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的援鄂工作总结(2020-3-26 夜)

CHEN

<div><br></div> <h3>  从2020年2月13日驰援武汉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font color="#191919">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这</font>是我和战友们一起奋斗过的地方,这段岁月也<font color="#191919">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是我毕生无法忘怀的回忆。现在,我已完成</font>这一阶段的任务,但时时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现将这37天的<font color="#ed2308">所见、所闻、所做、所感,</font>做如下的总结:</h3> <h3>  我的专业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8年的职业生涯期间,我亲身经历过2003年“SARS”、2009年“禽流感”、2次四川特大地震抗灾救援。对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重大灾难事件救治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塑造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当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刚出现的时刻,我通过从各个渠道反馈的信息,以及自身的职业感觉,始终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对正在发生的一切,有着明晰的认知,为可能出现的援鄂情况提前做了一些准备。</h3> 我所在的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是成都市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收治定点医院,承担着全市,尤其是金牛区疑似病例的筛查、诊治任务,是抗击疫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我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疗组二线医师负责值班期间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诊疗指导工作,同时加入院内抗击新冠肺炎诊疗专家组,不分昼夜对所有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会诊、对诊疗方案讨论。截止援鄂出征,我院对发热门诊患者的诊治快速、有效,我所在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也荣获成都市“工人先锋号”。 <h5><b>1月27日,医院拟紧急调配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员名单</b></h5> <h5><b> 2月1日第一次接到援鄂通知,遗憾未能成行</b></h5> 1月23日,疫情大面积爆发,为了疫情的有效防控,离汉通道关闭,管控措施升级。虽然家里父亲久病,女儿大病尚在治疗恢复中,同为医生的爱人也在医疗一线,家里困难重重。但是我也清楚,在某些时刻,爱国注定不能全心顾家,因为顾家必定惜身,惜身必有顾忌。这是国家和人民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比任何时候都坚定和坚强。所以,此时此刻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必须选择承担更多。我有这个能力,有专业自信,救人是我的职责, “大敌当前,岂能退后”,我必须站出来,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医者的责任和担当!没有更多时间等待了,我第一时间向科室申请,我的专业、职称、经历、心理素质、体力以及家人的全力支持,适合也完全可以胜任到“抗疫”最前线武汉战斗“保卫家园”。2月1日,接到第一次紧急通知,作为四川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援助武汉。一切准备妥当,临行前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因没有呼吸专业医疗人员需求,出征名单再次调整,让我继续待命。为同事们送行,从激动再到深深的遗憾。医院领导专门为我打气,“下次吧,下次一定安排你上!”。 <h5><b>   2月12日再次接到紧急通知,2月13日驰援武汉</b></h5> <h3>  2月12日的深夜,正在值夜班的我再次接到医院紧急通知,作为四川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员第二天下午到武汉,因为有了第一次的行前准备,我的心情反而更加平静和自信。2月13日,四川省第七批、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在简单宣誓后驰援武汉。</h3> <h5><b> 第一个夜班,天降大雪,病人数爆满,非常艰辛</b></h5> <h3>  因为各种物资到酒店时间太晚,所以大家搬运整理物资到凌晨2点多。因疫情防控需要,时间紧迫,来不及更多休息。2月14日马不停蹄对援助的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病房情况熟悉,对新建立的临时重症隔离病区分组排班,我被分在Z9隔离病区,共计64张床位。2月15日夜晚,气温骤降,大雪纷飞,在我主动要求下,我进入隔离病区,开始了我们这批次医疗队的第一个夜班。因为绝大部分战友对工作流程的不熟悉、防护用品穿戴的不熟练以及一天就基本收满病房的巨大工作量,这个夜班持续了接近14个小时,其中在病房二级防护状态下坚持了近10小时。回到驻地,几乎瘫软,但是困难并没有击倒我,我抓紧时间休息调整,学习医嘱、病历系统,复习防护用品穿脱,优化工作流程,很快适应了工作方式。2个夜班后,因为整体工作需要,我从一线调整为医疗组长继续诊疗工作,同时进入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院级专家组。<br>  我们的队伍是由四川省35家医疗机构临时组建,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落实上存在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医疗流程不统一等情况,病区医疗组迅速建立工作联系群,将援鄂临时党委的各项工作及生活规定要求及时准确传达。并细化工作安排,短时间内将组内医疗质量安全要求同质化。在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下,我和另外一名医疗组长徐尚刚副主任医师在病区外每日均对组内30余名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下一步诊疗方案逐一讨论,并做好相应书面记录,多学科的协作起到很好的专业互补,提高了组内医疗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大大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不在病区的时间,我和徐尚刚医生也保证24小时在线办公状态,随时通过微信、电话处理组内的医疗决策工作及各种医疗或非医疗问题的解决。同时,我也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学习新冠肺炎的诊治防控知识,尤其关注这个疾病的新疗法。除了对国内外新冠肺炎的文献学习以外,也与全国的“抗疫”一线的同行们保持紧密联系,总结疾病的诊治心得体会,始终让自己的新冠肺炎知识水平处于一个最新状态,为病员的合理诊断、合理检查、合理治疗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及临床基础。在早期,部分医疗组队员对于这个疾病存在一定顾虑,与患者交流非常有限,造成一种隔阂。绝大部分患者情绪也非常低落,甚至有自暴自弃的想法。针对这种局面,我在严格遵循院感要求下,在查房期间亲身示范,必定与患者尽可能多的病情沟通交流,与他们谈谈病情,聊聊生活,讲讲国家对他们的援助政策……让患者能真正了解这个疾病,体会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医务工作者的努力。随着医疗组以及患者对疾病的深入了解,从前死气沉沉的状况很快有了改变,多了医患之间的欢声笑语,多了患者对我们的理解、关心和敬意,也更加配合我们的医疗护理各项工作。<br></h3> <h5><b> 2月25日,第一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b></h5> <h3>  从2月25日,我们医疗组第一批5名患者治愈出院。到3月14日,我们最后一批患者出院或转院,这种医患和谐的景象从未中断。</h3> <h5><b>  患者家属微信留言和患者手写感谢信(其中的一部分)</b></h5> <h3>  患者发自内心的语言、歌声、短信、微信留言、感谢信一次又一次深深打动着我,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抗疫”工作。<b>“黑夜里,信仰星河的人流泪,信仰月亮的人奔跑,信仰太阳的人等待天亮”</b>,我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仰。35天的病房工作结束,我和徐尚刚副主任医师等连续加班多日认真核对质控整理归档出院病历。</h3> <h5><b> 病历终末质控及整理归档</b></h5> <p>  最终,在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位援鄂战友的齐心协作下,在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各位同行配合下,我所在的病区共计出院或转院92例,其中重型及危重型27例,是协和医院肿瘤中心<b>治愈出院病例数最多的病区,</b>我们医疗组也做到了<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零死亡</b>,最欣慰的是我们医疗团队是<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零感染</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零投诉</b>。</p> <h5><b> 战时课堂录制</b></h5> <p>  在援鄂期间,我也深知除了医者身份以外,我作为教学医院的一名教师,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援鄂医疗队总领队杨进院长的部署下,我参与了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战时课堂部分课程的录制工作。通过网络平台,与后方医学生直播连线,将医学人文、传染病防控等知识悉心传授。树立医学生们对医学的使命感、归属感及自豪感,增进了对新冠肺炎防治工作的了解,包括成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受到了学校、学生好评。“抗疫”期间,我也增进了对这个疾病的认识,在临床工作中有诸多的心得体会,下阶段我将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归纳整理,接下来简要总结如下:<b>(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如有偏颇之处,欢迎同行指正交流)</b></p><p>一、 防控措施体会建议</p><p>1、 所有居家隔离调整为集中隔离。目前国内疫情很大程度缓解,但国外疫情异常严峻,大量国外人员回国,尤其是人员素质不一,将带来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存在防控漏洞,集中管控可减少这部分风险。</p><p>2、 医学隔离期间需要两次核酸检测阴性方可解除。中国科学院王辰院士接受央视采访谈到,目前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0%至50%,核酸检测的阳性率问题一直受到诟病,但因其快捷性和低成本易于批量开展。目前跨境人员医学隔离观察期间仅仅采用1次核酸检测,在全球疫情爆发背景下,风险较高。故医学隔离期间建议至少两次不同日核酸检测阴性方可解除隔离。</p><p>3、 从现有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很大可能长期化,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公共卫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疫苗的加快研发,治疗药物的临床筛选。</p><p>4、 真正建立感染性疾病科的组织构架。绝大部分医疗单位感染性疾病科均处于非常窘迫的状况,甚至很多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为挂靠科室,无论是病区构建、人员梯队建设还是防护物品配置均离应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差距巨大。建议从顶层设计上规范建设感染性疾病科,从绩效考核、人才队伍培养等政策引导下打造能适应并应对新形势下的感染性疾病科团队。</p><p>5、 大力培养高素质院感、公卫技术人才队伍。这次疫情早期,2000多名医务人员发生新冠肺炎感染。随着院感、公卫队伍的强力介入,规范防护措施,后期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大大降低。保护了医务人员,有利于队伍的稳定,也减少了过度防护导致防护用品的浪费及身体出现不适的概率,提高了工作效率。</p><p>二、 医疗措施体会建议</p><p>1、从流行病学情况来看,我所经治患者98%以上从未近期到过华南海鲜市场,几乎所有患者均为社区感染,呈现典型的家庭聚集性发病。所以该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至关重要。</p><p>2、我共计管理新冠肺炎患者92例,患者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91岁,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性别差异不明显。50%以上患者存在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病,个别患者合并肺癌术后、肺结核致毁损肺等基础肺部疾病。符合国家卫健委第四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标准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27例,轻型2例。重型及危重型的患者年龄大部分为60岁以上,小于60岁患者即使为重型及危重型,经过积极治疗,病情恢复较快。从住院时间来看,年龄大于60岁患者明显长于60岁以内患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可以印证年龄因素(年龄大于60岁)是影响新冠肺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平均住院日的一个重要指标。</p><p>3、我也观察到,存在糖尿病合并症的病例,往往病情较重,住院时间较长,可能与糖尿病本身的免疫调节功能受损有关系。</p><p>4、主要症状来看,咳嗽表现最为常见,50%左右的患者在起病初期不会出现发热症状,但绝大部分会在病程中出现该表现。呼吸系统还会出现咽痛、气促表现。另外,消化系统表现,如腹泻情况非常常见。全身症状往往表现为全身乏力、纳差,也较常见。有部分患者存在肌肉酸痛、头痛、流涕、咯痰。咯血较少见。总之,该疾病的早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易与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混淆。但与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相比较,分泌物明显少。</p><p>5、并发症方面,低氧血症发生率较高,部分会出现呼吸衰竭,但是绝大部分患者采用一般氧疗即可改善氧分压。低氧与肺间质受损致弥散功能障碍有关。但是个别危重型患者可迅速出现ARDS,即使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仍然不佳。所以有创机械通气的指征把握需要充分权衡利弊。另外出现肝功及心肌损伤的情况也较常见,尤其是在疾病的进展期,与影像学病变的加重往往是同步出现。</p><p>6、血液实验室检查方面,85%以上的患者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109/L的情况非常常见,随着病情的好转,淋巴细胞计数会逐步恢复,但是部分老年患者,即使症状完全改善,多次核酸检测阴性,但是淋巴细胞计数仍然未能恢复。是否该疾病存在对淋巴细胞数远期的影响需要关注。血常规中血红蛋白出现下降的情况也多见,但绝大多数为轻度贫血,细胞形态表现为正细胞大小,这部分患者可能与疾病消耗,摄入减少均有关系。适当营养支持有利于病情好转。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大约为30%。部分患者D-二聚体升高,对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该指标往往明显升高。血生化AST、ALT、LDH、GGT升高的情况常见,经过治疗后,酶学会下降,尤其是AST、GGT下降缓慢。而危重型患者CK往往明显升高,部分肌钙蛋白同步升高。外周血炎症因子检查,IL-2、IL-4、IL-6均可能升高,尤其是IL-6升高明显,但下降较缓慢。超过50%的患者CRP明显升高。绝大部分患者的降钙素原检查均正常,该疾病合并细菌的概率较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明显要低。T淋巴细胞计数检查,无论是普通型、重型,还是危重型外周血CD4+和CD8+细胞的数量常可见减少,这从侧面也可以反映该疾病导致的严重免疫损伤。</p><p>7、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方面,核酸检测的总体阳性率不到50%,多种原因导致这种现象,这里不赘述。一个治愈患者的核酸检测的变化过程往往是,初期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中开放读码框ORF1ab和N均阳性,之后ORF1ab和N单一阳性,最后ORF1ab和N均阴性。同时发现经治患者的核酸的阳性与否,与当时的病情严重程度无正相关。常常发现病程已2月的核酸阳性的轻型患者,也有反复核酸阴性的重型或危重型病例。病原宏基因组测序虽然很好,但是因时限性、经济学、自动化程度等客观限制,不能大规模推广用于临床。病毒抗体检测对诊断和病情恢复非常有意义。经治99%的患者,均可检测出抗体。一个治愈患者的抗体检测的变化过程往往是,初期IgM阴性、IgG阴性;早期IgM阳性、IgG阴性;好转期IgM阳性、IgG阳性;恢复期IgM阴性、IgG阳性。对于部分危重型,无论IgM,还是IgG都可能呈现持续性阴性现象。</p><p>8、从影像学检查来看,95%以上的患者出现肺内病变,典型表现为肺内外带多发磨玻璃样浸润影,简要归纳影像学特点为“管、外、晕”。其中仅有2%的患者出现单侧胸腔积液,90%以上患者为双肺病变,而单侧病变以右下肺病变最为常见。</p><p>9、从治疗方面,虽然没有经过严格随机分组试验,我发现无论是采用阿比多尔,还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亦或是α-干扰素雾化治疗,疗效均不明显。对于长时间不能核酸转阴的4例普通型患者采用磷酸氯喹方案治疗后,均在1周内核酸转阴,最终顺利出院,提示该药物可能对于普通型患者有一定疗效。</p><p>10、通过仔细观察,这个疾病合并细菌及其他病原学感染的情况很少见,故抗菌药物使用必须严控。</p><p>11、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的方案似乎效果不明显。</p><p>12、部分发热,同时影像学提示在肺泡炎期的患者,严格给予短时间小剂量激素,对于病情恢复有一定效果。</p><p>13、关于康复者血浆治疗方面,与武汉多家医院同行多次交流,疗效尚不确定,还需要进一步观察。</p><p>14、对于中医治疗,对于普通型患者可能有一定疗效。但需要大样本量、严格临床试验证实。</p><p>15、患者中出现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的情况非常常见,故心理干预措施及适当的镇静处理非常有必要。</p><p>16、该疾病是一个主要经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传染病,主要累及呼吸系统,但是也会导致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损害,同时部分患者存在合并症情况,建立多学科MDT团队诊疗很有必要。</p><p>17、关于出院标准。目前出院后“复阳”率很高,故建议增加(1)病程超过3周;(2)肛拭子核酸检测阴性;(3)抗体检测IgM阴性、IgG阳性。如持续IgM阴性、IgG阴性,由市级专家组讨论后决定出院。</p><p>18、出院注意事项,建议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地点明确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p><p> 回想曾经经历过的每一天,我总是无限感慨,<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没有强大、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举国之力打赢这场战疫的可能性。</span>我也深知,我只是援鄂42000医务工作者的沧海一粟,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没有领导的信任、没有团队的协作,没有家人的理解,我今天也不可能载誉平安归来。很多人称赞援鄂的我是英雄,其实我<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仅仅是在别人恰好需要的时候尽到了医者的职责</span>。在这特殊时期,我也非常荣幸自己能有这样的使命为国效力。经历过2003年的SARS,那时候年资很低,但记忆犹新。“为了国家”这四个字,有时候真的不是一句空话,是非常实在的。人这一生,总有些东西是值得你全力以赴,奋不顾身——那就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作为一名医者,我已经看到了曙光,那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p> <h5><b><font color="#ed2308">   致敬英雄的武汉人民,中国必胜!</font></b></h5> <h3>  此时的窗外,阳光明媚,三月的樱花正嫣然绽放,山河无恙,人间安好。来年的这个时候,我一定会携带家人来到武汉,看着武汉充满阳光,看到武汉人民脸上的微笑,一步步走遍武汉的大街小巷,我要脱下口罩与英雄的武汉人民交流,深刻感受这座英雄的城市……</h3> <p>四川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p><p>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p>陈培 写于2020年3月26日 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