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b></p> <p><br></p><p>【原文】</p><p>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②,谨而信③,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余力⑤,则以学文⑥。”</p><p>【注释】</p><p>①弟子:有二义,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子系对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学生。此处取前义。人: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人是人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p><p>②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p><p>③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p><p>④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温和、善良的人。此形容词用作名词。</p><p>⑤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力。</p><p>⑥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p><p>【翻译】</p><p>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p><p><br></p><p> 作为教育家,孔子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他不仅有高深的思想,也有平易近人的教法。人生启蒙,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对社会群体有用之才,这是一个教育策略和途径问题。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入手,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p><p> 孔学的人生第一课便是做人,要求从小就注重道德伦理上的修养。有了一定的道德基础,再学习各种知识。显然,这是德育优先原则。事实证明,这一教育策略和途径是科学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p><p> 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人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却更加重要。一个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才会离成功更近,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p> <p>(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