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此为联通永乐的“莆岭”,永乐、道光等县志多次提到此古道。"深山闹市"就在此道上进行。</p> <p>【引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个旮旯村叫岩上厂,地处永乐交界。那里曾奇迹般地出现空前的“深山闹市”,农历旬二•七为市日,以买卖木材为主、农产品与海产为辅,最繁荣之际赶集人超万,系温州地区最大的“黑市”。赶集者以永乐为主,辐射到仙居、玉环、温岭诸地。因此派生出各种行业,许多摊、担,“三十六行”行行光顾;三教九流夹杂其中。我生长于此,我家曾为“深山旅店”,见证该闹市的始终。今将“ 深山闹市人物谱”系列与读者分享,祈予斧正。</p> <p><br></p><p> </p><p>背树客(二)(初稿,求正)</p><p>陈友中</p><p>在岭窟•岩上厂集市里木材如何买卖?《背树客》(一)里已有所介绍,那么,这些木材是怎么从永嘉、仙居运出来的?笔者采访了亲历者陈登横,结合自己当年的目睹、观感作真实的回顾,现在的年轻人也许觉得无法想象,不敢相信。</p><p><br></p><p>当年乐清人到永仙买卖的统称“担永嘉”(也叫背永嘉),分为:担腥气,背(含担)树,卖盐,打糖客等。永嘉人称乐清人为:乐清客,背树客,卖盐人,乐清贩。乐清人称永嘉人:永嘉客,买树客,永嘉人(neng);到虹桥三八市赶集叫“去虹桥”;“打办”等没收木头,叫“夺树”,管理市场叫“管市”。</p><p><br></p><p>陈登横,1953年出生于淡溪镇石龙头。他进、出常常在我家住宿,一米七的个子,四方脸,剃平头,鼻子略翘。少年学过南拳,膂力大,能挑能背。父亲、兄弟和地方人大多从事“担永嘉”。他22岁开始,此前没本钱“担永嘉”,从事农业,农闲砍柴卖——到永乐界岭窟一带砍柴卖。</p><p><br></p><p>有谜语叫“半息半做”,谜底是挑担,一担挑去,徒手回来,可当年“担永嘉”往返都“担”。他挑进去通常有腥气或盐米。从虹桥“三八市”腥气行里选购:黄鱼鲞,每斤三四角,带鱼二角,鱼干虾皮二角。最便宜的是虾皮末,几分一斤……整体差价大致百分之三十。便宜货成本低,赚钱也少。</p><p><br></p><p>他把货物装在笸箩或麻袋里挑到永嘉山或仙居,行程一市或二市。我问他利润多少,他与我算了笔帐:“住客栈只三角一夜,大米除外吃二顿,下饭的有腌菜、萝卜、菜梗,差的鱼干虾皮,两人睡一床。当然客栈也有好孬,如主人是大队干部,在当地有势力,一般夜里搜查可以免去,很安全。到永、仙边界背树,一趟需要十天左右,大概赚40元毛钱,除路费可净得20元左右,平均每日约2元。”</p><p><br></p><p>腥气到那边,三村四社挑着叫卖,“卖~腥气哦~,虾皮,鱼干黄鱼鲞嗯~”每到一个村口开始高声叫卖,耘田一样每个道坦(院子)都叫遍。“乐清客,你担来看看下,货好不好!”于是他就卸担,与客户讨价还加,一般少几分卖给。如果有一人开始买,说“这虾皮好,鲜甜的!”接着邻居都会跟着买。有的小孩也跟出来,撮起虾皮就吃。有的冇钞票,捧出一根木头“乐清客,树匃你对鱼干呀,这值几斤?”对木头没有秤称斗量,他只能估价,给两三斤鱼干。有的甚至拿桐子、大豆等来换腥气。购买木头也到每户去买,他说“买树也要讨价还价,有的脚占火炉堂上价格懵讲。树大些的一二株一背,小些的四五株一担。”</p><p><br></p><p>担出来的东西怎么卖呢?登横兄说“木头有三个宕可出卖:岭窟•岩上厂,虹桥上新屋(八村)河边,下山(玉环),但都是‘地下活动’,如果被‘打办’抓到也没收。” </p><p><br></p><p>当时各个公社都建立专管的机构,起先叫“工作组”,后来改为“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简称打办)。”“打办”基本上取代了工商部门,驻扎在公社所在地,也会随时到附近“夺树”。如花坦公社,古庙公社,岩头镇公社……都是“担永嘉”的人惧怕而痛恨的“老虎穴”。</p><p><br></p><p>登横兄父子现在柯桥开店经商很顺畅,但谈到当初还是叹息不已,迄今令他最难忘的还是“担永嘉”,在他心中世上只有“担永嘉”最苦,现在即使给他一万块担一趟也不干。其中这几件事,他记忆犹新,念念不忘。</p><p><br></p><p>其一。一天起早挑虾皮——顶好的虾皮,到我老家岩上厂还只四点多,准备趁花坦“打办”未上班冲过去。挑的浅担,不到百斤,走起来跑步似的,比徒手还快。不料担到廊下大队,就被工作组抓住。说他是“年轻的老投机倒把分子。”要把他的虾皮没收掉。那时对被抓货物有“没收”和“拍卖”两种处理办法。如果“拍卖”还可拿回三分二成本费。他要求给拍卖,“打办”不同意。那次损失四五十块钱,家里又穷,本钱部分是借的。</p><p><br></p><p>其二。当时落花生高价,一担虾皮鱼干翻山越岭,走了千家万户好不容易卖完。从小源白泉购得一担花生,一百多斤,如到虹桥出售有二、三十块赚。路上也提心吊胆,东张西望,像老鼠偷粮怕见猫。到黄村岭脚,“打办”突然从巷弄里闯出来,一块多一斤的落花生被没收了,损失一百多,老命也给送了。他说:“现在我们说说不在乎,当时真的想跳河。”</p><p><br></p><p>其三。四个人被夺取五担树——听起来有点蹊跷。那次他与陈维听等四人结伴走了三天半,到仙居白塔北边,卖了四担木椽,一担百根,约150斤。他们途中弄清“工作组”的布网和关卡,安排一人作“先锋”试探,一旦被抓,就高叫“黄天”,后面三人转头就逃,这样避免给“一网打尽”。可是“怕鬼有鬼”,只担了半天,前头真的传来“黄天”声,后头三人拼命逃。试想,百五六斤重担压肩,平时挑了几百米路,挡拄拄着转个肩舒口气,五六公里卸担休息一会,喝口水,抽支烟。逃,可是拼出老命的,就给虎豹追赶一样。“先锋”的一担被没收了,一人空手走,咋办?他们不死心,又一路寻找,恰巧有个茅坑拆建,就将旧木椽卖下来,四人四担又在山路上挑。途径马西、观阳山、霞地潭,途中也前怕狼后怕虎,不断打听前面情况,当地群众很同情他们这班“乐清客”,都会如实说。第十一天到了古庙港的北山,在那儿吃了中饭,当时岭窟有“工作组”把守着,准备避开岭窟,经陡门从四都下来当天可回家。不料到垟庐垟,一个转弯处,与“工作组”碰了个正着,要全部没收。他们求情讲好话都无济于事,还要他们挑到公社所在地古庙,结果只还给他们一根挡拄。将要到手的铜钱又飞了,那次他们损失也很大,椽子四角一根。</p><p><br></p><p>登横兄到“而立”之后不再“担永嘉”了,因“改革开放”,火车、大船可替换“肩挑背负”。到福建等地,用火车皮运树。他深有感觉的两点:一 当时的“拼命三郎”,挑二百斤不在话下的,多半花甲前后患这病那病,相继离世,寿命不长。二 后来虹桥,尤其是淡溪人(西林,马岙最多)在柯桥等地当老板的,多数是当年走岭窟•岩上厂,“担永嘉”的。</p><p>2020/3/2</p> <p>陈世银先生点评:由“背树客”所想到的看到陈友中老师的“背树客”,我同时想到了卓大钱老师的长篇“尾巴时代”。故事里写的都是那个特定时代里的特定群体的生存场景。那些人都是我们的父辈。他们是辛劳的背树客,在尾巴时代里匍匐前行。他们像蚂蚁般行走着,搬运着“生活”。现在的我们也许无法理解或体会他们的艰辛——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而在那时,那时的背树客,几乎都是夜行客,常疲惫得忘了饥饿,忘了肩膀的疼痛。但他们仍乐观,会调笑,会自娱自乐。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着男人的壮实,有着雄性的粗犷,也有着对生活的执着。他们常看到星空,但不懂得去仰望星空……处于生活的底层,他们更注重脚下的大地。他们脚步坚实,每一个脚印里都镌刻着希望,每一滴汗水都可以砸出花瓣。在背树的某个瞬间,他们就像罗丹的“思想者”,屈身弓背,神情坚毅。这就是背树客,我们的父辈。他们坚忍不拔,用坚实的肩膀扛起生活,扛起希望。他们传递着一种永恒的精神的硬度。多年后,永嘉或仙居的那些山路也许早已荒芜,背树客的脚步也早已远去,但那段历史,仍在那些山路里踱步。于是,我们的许多文字也在那里踱步。于是,散文“背树客”,小说“尾巴时代”,读之让人动容,读之让人不肯释手。</p> <p>此峰从我旧宅看,叫凤凰岩。从东面看像人面,有人称为巨人峰。</p> <p>前年在我家门上建筑的马蜂窝</p> <p>我宅边叫糯米藤的草药。</p> <p>我宅后淡下路北边的石柱,上大下小,尚无名,求取。</p> <p>担永嘉的笸箩</p> <p>我后山最高处俯视</p> <p>俯视中的龙门峡</p> <p>从南面看的“凤凰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