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父亲的家乡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金川素有塞上江南、嘉绒故土,中国雪梨之乡之美誉。金川县生活着藏、羌、回、汉等14个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边陲重地,清朝时乾隆皇帝打金川,打了近三十年,说的就是这里 。</p><p> 5号清晨,我们几个起的特别早,为的是再看一眼父亲曾战斗过的这片美丽山川。另外也想早早启程回到老家,真有点归心似箭的感觉!没想到刚出藏寨就赶上修道封路,我们在路边被憋了整整四个多小时……。</p> <p>一、金川行</p><p> (1)林家亲人欢聚在金川</p><p> 下午三点半我们才到了预定的宾馆,亲人们早已在宾馆等候多时了,亲人相见的那一刻,激动和喜悦交织在一起,有泪水,有感慨,几十年的思念之情在这一刻释放了……。</p><p><br></p><p> 回顾过去,充满了忧伤,讲述现在,都是满满的幸福,亲人们互相介绍着自己家的情况,聊着家常。和谐、温馨与快乐环绕着每个角落,也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p> <p> ▲用嘉绒藏族最高的礼节欢迎远方的亲人们-献哈达</p> <p> ▲拿着当年的全家福在回忆往事</p> <p> 共进晚餐后,林家人在一起合影留念</p><p><br></p><p><br></p><p> </p> <p> (2丿、祭拜祖先、祭拜奶奶</p><p>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备好祭品,一行十几人分坐3辆车,到大山高处去祭拜一下祖先,然后到另外一处高山去祭拜我们的奶奶。这里是真正的大山深处,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境内最高处海拔5086米,最低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p><p><br></p><p><br></p><p><br></p><p> 林家祖坟位于庆宁乡新沙村二组的大山上,风光旖旎</p> <p> 奶奶的墓地位于新开村的高山上,离金川县城开车有二十分钟的路程。当年爷爷奶奶就生活在这里,给一户黄姓地主家做雇工,父亲就出生在这里,奶奶在我父亲小的时候因产后大出血去世。随后父亲便被送到德胜村的三叔家,便有了后来给王姓地主放牛羊的历史。</p> <p> ▲从奶奶墓地前往下拍的风景</p> <p> ▲感谢党的好政策,把水泥路修到各家各户的门口,把自来水引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过去从大山下背水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1971年大姐和父亲到山上祭祖,足足走了一上午崎岖的山路!</p> <p> ▲村口的这棵大核桃树有将近300年的树龄,历尽苍桑,记载了近三个世纪的变迁,已经都这个样子了,可今年还是结了果子。</p><p><br></p><p> 我们的父亲对它记忆深刻,小时候每天到大山里去砍柴,送到黄家酒坊换取一个窝头,走到这里总要背靠大树歇一会儿,那时他只有七、八岁。</p> <p>(3)走进德胜村,寻找父亲当年放牧深山的遗址。</p><p><br></p><p> </p><p><br></p><p> 这一站我们要到父亲曾生活过的第二故乡一金川县咯尔乡德胜村,原名德思梯。父亲就是在这个村,赶着地主的牛羊参加了红军。德胜村这些年的变化非常大,是有名的世外梨园风景区,春天就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仙世界。神奇的土地长出神奇的梨,不但提供果实,又衍生出梨花节、红叶节!</p><p><br></p><p> 走进德胜村,迎面是一座座漂亮的小楼,可以看的出这是一个富足的村寨。</p><p><br></p><p><br></p><p><br></p><p><br></p><p><br></p><p> </p> <p>气派的德胜村大桥</p> <p>我们一行十几人分坐3辆车来到父亲小时候放牛羊的大山深处,这里已不是原貌,因泥石流山体垮塌,整个沟里全是碎石,溪水从山顶流向村子旁的大渡河。这座山沟现在依然是放牛羊的地方。</p> <p> ▲这里就是父亲当年放牛羊的地方,前面的两座大山,左边通往丹巴。右边通往马尔康。父亲当年就是沿着山谷里的小路,赶着牛羊翻过数座大山投奔红军的。</p> <p>我们跨过溪流走向大山深处,找到当年父亲放牧的遗址。</p><p> 我们小时候就听父亲讲过给地主放牛羊,住在羊圈牛棚的往事。今天到了父亲放牧的遗址,才听叔叔讲当年父亲是一个人常年在这深山里放牧,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竟然这里苦熬了三年之久,除了忍受饥寒,野兽侵袭,蚊虫叮咬,还有无望的孤独、无助和恐惧………想到这里,不禁心里阵阵酸楚,泪流满面。</p><p> 父亲从来也没和我们讲起这段历史,也许是怕触动心底的伤痛。就是这苦难的童年,造就了他坚忍不抜的性格,在王姓地主哥俩听说红军要来了出去躲避之时,他毅然决然地带着与他抱团取暖、给了他活下去勇气的三十几只牛羊从这座大山出走去寻找红军。不知走了几天的山路,终于在马尔康一带遇到了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和牛羊一起加入了红军队伍,成为了一名司号员,部队首长为他取了名字,寓意为一生遇到平安。在漫漫征途中,父亲一直坚定自己跟定红军的决心!</p> <p>沈南站在树下,望着姥爷曾经住过的牛棚羊圈的遗址,潸然泪下。</p> <p>看着眼前的大山,父亲小时候受苦受难的地方,不禁想起许多往事。父亲曾多次讲过在过草地之前,他发高烧被留在一户没有孩子的藏民家里,部队留给藏民两块大洋,藏民很喜欢这个大眼睛又黑又瘦的孩子,精心照顾他,第三天刚退烧他就跑去追赶部队,幸亏遇到后续部队的收容队,收容队有一位一只胳膊的首长骑着马,父亲就是拽着马尾巴走出的草地。</p><p><br></p><p> 走到甘肃,遭遇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堵截,发生枪战,首长牺牲了,父亲的左臂被机关枪击中,神经被打坏,致使左臂肌肉永远失去知觉,落下终生残疾。要知道当时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是后卫部队,也是最后撤离四川的,再晚跑两天用父亲的话讲“差点成了藏民的儿子!”</p><p><br></p><p> 当年草地一带的藏民和喇嘛寺,收留了不少负伤患病的红军战士,至今他们的后代们还在那里生活。</p><p><br></p><p><br></p><p><br></p><p><br></p><p> </p> <p>我们在父亲放牧的地方听到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父亲投奔红军后,在他放牧的窝棚旁,长出了两棵麻梨树,村子里的人说是父亲当年种下的,因为当时那个山沟里只有父亲一个人常年在那里放牛羊,村民们亲切地叫它红军树。</p><p><br></p><p> 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两棵树上结满了麻梨,同去的叔叔家六弟、三妹爬上去连摘带摇,我们满载而归,梨子特别甜脆,孩子们说要把这些梨全带回去,给他们的孩子尝尝太姥爷种的梨。不管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这也说明了村里人对红军伯伯的敬仰、敬重之心!</p><p><br></p><p> </p> <p>亲爱的老爸,您在天上看见了吗,你曾受苦受难的地方现在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还记得那个当年赶着牛羊参加红军的孩子,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p> <p>太阳偏西了,带着不舍的心情,带着父亲放牧遗址的小石头和沉甸甸的麻梨,我们下山了。</p><p> 这次回来我们才知道林家人原来是藏族,但不是西藏藏族,而是嘉绒藏族。1954年之前嘉绒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将嘉绒族识别为藏族!</p> <p>这也解开了我们多年的疑惑,那张48年前的合影,女人头上包着用七尺黑布缠成的帕子,现在弄明白了,嘉绒藏族!</p> <p>这时在林占国叔叔的家里,早已点起了炭火,全羊己经烤起来了!</p> <p> 因为明天我们就要离开金川继续寻根之旅,继续探访红军长征的遗迹、遗址,另外也不想更多的麻烦亲人们,在我们的一再请求下,这场聚会终于午夜时分结束了。</p><p><br></p><p> 感谢两位叔叔的全家人!感谢四位八旬老人陪我们爬山越岭一整天,令我们十分感动,再见了,德胜村!再见了,亲人们!</p> <p> (4) 金川红四方面军革命根据地遗址</p><p> 金川旧称绥靖,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6月第一次进入金川后的四个月里,开辟了金川革命根据地,并在此开办了各种工厂、商店、药店及医院。从1935年10月到1936年7月红军再次北上,金川就成为红四方面军总后方的一部分, 当年金川是红色政党单位最多的县,分布在金川县城老街一带就有13处 。</p><p> 老街地处龙家山下,也叫“红军街”。我们从一个小巷子口走过一层又一层的石台阶,兜兜转转终于找到老街,这条老街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街道两边的房子都修缮一新古色古香,与红军有关的老建筑都保留了下来 ,沿着弯曲的小巷石阶我们找到了大金省委旧址、西北联帮政府旧址等十余处遗址,从巷子口转出来这才发现,我们是兜一个大圈,如果从上边的路下来,会省很大力气的。</p><p><br></p><p></p><p><br></p><p> </p> <p> ▲徐向前指挥部(红五军军部)旧址门前</p> <p> ▲有没有重庆山城的味道</p> <p> ▲格勒德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旧址</p> <p> ▲格勒德沙国家药店旧址</p> <p>终于走到老街的山顶了,这里可看到金川县城的全景,我用手机拍了几张。站在这里,我从心底有感而发“金川老家您好!”。</p><p><br></p><p><br></p> <p>二、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卓木碉会议遗址 </p><p><br></p><p><br></p><p><br></p><p> 从金川出城我们前往马尔康,今天的主要目的地是去张国焘另立第二中央的卓木碉会议遗址。卓木碉在马尔康市脚木足乡白莎村。</p><p><br></p><p>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先行北上后,张国焘于10月5日在白莎村喇嘛寺召开另立中央的会议,史称“卓木碉会议”。这是红四方面军史上第一次“军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四五十人,在会上张国焘公开成立了他自己的“党的中央”,并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委员并开除党籍,下令通缉杨尚昆、叶剑英撤职查办,尽管朱德等人强烈反对,但在张国焘的把持下仍宣读了《关于成立第二中央的组织决议》。</p><p><br></p><p><br></p><p> </p> <p> ▲沿途遇到去西藏朝拜的藏民,徒步前行,很辛苦</p> <p> ▲去往马尔康的路况很差,到处都在修路,我们走的小心翼翼,终于看到了一块标牌“卓木碉会议旧址2km”,说是2Km其实10km都不止</p> <p>▲打着红旗挺进卓木碉会议遗址</p> <p> ▲卓木碉在马尔康市脚木足乡白莎村</p> <p> ▲这就是导航报的卓木碉遗址,大树的右侧就是遗址,没有标志。</p><p><br></p><p><br></p><p> </p> <p> ▲在这大山深处,竟有这么金碧辉煌的寺庙,卓木碉遗址的寺庙垮塌了,重建也不愿意建在张国焘搞分裂的遗址上!</p> <p>白莎村的碉楼</p> <p>三、马尔康红军纪念馆及卓克基会议遗址 </p><p> 马尔康县有着悠久的历史,长征途中,红军“三进三出”马尔康,紧邻马尔康的卓克基成为长征途中的驿站、后勤基地。</p><p> 1935年7月至1935年12月,马尔康是红军的后方,许多医院、机关及重要军需物资都集中在马尔康一带。当时川康省委在党坝、松岗、马塘等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p><p> 快出城时,路边的“红军墙”吸引了我们,这是以雕像画来展示红军长征在马尔康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十分壮观,尽管墙上的浮雕、画作有些粗糙,但是在这临街百米长的墙上宣传长征精神,难能可贵!我们立即停车,一边走一边拍,画的内容基本都是描述长征过草地情景的!</p><p> </p> <p> 在阿坝军分区大门对面的一组雕像群也十分引人注目!红军战士的身上都披上了洁白的哈达,说明这里的人民十分怀念红军,并致以深深的敬意!</p> <p>《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为藏式风格,非常醒目,现为红色旅游景区。展馆1500多平方米,六个展室和一个多功能播放厅、一个下沉式沙盘(红色足迹)。纪念馆的内容很多,介绍的非常详细,我们逐个拍照。</p> <p> ▲在红军长征雕像中最前方吹军号的司号员身旁合张影,以纪念我们的父亲,父亲当年参加红军时就是一名司号员。</p> <p> 纪念馆广场竖立着雕塑群像,群像以毛泽东为中心,红军战士和藏族小红军紧随,表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在北上方针指引下,艰难北上的历程。我们久久站立在雕像前,想着我们的父亲也是在这样一个小的年纪踏上长征之路,心里感慨万分!</p> <p> 卓克基土司官寨在马尔康红军纪念馆的后面。海拔约2700米,是一座石砌的五层藏式主楼和一座石砌的六层碉楼组成。</p><p><br></p><p> 1935年7月1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率领中央机关进驻卓克基官寨,并在二楼“土司议政厅”召开卓克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制定红军在民族地区进行革命的方针政策,同日总政治部发部巜关于粮食问题的训令》,全军重视筹粮。开始了与红军“吃”有关的“牦牛革命”!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计10万之众如何在人口稀少的民族地区解决“肚子”问题日显突出,筹粮往往成为红军头等重要的工作。这就是我党著名的"卓克基会议"。</p><p><br></p><p> 在官寨二层楼的一排房子,是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领导人住过的房间。毛泽东居住的蜀锦楼为索观瀛的书房,他在此居住了一周,并认真阅读了巜三国演义》等土司藏书,现在房中仍保持原貌。</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p> <p> ▲当年召开卓克基会议的房间</p><p><br></p><p><br></p><p><br></p><p><br></p><p> </p> <p>从土司官寨往山下望去,是漂亮的西索民居,这是独具嘉绒藏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与周围的河谷山川相衬,风景迷人。</p><p><br></p><p><br></p><p><br></p><p><br></p><p><br></p><p> </p> <p>四、理县的革命老区杂谷脑镇和薛城镇</p><p> 我们先到的杂谷脑镇,因为这里84年前发生了红军长征史上一场特殊的战斗。</p><p><br></p><p> 1935年6月上旬,红四方面军进驻杂谷脑,本来红军是不进寺庙的,但匿藏在寺院内的国民党特务操纵活佛、喇嘛策划暴动,当红军代表入寺开展宣传解释工作时,遭遇伏击,“中共妇女部”和红四方面军第31军妇女独立团上阵了。她们把壕沟挖到寺院大门旁边,向寺院猛投手榴弹,缴获大量粮食、盐巴,这也是红军长征史上唯一次女兵作战史。</p> <p> ▲眼前的这座碉楼,就是1935年喇嘛庙的旧址,现在被民宅包围,打听了一下附近居民,根本就进不去,我们也只好放弃,但红三十一军女兵团的战斗故事十分精彩,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真是另一版的四川红色娘子军!</p> <p>薛城镇,是以羌为主的羌、藏(嘉绒藏族)等多民族杂居区。 薛城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今是阿坝州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镇之一。</p><p><br></p><p> 1935年5月30日,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占领薛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并设立医院、儿童院和各行政部门,有近400人参加红军,其中大多数为革命牺牲,解放后回到家乡的只有不到10人。</p><p><br></p><p> </p> <p> ▲筹边楼是薛城镇里最显眼的建筑,它建在突兀拔起的天然巨石,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p> <p> ▲筹边楼曾经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部,徐向前等领导人在此指挥了维关、娘子坡、宝殿寺、梓潼宫等战斗。在楼台的一角挂着“红四方面军临时指挥部旧址”。</p><p><br></p><p><br></p><p><br></p><p><br></p><p>0</p> <p> ▲红军在薛城留下了许多石刻标语,在城门内的石墙体上刻有“蒋军士兵们,你们拖枪过来参加红军”。</p> <p> ▲红军医院的遗址正在修复中,我们在门前的大树下留影纪念</p> <p>五、汶川的红军桥和汶川烈士纪念馆</p><p> </p><p> 汶川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红四方面军南下逼进汶川时,唯一通往汶川的竹索桥曾两次遭当地民团及国民党砍断和炸断,红军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两次修复此桥,保障了红军大部队继续渡江,此桥后来被称为红军桥。</p><p> 1935年6月初,红四方面军总部派李先念率领部队从汶川出发,行军300余里,通过崎岖的山路和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穿过因地震塌方的山石和杂乱倒伏的树木,翻越了名为虹桥山的大雪山,数十次击溃阻截的敌人,于6月8日攻占懋功,又于6月12日在夹金山下与一方面军胜利会师。</p> <p>红军桥的正门</p> <p> ▲如今的红军桥均为木质结构</p> <p>▲当年红军奋战渡江的地方,如今成了民众闲庭信步的景区。</p> <p> 汶川红军纪念馆,坐落在绵虒镇羌峰村,是由深圳慈善基金会捐资修建的。</p><p> 这是为纪念1935年月8月在簇头寨牺牲的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独立团44位红军指战员而建。 这个纪念馆是我们见到的唯一特殊的纪念馆,烈士的头骨就放在玻璃柜里展示,叫人看了很难过,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哪怕是埋在院子里,立上碑,让后人祭拜!我们向烈士献花并捐了款,这也许是这个纪念馆门庭冷落的原因之一吧!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我们离开了这里!</p><p><br></p><p><br></p><p> </p> <p>▲我们来的时候门是锁着的,在门口等了半天,过来一个穿羌族服饰的老妇,问清了我们要干什么,给我们开了门。</p> <p>六、天全县红军广场、天全红军长征纪念馆</p><p> 红军长征时曾两次到过天全县。中央红军于1935年6日8日占领了天全县城,在这里仅停留了几天进行休整,而红四方面军是“驻”天全,在天全境内驻扎108天。</p><p><br></p><p> 天全县红军广场由长征火炬、红军浮雕墙、红军纪念碑和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的红军纪念馆4部分组成。</p><p><br></p><p> 广场上的一尊黑色大理石雕像是手握望远镜的指挥员形象,他的身后,一边坐着男红军,另一边坐着的是怀抱婴孩的女红军。另一组群像表现的是红军奋力推助战马驮运伤员爬坡的情景,在侧后倾力推马的是位老红军,满脸须髯,表达的内容应该是位红军首长把马让给伤员骑,还协助大家一起推马上山。 </p><p><br></p><p> 天全红军纪念馆的门前又是一组表现红军在天全的浮雕群像。我们正在门前拍照,馆内走出一位怀有七、八个月身孕的女同志,她热心地为我们拍合影后,又用她自己的手机拍了一张,经过交谈得知,她是馆里的工作人员,由于最近几年也多有红军后代来此地,她一眼就看出来这是红军后代来重走长征路的,她拍照片也是为馆里积累素材。</p><p><br></p><p> 在纪念馆内,我们认真观看了每一段在天全发生的每场战斗和每个事件的介绍,其中就有”许世友夜袭大岗山,郭勋祺兵败王近山”,王近山就是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这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内容最丰富,感染力也最强的红军纪念馆。</p><p><br></p><p><br></p><p><br></p><p> </p><p><br></p><p><br></p><p><br></p> <p> ▲这是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为我们拍的合影</p> <p>七、天全县革命烈士陵园和红军村 </p><p><br></p><p> 在去往程家窝村路边的苦蒿山下,我们先到了天全县革命烈士陵园,这里也是当年红军攻克天全的战场之一,埋葬着在天全牺牲的200多名红军烈士,大部分是无名烈士。烈士墓前碑的《墓志铭》写的颇有气势“红军长征渡沫水,越二郎,辗转天全。办学校,立医院,募兵补给,固我政权。”</p><p><br></p><p> 我们祭拜了先烈,默默地离开了陵园。</p> <p> 程家窝村现已改成叫红军村,远远就看见红军村的牌坊。</p><p><br></p><p> 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0日攻下天全城后,到1936年2月撤出,其总部和第四、第九军大部,共万余人在天全境内驻扎了108天,不仅红四方面军将总指挥部设在程家窝村,红军总部也驻在这里。</p><p><br></p><p> 进入村子不久,就看见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的旧址,这是一排新修复的院落,当年的东家还住在这里,在房子的右侧是一口红军井,当年红军天天在此用井水,现在井水依然清澈、甘甜,可以直接饮用。</p><p><br></p><p> 转过村中小路,我们来到红军总部旧址,房子显然是经过翻修,朱德、张国焘、徐向前等领导人曾在这里居住过。</p><p><br></p><p> 再往前走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担任校长。原来旧址是在红岩坝,“红大”和“附属步兵学校”在校总人数曾达1500人,1936年2月奉命撤出随军北上。</p><p><br></p><p> 从红军大学的门口向对面望去整个村子的布局有点韶山村的样子,中间是一块荷田和麦田,很美丽的小村庄,现在县里搞红色文化阵地和红色旅游,这里是一个重要景点。</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p> <p>红军总医院遗址</p> <p>中国红军工农大学遗址</p> <p>程家窝真像一个“窝”</p> <p>八、参观泸定桥及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p><p> </p><p><br></p><p> 我们的下一站,要去往脍炙人口、令人心心念念的泸定桥。“飞夺泸定桥”的精彩故事,从小就在我们五O后六O后心中扎下了根,这也是深入亿万人民心中的精彩故事。那是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次生死之战,重走长征路,泸定桥是一定要去的! </p><p> 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四川后,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大渡河,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就发生在这里。</p><p><br></p><p> 1935年5月28日由一方面军的十七位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因渡船太少,不能及时把几万大军送到河对岸。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经过集体研究,决定红军分左、右纵队,沿大渡河两岸并行赶往泸定桥,从那里继续抢渡大渡河。</p><p><br></p><p> 5月29日,红军组成了22人突击队,手持短枪背插马刀腰缠手榴弹,在全团集中火力的掩护下和16名司号员同时吹响的冲锋号声中,冒着守敌的枪林弹雨,从桥西冲上铁索桥,占领了东岸桥头堡,在东岸部队配合下和后续队伍的支援下,巩固阵地,占领了泸定桥,前后只用了两个小时,这就是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役,毛泽东为此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丽诗句。</p><p> 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泸定桥,不巧的是正赶上泸定桥维修,虽然桥头已被挡住,这里的游人依然很多,我们不禁有点失落,跑这么远的路就为看一眼泸定桥,在桥上走一走,滿足我们崇拜而又好奇的心。既然上不了桥,我们就在城里转一下吧,再往坡上走就是泸定县城,处处都是高楼林立,商铺满街,这是一座依山傍水挺现代范儿的城,也是依“桥”而兴的城。因为不甘心就这么离开泸定,我们想转到对面桥头去看看。过了通往对岸的大桥,向桥头的方向开去,突然看见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公园”。</p> <p> ▲远眺泸定桥桥西,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向桥东发起进攻。看见对岸巨大礁石被层层楼房压住,我觉的很可惜,”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从此消失了,也冲淡了泸定桥的壮观景色。</p> <p>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重建于2005年,纪念馆共地下一层,地面三层,展区共分5个单元。</p><p> 走进纪念馆,第一眼看见“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顿时一股热流涌上心头,眼泪情不自禁又流了出来,说的太打动人心了,一个“扛”字!道出了飞夺泸定桥的历史重大意义,这次的寻根之旅,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泪流满面……。</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p> <p> ▲让我们记住,红一方面军二师四团飞夺泸定桥!四团的前身是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第二十八团。3天后,杨成武率领红四团又出发了,向天全一带开进。二十二位勇士们只留有8人的名字: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云贵川也是突破天险腊子口的英雄,他是贵州籍苗族战士,正是由于他攀缘陡峭的悬崖,才使得红军从上而下灌顶式用手榴攻击腊子口桥头堡,配合正面进攻部队打下了腊子口。二十二位勇士中在后来的长征途中,多数都牺牲了。</p><p><br></p><p><br></p><p><br></p><p><br></p><p><br></p> <p>▼ 面前的观音阁,文革时改名“红军楼”,当年红四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就是亲临桥头指挥,向敌人发起总攻。在这座半山坡的庙宇上部署迫击炮、机枪压制东岸敌人的火力阵地所在位置。所以,这也是红军长征战斗的遗址,这是这些年重新装修的,原来可没这么气派,我们去那天,庙门是锁着的。</p> <p>绕了好大一圈,终于从一个小胡同口找到了去西桥头堡的路,康熙皇帝亲自定名并题写的御笔“泸定桥”三个大字的牌匾,挂在桥头门楼处。不管桥东桥西,这也满足了我们在泸定桥留影的小心愿!</p><p><br></p><p><br></p><p><br></p><p><br></p> <p>九、雅安《从夹金山到大渡河》展览馆</p><p> </p><p> 美丽雅安,静静流淌着青衣江。从康定返回成都途中过路雅安,猛然发现这里有一处展览馆《从大渡河到夹金山》,这是必须要看的。</p> <p>▲ 在这幅红军题壁诗前,读着读着,突然咽喉哽住了,心里酸酸的,辣辣的,顿时又是泪流满面!作者当时是怀着怎样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p><p><br></p><p> 此题壁诗系涪陵籍红军彭家模所作,是在芦山县双石镇徐向前旧居题壁,不仅说明他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的干部,而且应该是徐向前总指挥身边的干部。可惜彭家模其人至今没有得到查证,红军时期能建个人档案的,通常是团以上干部,由此推测,彭的职务不会太高,而他的文字造诣却比较高。</p> <p> 结束语</p><p> 这次的寻根之旅,我们对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格外钟情,这是缘于我们的父亲亲身经历的苦难历程激励着我们,这只队伍是当年红军长征中最强大部队,英勇、惨烈的曲折征程,走过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八万青年八万军”的路,尽管我们重走长征路并不能“复制”长征,路途中既使感受极其有限,但也是在读无字书,是在与革命前辈做心灵和思想的沟通,也让我们重新学习、了解了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史,他们翻越了近40几座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不化的雪山,仅过草地就有3次,到达陕甘宁后,8万人的红四方面军仅剩3万多人……。</p><p><br></p><p> 这次重走长征路是我们对父辈最诚挚敬意,真的是“艰辛遗迹,见证曲折,一路感慨,触目颇多,崇敬于心,感怀思索,任重道远,后来有责”。如果不是这场疫情,此刻我正在金川老家的梨花节上,观赏神奇土地上十万亩梨花盛开的奇观`,对这片土地我们已充满深深的眷恋和怀念。我们还打算今年继续走红原草地到陕北的长征路,这场疫情,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但愿疫情过去,一切如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