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艺术古相融,桂阳县樟木龙泉桥村闲考散记

达意工艺坊

<p>作者 罗国红 别号 舂陵吟夫</p> <p>  古郡桂阳西北,樟木墟旁近,马岭侧畔,有溪流自敖泉曲折弯延而来,溪上有古桥,一大二小三拱,用方形青条石筑砌而成,是连接流峰、樟木至十字、余田方向的交通要道,另有一座南北走向,延展数千米的石头山,林木茂密,属喀斯特地貌,山中多岩洞,据专家考证,洞内曾发现古人类化石,及其生活轨迹,因山势起伏如龙,故山下井泉谓之"龙泉",龙泉村亦因此而名,溪流则经西湖塘过莲荷村入漼江,而后汇合舂陵江。龙泉村分上下两大部分几处村落,上龙泉村以曾姓及胡姓为主,而下龙泉罗姓为主,后来因古桥而简名为"龙桥村",古村大致坐南向北,约六百年历史。</p> <p>第一辑 溪流马岭锁龙泉</p> <p>  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龙桥村相望似马鞍,故称马岭,而西湖塘村相望则似笔架,故称笔架山,阳春三月,马岭下农夫耕作繁忙,犹如一幅田园画图,人们期待着年景的收成。</p> <p>  溪流岸边,苍劲虬枝的枫杨旁,有石砌古桥,在龙桥村左侧下首,为风水之关口,桥身三拱,总跨度约二十米,面宽约五米,两侧有条石护拦。</p> <p>  龙桥村前环溪,石板路面宽广,有两条进村主道,左边通道筑有门楼,清同治年间,为维护村风水,振兴人文而设计建筑…</p> <p class="ql-block">  今夫豪杰之生,必由地气,而地气之灵,端赖培补。</p><p class="ql-block"> 我户宅左,原书院保障,其时应运而兴之士,或刻黉宫,或登仕籍,指不胜屈焉,第历年久,旧制顷,书房颓,而斯文坏,求所称伟人杰士,开科决策,蔚然为当代,望者罕觏矣,岂地气之灵于昔,而不灵于今歟,予脩言及此,末尝不叹保障之兴废,关人文之盛衰,则斯门之建,亦我户之一大锁钥也。</p><p class="ql-block"> 由是鸠工兴作遹观厥,成位在南而应乎离,毓秀钟灵,丕著文明之象,则昔之人文蔚起,科甲蝉联,卓然为门第光者,岂难复现于今日哉,是为记!</p><p class="ql-block">(捐款芳名略)</p><p class="ql-block">督率罗盛华撰人神书</p><p class="ql-block">石匠宁德扬</p> <p>  人莫要于继志,而且述事前人有其事,后人不能重新之,未足为述也,前人有其志,后人不能踵成之,亦不得而继,先正建门楼于兹,事在锁钥,而其志在于培文风,六十年来,风雨飘摇榱题崩折,苟无人起而修补,将铜驼而荆棘慨之矣,修废举坠之谓何,何以恢复先绪,振作斯文乎,今春捐金庀材,命匠兴作,不日而功告竣,敢谓善继善述哉,门楼修则关锁键,关锁键则地气培,挹秀灵于艮位,秀起龙泉,纳祥光于丑宫,祥生马岭,要亦继述之一端云,故志之,以诏来者。</p><p> 郡庠生罗焕辰撰 才福书</p><p><br></p><p>(捐款芳名略)</p><p><br></p><p> 同治六年岁次丁卬仲夏月上浣立</p> <p>  龙桥村古建筑区域,与当下所有农村类似,只有少部分年迈者留守居住着,门楼右侧,几个太婆在闲聊,沧桑岁月,带走了太多,也留下了许多人生故事,让她们念想回忆。</p> <p>  跨过门楼,是一条宽敞的石板巷道,弯曲着通往村里,两侧的古建筑基本保存完好,青砖碧瓦,画栋雕檐,人文气息相当浓厚,是耕读文化在龙桥村具体表现的历史依据。</p> <p>  沿街稍往右走不远,是进村另一条主巷道,比较通直,入口处是用石板铺成的大空坪,这种设计,应该是村里举行重要活动之地,诸如迎送告别、喜丧礼仪祭祀等。</p> <p>  路面石板选料严格,铺设非常规整,可见前人对于村公益的良苦用心,也彰显了当年的资财力量,人们经此数百年的踏足,使青石磨损得光洁,以致纹理清晰。</p> <p>  愈往村里,巷道收窄,但依然平洁,路边墙下,设计有雨水及生活用水排放沟,从而能保证暴雨天不致内涝。</p> <p>  街与巷连接,屋宇之转角,全由青条石构架加固,规模阔大的宅第,分上下两厅,中部天井,厢房瓦顶水从山墙外排,翘角飞梁十分雄伟,是清中后期及民国初始,湘南古民居最为普遍的建筑风格。</p> <p>  这栋古建筑,门风特异,有明式建筑的遗迹,一般情况,内部全由木板及柱头组合架构,分隔成上下厅堂,中段天井,右右两边厢房,为四伙人居住设计的大家庭。</p> <p>  古宅内中屏及天井和两厢房,全为木制结构,厢房铺设实木地板,与地面隔空约半米,这样的设计布局,使居住者免受春天雨水潮湿之扰,实则高明,但也非普通百姓之财力可达成。</p> <p>  古宅左边后方,有一小建筑,似是书闺阁绣房或书房,其窗为木制雕饰,上部门为活动格,从内开启可以支撑,以控制透气通风的大小,在桂阳古民居中,十分少见。</p> <p>  前后两栋古宅间,或因地基归宿权之故,后栋门外的街面铺设成左窄右宽之梯形状,而前栋后檐的滴水沟,则左宽右窄也成梯形,相映成趣。</p> <p>第二辑 门当户对振家声</p> <p>  龙桥村古建筑,对于门第风俗的装饰十分讲究,可谓千门千面各具千秋,有些雕刻繁而不乱,花而不杂,无论是透光的窗格或门簪,皆以福禄寿禧为主题思想,工匠则极尽艺术之能,通过雕、刻、塑、镂等技法运用,达到审美情趣和寓意吉祥之目的。</p> <p>  宅第主人通过雕塑精美的饰物,以显财力家声,有些工艺雕件被人为损坏或失窃,十足惜也。</p> <p>  门簪,也称户对,作为固定门扇与门框的插栓,除了美化门庭外,另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避邪,门簪正面多以八卦中的乾坤两象仪为主,左乾右坤,并饰太极阴阳鱼,有的则雕塑后唐名将秦叔宝及尉迟恭两门神,从风水学角度而言,门为纳气之口,门内门外两重天也,为居家人之隆吉,开关之间,以阻自然界之邪气。</p> <p>  门簪周遭,则雕刻龙凤锦鲤或麒麟瑞兽,有浅浮雕、深透雕或镂空雕,是体现房主人学识地位财富子嗣的一面镜子。</p> <p> 异型门簪,更能显示雕匠师傅的技艺及功夫,大匠巧工无愧于斯矣。</p> <p>  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封建门第观念强烈,门框下方以厚重之青石为门槛,高约盈尺,两边连接方形的石礅座,也称门当,婚姻男女,只要对比一下双方的门第饰品,就知道各自的家庭状况,所以古代常以"门当户对",作为是否能成为终身眷属的衡量标准。</p> <p>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如不尔或承。 ”本为祝颂人君之词,因连用九个“如”字,并有“如南山之寿,不騫不崩”之语,后因以“九如”为祝寿之词。(网络摘句)</p> <p>  充满儒家思想的门第,常以书法题匾和对联装饰,示以书香风雅。</p> <p>  村里有的宅子,因为不是主街道,在大门外左侧筑有槽门,以改变纳气方向,更起到关拦防盗作用,可谓两得之举。</p> <p>  解放后期的居宅,虽规模上仍仿古建筑,但雕塑的成份显然简陋许多,没有了繁华的花饰,一切美好寓意之工艺,全被五角星取代。</p> <p>  大门楣上雕刻的"万斛流香"匾额,应该出自酿酒生意世家,可见临近樟木墟的龙桥村,历史上除了耕读传承,也不乏做生意买卖的商户。</p> <p> 正是琳琅满目皆宝藏,大厅祖宗堂上方的琉金匾额"湘中琳琅",可斑窥宅主人家在乡里之声望,财富及地位,该四字力道遒劲,饱满圆融,应该出自书法名家之手笔。</p> <p>  坍塌后的古宅,被抹去了昔日的荣光,仅剩下一片残痕废墟,但门当依然保存完整,后人对先祖的敬祀,也只能在门当角落烧化纸钱,聊表心意。</p> <p>第三辑 光前裕后仰宗功</p> <p>  宗祠,也称祖庙,是每个姓氏宗族对于历代先人祭祀崇拜之场所,有着神圣而庄严的布局,赋予儒道两教之义理,所谓的慎终追远,人需逝去,肉身归于尘土,而灵魂是不灭的,宗祠则成了先辈灵魂的栖宿地。</p><p> 龙桥村罗氏宗祠,建筑面积约两百余平米,后期有过修缮,中开大门,内部结构左右对称,斗拱翘檐气势辉煌,门簪花饰精美,门框由两块方形石柱筑立,有匾书"秉基百世",及联语″扬先人之骏烈,启奕世之鸿图",中屏门已经损失无存,从门外即可直视祖宗神位。</p> <p>  上厅正中是祖宗神灵牌位,两根圆形立柱约丈余,耸立支撑着瓦梁,左边墙上有方石块"重修路碑",镌刻着乐捐者芳名。</p> <p>  上厅靠近天井处,也是由两根石柱撑立,并阳刻有对联一副,如此浩大笨重的石料工件,在没有机械设备协助的时代,很难想象罗氏前辈们,是如何凭人力手工筑造。</p> <p>  中屏顶部的瓦檐起翘雄伟,显示出一种向上托起的力量,古建筑之美感,在于柔中有刚,流畅的线条,整体布局因形利势,与天地自然之有机结合,表现出人文思想。</p> <p>  宗祠两边是厢房,之前用于贮藏寿屋,前檐左右各开石拱小门,在举行盛大集会之时,更方便人们的进出流动。</p> <p>  右边山墙效果,多层起翘的造型,吸收了徽派建筑的元素,风格古朴典雅,整版墙面砖线平洁,不设计窗户,也是基于防火防盗之考虑。</p> <p>第四辑 文章著世艺传神</p> <p>  在众多的农村古建筑门窗造型中,这种能用木棍棍撑开的窗格非常少见。</p> <p>  六棱窗格,一种方圆兼容的造型,制作工艺较方窗难度大,但更耐观赏,窗格中多饰花鸟鱼虫寓意美好图案。</p> <p>  大门侧的窗格,中部饰圆形图案,镂空雕刻着麒麟瑞兽,刀功肯定利索,苏密有致,毫不拖泥带水,工匠技艺跃然而现。</p> <p>  有些窗格则饰方框图案,此处刻着两只喜鹊,跳跃翻飞登于梅端,实寓双喜临门,喜上眉梢之意,前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表述,无需太多言语,在湘南民居古建筑雕刻中较常见,犹如无字天书,后人必须用尽心思,才能解读。</p> <p>  古云:凤非梧不栖,图中一只飞凤衔书飘然而来,寓主家宅第之高雅,历时百年风吹雨蚀,依然透露着当时韵味,经岁月打磨形成的包浆,更显古朴沧桑。</p> <p>  鹿谐禄音,为学者求仕,为仕则奉禄,因而鹿之造型,也成为木雕艺术广为应用之题材元素。</p> <p> 六棱梅花边形,为六顺,圆形意为圆满,后图圆中有方,代表钱币"孔方兄"。</p> <p>例图展示</p> <p>例图展示</p> <p> 房屋宅第外转角或重要部位,多饰青石雕刻,寓意题材与木雕艺术大同小异,丰富的人文遗产,见证龙桥村曾经辉煌的历史,无不令人叹为观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