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3月26日,在梁园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指导下,前进小学主办2019--2020第二学期小学数学网络教研(第一期)正式开播。民一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在校领导的精心安排下,认真学习了朱乐平老师的课堂语言艺术。</p> <p> 朱老师执教的“与众不同”一课</p><p> 课开始提出了“你们有谁看见过我或我的照片”“有谁看见过牛或牛的照片”“我和牛有什么区别”几个话题。学生众说纷纭,“牛有尾巴,你没有尾巴”“你穿衣服,牛不穿衣服”“你不会说牛话,牛也不会说人话”……课堂瞬间就成了欢乐的海洋,教师总是在学生发言后去引导学生关注“他是从××角度来看的”。教师再通过一句导语“人与牛有很多不同点,数与数也有不同”,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教学。</p><p> 这里为什么不用“人与牛有什么不同”或者说“某某与牛有什么不同?”而用“我和牛有什么区别?”我想这就是朱老师提这个问题的艺术。我们不防可以这样理解:朱老师认为他与每个人是平等的,而且他具有一般人的特点,而且我就在眼前。他是那样的直接、幽默。孩子们的心放松了,一下拉近了与老师的心理距离。</p><p> 在这里,我想朱老师设定这一环节的目的并不仅仅如此。他的更高的目标层次是启发学生从某些现象中发现某些规律,触类旁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个事物,不要片面地看问题。从而让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样的设计是耐人寻味的,是浓浓的数学味和“人情味”的交融。</p><p> 朱老师提出在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生活情景中的新问题,启发学生从某些现象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良好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p><p>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迁移规律可知,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师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p> <p>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p><p> 课一开始朱老师就运用类比导入,引导学生融会贯通。</p><p> 出示:请你用1和2这两个数组成尽可能多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1-2,1÷2”这两个算式的出现,为负数、分数的教学作了渗透。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这一挑战性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巧妙地提供“4÷2”这个算式,借助它通过类比思考,发现1÷2与4÷2这些算式的本质联系,很自然地想到1÷2就是把1平均分成2份,求1份是几,从而将新知初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拓展并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猜测1÷2等于多少,赋予学生创新的机会,同时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分数、小数、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p><p> 数学家认为,类比是发现的源泉。人的思维受生理、客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正常的思维容易产生定势。要克服思维定势的困扰,必须立足“双基”教学。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类比的方法,展开丰富的联想,产生迁移,形成新的观点,使原有知识结构得到补充、改造和逐步完善,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综合能力,实现认识上的飞跃。</p> <p> 老师们仔细聆听……</p> <p> 老师们拿出手中的笔,用心记忆,认真思考……</p> <p> 听完课的老师们意犹未尽,微信群中交流着自己的心得感悟:</p> <p>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p><p> 在朱老师课堂教学的导入中,或“风趣幽默,引人入胜”,或“清晰阐述,课堂有实效”,或“大智若愚,趣妙横生”,或“沉默是金,留白现精彩”,他把“真”“新”“趣”“默”“类比”“设疑”等导入方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使我们回味无穷。</p> <p> 学习给了我们一个反思和提高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将学到的知识根据学生实际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打磨自身本领,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