉地穿过鼻腔在口腔胸腔中停留,游走在各个神经线之间,滑过每一处神经末梢,包裹着每一个神经元。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一切语言都是无力的,一切语音都是多语的,唯有轻轻地呼吸,慢慢地感味,细细地品尝——这才是真正的解锁方式。</p><p> 而我更喜欢的是雨后。雨不要太大太猛,就像朱自清描述的那样:像牛毛,像细针。大雨会伤了这些个娇贵的仙子,而小雨则是呵护和浸润,让他们愈发惹人怜爱。雨滴挂在花瓣的边缘上,晶亮剔透,颤颤巍巍,恰似红楼之中的黛玉,自是另种风情。这个时候,一个人独自立在树下,闻着湿润的幽香,赏着晶莹的樱花,感受不一样的春。</p><p> 过去对樱花的概念无非是三个途径:学生时代的地理书上富士山图片边上带着几枝樱花,背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藤野先生》中也有描述:上野樱花漫烂的季节,再有就是电视剧《血疑》和《东京爱情故事》。大概因了这些的缘故罢,总觉樱花产自某岛国,心中不免对她们有种异样的“不认同”和“不喜欢”,知道武汉大学有樱花,总觉有些亲某国的厌恶,甚至对专程去赏花的行为也颇为不解。前两年的一天,偶遇百科知识一词条,了解了樱花其实原产于华夏之地,那种感觉才慢慢淡去,乃至最后的欢喜,不知道这是不是也叫爱屋及乌呢。</p><p> 春风已吹了一段时日,春雨也下了两场——一场淅淅沥沥,一场气势汹汹,惊蛰早就过去了,清明节近在眼前。春和景明,不知道看樱花的孩子们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他们还能否赶得上今年的花期。</p><p> 但愿一切早日过去。</p><p> 但愿一切早日到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粉樱娑婆映绿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轻撩慢捻醉花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支鼓山底香生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多少好景乱人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