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花事(中篇)

胖骆驼🐫

《那些年,那些路》第002篇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  </i></b></p><p><br></p><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那一年的三月,我在川西……</i></p><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日照金山 <p>  住在村里的好处就是离风景近,这是行摄驴友以外的游客不大容易感受到的。</p><p><br></p><p> 回到村里安顿下,已经日光渐暗,我知道今天最后的黄金时刻快到了。顾不上休息,爬上宾馆的楼顶寻找机位。亚丁就是亚丁,不用刻意找,只要离开房间,抬眼便是风景!</p><p><br></p><p> 这个季节没有蚊虫的袭扰,冷点不算啥,曾经被乌兰布统粘掉过舌头皮的俺,对付这种寒冷已经是小意思了。只等那日光变暖、雪峰染色……</p><p><br></p><p> 令我意外的是,空荡荡的楼顶,居然只有我一个人支着三角架等日落。一众摄友,已经休息了一天了,难道都高反了不成?看着对面餐厅里的灯红酒绿,真是不解,干这些,何必来亚丁?在成都多好。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人生好时节莫过于此,拿起相机如我,最喜欢的就是包场,最不怕的就是寂寞,因为,有人间至美景色如斯,哪来的寂寞?</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日照金山</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日照金山</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日照金山</font><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3> 高原徒步 <p>  亚丁村是看不到央迈勇的。本来计划第二天提早上山拍央迈勇的日照金山,也约了几个人拼车提前上山。可当地的司机师傅说最好别上,太阳出来之前实在是太冷,根本就扛不住,整不好还会高反,无奈只好作罢。毕竟高原是老天爷的邻居,脾气也是大的很,咱初来乍到,惹不起还是收敛些为好。再说,此行已经收获颇丰,即便现在返程也算不虚此行了,何必极尽呢?</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因为央迈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仙乃日才有些黯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没有央迈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仙乃日的日照金山便是完美</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早餐毕,随大队上山。到达洛绒牛场就散队了。这就是驴友队的好处,不像旅行社那么死捆硬绑互相拖累,把大量时间都消耗在等人上。驴友队到达景点后,领队简单介绍一下注意事项,就各自活动了,时间、路线、节奏完全自主,所以特别受野蛮生长的驴友们的喜爱。<br><br>  三神山昨天已经极尽兴致,今天就剩徒步牛奶海和五色海了。这也是此行最为艰巨的任务。上次自驾来的时候,没敢尝试,毕竟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徒步10公里,而且中途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和救援补给,这绝对不是开玩笑的事儿,一旦体力不支或出现严重高反,弄不好是要死人的。<br><br>  今年我想都没想,对,就是没想。不是不想想,而是不敢想,怕一想就又迈不动脚步了。管它呢,先干起来再说!此时不去,更待何时?<br><br>  虽然没有拍到央迈勇的日照金山,但早晨的光线和昨天正午的时候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央迈勇就像盛装少女,沐浴在纯净的阳光和高原蓝之中,一切都是如此宁静而美好……<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央迈勇免冠标准照,一切是如此完美</font></h3><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昨天不算,今天正式拍</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那时候,俺还是个将近170斤的胖纸</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高原上的精灵,似乎瞧着俺有点意思,去年见过?</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高原上,连鸟儿的眼睛都是这么</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清澈纯粹</span></p><p><br></p><p><br></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徒步开始,方向:央迈勇!</span></p><p><br></p><p><br></p> <p>  从洛绒牛场到牛奶海、五色海徒步,单程5公里,往返10公里。这个距离在平原上不算啥,但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可就是个事儿了,尤其对于初上高原的人是极具挑战性的。</p><p><br></p><p> 最大的危险就是高原反应,俗称高反。由于高反确实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有些人把它搞得很神秘,说得很可怕。其实,高反的原理很简单,就是一个氧气的供需平衡问题。高原上空气稀薄,含氧量低,每次呼吸获得的氧气量自然就比平原上少得多,而且海拔越高,这种差距就越大。而人体在活动时的耗氧量并不会因为摄入量减少而降低,这就会出现氧气缺口,血氧低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就是高反。</p><p><br></p><p> 明白了这个道理,应对高反就非常简单了,根本就没必要用啥红景天之类的药物,“按照公式来、跟着感觉走”就行了。所谓公式就是刚才说的氧气平衡公式,既然氧气获取量小了,无法支撑像平原上那种正常活动,那就把身体的氧气消耗量也相应降下来不就行了?要诀就一个字:慢!</p><p><br></p><p> 打个比方:假设氧气获取量减少了50%,平时在平原上行走步幅是40公分、频率是每分钟40步,那么你把步幅降到20公分、频率降到每分钟20步,身体耗氧量不就相应降下来了吗?当然,身体是很复杂的结构,数值不见得是这个数值,但道理一定是这个道理。</p><p><br></p><p> 我多次去高原,曾经在5000多米的垭口上打过跳,在4700多米的山上扛着20多斤相机跑过21分钟,都没有出现高反,更没有服用啥抗高反的药,用的就是这个办法。</p><p><br></p><p> 另外,高反是有滞后性的,当你出现了高反症状,基本上就已经晚了。所以,对付高反主要是“防”而不是“治”。跟着感觉走具体的标准就是,在“慢”的总原则下,把握好三个字:喘、短、深。</p><p><br></p><p> “喘”是活动强度的标准。一但开始喘了,就是身体在告诉你,活动量大了,氧气供不上了。这时就要把活动强度降下来,最好是停下来,大口深呼吸,吸入更多的氧气来平衡体内血氧。活动中保持不喘,一般就不会有问题。</p><p><br></p><p> “短”就是大强度活动维持的时间。有时候是不可能不大强度活动的,比如上坡,比如有时候美景难以自抑,想得瑟几下等等。得注意控制这些时间必须要短,也就是不能让身体处于较长时间缺氧状态。</p><p><br></p><p> “深”就是深呼吸、补氧气。特别是在不活动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改变平时的呼吸习惯,最好是腹式深呼吸。也就是在耗氧量不高的时候,吸入尽可能多的氧气,来保持体内的血氧水平,以应对短时间高强度活动的氧气消耗。</p><p><br></p><p>  道理懂了、方法也有,但这次徒步的强度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p><p><br></p><p>  这段路本来是人们在山坡上踩出的羊肠小道,我去的时候刚要开始修栈道。有的地方已经开挖,有的地方堆积着架子、木板等材料,反而更不好走。</p><p><br></p><p> 徒步路线是沿着洛绒牛场西侧边缘,顺着山脚向央迈勇方向延伸。刚开始洛绒牛场这段比较平缓,离央迈勇山脚越来越近,边走边拍,感觉挺好。走出洛绒牛场时,几乎就到了央迈勇的山脚下了。没了山的阻挡,整个央迈勇完全呈现在了眼前。</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央迈勇之美,令人折服</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央迈勇雪山上的一家三口</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 <p>  从这儿继续往前走,山势就开始上升了。上坡谁都经历过,没啥新奇的,可是,只有在高原上,双腿对坡度的增加才会如此敏感而反应强烈。从视觉上看,路好像没有什么坡度,但双腿却强烈地告诉我:在上坡,俺累了!接着心跳明显加速,开始大口喘气,汗水好像一瞬间从全身冒了出来。这一系列的操作就在一两分钟之间,一气呵成。看来身体这家伙全系统的协调性搞得不错嘛,呵呵。</p><p><br></p><p> 经验告诉我:危险了!立即停下来,靠在路边的石头上,努力地大口深呼吸,感受着心跳慢慢趋向平稳,呼吸慢慢变得正常。我又原地休息大口呼吸了一会儿,确定正常了,才开始研究脚下的路。这才刚刚开始啊,怕是连500米都还没走出去,况且后面不是5里的平路,还有好几百米的高程等着呢。不想点办法肯定坚持不下去。</p><p><br></p><p> 想起了一个驴友分享的高原登山“70岁走路法”。我尝试着用这个方法寻找前进和身体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点,专心体察呼吸和心跳,稍有波动就停下调整。前进的速度慢到了简直令我无法想象,特别是坡度较大的时候,真的是一步10公分的步幅,而且是一步一顿缓缓地走。从后面看,大概真的像个七老八十走不动路的老头子吧。</p><p><br></p><p>  几经尝试,我悲催地发现:想不喘几乎是不可能的!想不喘只有一个办法:呆着别动!我这将近170斤的胖子,还背着30来斤的摄影装备,只要向前走,立马气就不够用。没办法,只好尽量控制喘的程度,用心跳作为感觉标准吧。</p><p><br></p><p>  10点30分从洛绒牛场出发,13点55分到达五色海。5公里的路程,我居然走了3个半小时!比爬也快不了多少。</p><p><br></p><p>  其他人大概也比我好不到哪儿去,从洛绒牛场出发的时候,路上人挺多,去的人和回来的人都挺多,狭窄的路上都有点拥挤。当时我还纳闷,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去徒步?而且,这么多人现在就已经回来了,得多早就去徒步了?后来,终于到了牛奶海和五色海,看着那稀稀拉拉的人,我才恍然明白,那些人是回去了,但却并不是从这儿回去的。而且,他们是大多数,这些苦熬受罪到达终点的,才是那关键少数。</p><p><br></p><p> 走走停停,人渐渐就少了。特别是出了洛绒牛场开始爬升之后,坐在路边喘气的人明显多了,而向前走的人少了。后来路上的人变得稀稀拉拉的,到最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前后都看不见人。环顾四周的雪山,天地间就我一个人,风声之外,再无其他。我甚至怀疑自己走的路错了,不过好像沿途没有见到岔路口。</p><p><br></p><p>  一个人在天地间独行,大概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看到从对面走过来一个人。说实话,当时心里那是相当激动的,终于看见个人类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除了风景,这一路看的最多的就是海拔表😓</span></p><p><br></p><p><br></p><p><br></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施工人员正在清理路上的冰和碎石</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徒步山路</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徒步山路</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徒步山路</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令人走得绝望的徒步山路😭</span></p><p><br></p><p><br></p><p><br></p><p><br></p> <p>  总结这次徒步经历,除了缺氧和疲惫之外,感受最深的有两点,最应该重视却被严重忽视的有一点,后来我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p><p><br></p><p> 感受最深的第一点就是风,没完没了的风,无处不在的风。</p><p><br></p><p> 高原上的风刮得很狂野、很肆无忌惮,皮肤裸露的地方真会被刮的生疼(后来我才明白,疼也许不全是被风刮的)。任何时候停下来想大口喘气,都要先转过身背对着风,否则一张口,那硬硬的高原风比烈酒还要噎人。</p><p><br></p><p> 高原上还有着各种风口,就象海洋里的暗流,风力极大、出现的极突然。风口的阵风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事先看不出任何不一样。有时候是拐一个弯、有时候走到一处隘口,突然感觉巨大推力施加到身体上,身体会被吹得站立不稳。快到终点五色海的时候,从半坡就看见坡顶上的天空中飞着几顶帽子,赶紧用力把自己的帽子紧了紧。当我到达坡顶一露头的那一瞬间,我为自己的未雨绸缪点了个赞:不知道哪儿来的风,又冷又硬又狂野,明显就是要剥衣服的节奏啊!我这光头如果再把帽子给吹飞了,细思极恐啊!</p><p><br></p><p>  真正体会到高原风的霸道,是在五色海的旁边。这里的风让人站不住,我需要借助登山杖才能对抗住风的力量。旁边没有带登山杖的驴友,有的就选择坐在雪地上躲避风的袭击。没有坐下的,都是对着风的方向,躬身弯腰才能勉强站住,那样子像是在谦卑的行礼。是啊,在大自然面前,这才是人类应有的姿态。想起了郑智化唱的“骄傲无知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那一片被文明糟蹋过的海洋和天地……”</p><p><br></p><p>  一路走来,一直喘,一直在出汗。可在五色海旁边停留了十几分钟,还是大太阳晒着,整个人就被冻透了。厚厚的冲锋衣根本就无力抵挡风的寒冷,赶紧逃到风小一点的地方,是所有人唯一的选择。</p><p><br></p><p>  感受最深的第二点就是食物的力量。怎么说也是户外多年的老驴了,所以,对这次5公里往返徒步的强度也没特别在意,尤其是食物方面没有做什么准备。实际走起来就发现想得太简单了,没想到体力消耗会这么大,越到后来就越明显的感觉体力不支。</p><p><br></p><p>  翻遍了所有包和衣兜,也只找到了几颗大枣和两小袋坚果。有总比没有强啊,吃了一小袋坚果,我能非常明显地感知到疲惫的身体在复活~~那种感觉很奇妙,也很明显。户外这么多年,被累惨了也不止一次,甚至在重装小五台的时候,都未曾有过这种感觉。就象在往身体这个空油箱里加油,能感觉到油面的缓慢上升。难道在高原之上,人体的运作机能也会改变?或者对能量的敏感程度有所提高?还是这次真的被累到了身体的极限?想不明白,但却能准确地感知到。给养不多,得省着点用。这之后,感觉体力不支的时候,我就只吃一枚枣,但效果却非常非常明显!在那次之后,这种感觉从来都没再有过。</p><p><br></p><p>  被严重忽略的一点就是防晒。应该说对高原防晒这件事我是知道的,以前也曾经被晒曝过皮,但那都是在夏天,现在是冰雪尚未融化的初春,所以我就完全忽略了防晒这件事。在潜意识里我觉得防晒应该是夏天才需要做的事。可血淋淋的教训让我记住了:防晒防的不是温度,而是紫外线!</p><p><br></p><p> 意识里的不重视,使我虽然带了防晒霜,却没有抹,甚至在皮肤发疼的时候,都没想到是晒的,还认为是风给吹的……无知加大意,在返程后给了我结结实实的教训:我左侧半边脸和左手红肿曝皮,就像被火烤过一样,粗糙结夹,用了多种方法治疗,大概一个月才慢慢消退。这个学费交得,真的打脸了。😰😰😰</p><p><br></p><p><br></p><p><br></p> “外语”加盟 <p>  此次川西之旅,是我历次旅行资料中第一次出现了大量的手机视频影像资料。在整理照片、回忆旅程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这些视频并不是事先规划好的,甚至在这次旅程之前,我根本就不会拍、也不想拍小视频。但这次却一下子冒出这么一大堆视频影像资料,客观评价:视频拍得并不好,因为我根本就不会拍;主观感受:看到这些视频,我好像明白了当时为什么会录起了视频,而不是拍照片。</p><p><br></p><p> 这涉及到了我前段时间学习时关注的一个话题:人类的表达语言问题。不是“语言表达”,而是“表达语言”。语言表达比较好理解,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说话、文字这些标准概念语言。而表达语言就相对复杂了。</p><p><br></p><p> 语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产物,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世界文明变得越来越丰富,语言、文字这种标准概念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明显不够了,人们需要通过其他的表达方式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最直观、比较好理解的就是肢体语言和表情,当然,这些比标准概念语言出现得更早。还有舞蹈、音乐、绘画等等,都是人类表达语言的拓展。这些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往往很难用语言、文字这种标准概念语言准确描述的,甚至同一幅画作,不同的人会描述出完全不同的感受,舞蹈、音乐也是如此。</p><p><br></p><p> 想起十年前向周哥学习摄影技术的时候,第一次从他嘴里听到“镜头语言”这个词。当时我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小白阶段,既没有能力理解这个词,也没有能力反驳这个词。</p><p><br></p><p> 在后来的摄影实践中,我逐渐的理解了什么叫镜头语言。每支镜头、不同焦段、不同光圈、甚至不同生产厂商,拍出来的感觉都不一样。不知不觉间,我也学会了用镜头讲故事,用镜头来传递我按下快门时的情感色彩,甚至形成了自己最喜欢的风格调调。几年前,一个山东的网友说,每次看到我发的风光照,都会想起暮光之城里的唯美画面,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镜头语言”吧。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和拓展,毕竟又学会了一门“外语”嘛。😀</p><p><br></p><p> 既然师从周哥,自然受他的“流毒”不浅。别看俺手艺不咋地,眼还挺高,摄影就得讲品质,很是看不上拿手机拍照片。动不动就讨论底大底小、色宽色窄、放大出片等等。后来,手机摄影功能越来越强大,特别是与网络平台的无缝即时链接以及网费成本的低廉,直接秒杀了传统相机的软肋。手机摄影大行其道的今天,连高冷的周哥都走下神坛,举着华为不停地“咔咔咔”了,何况学生我呢?😊</p><p><br></p><p> 为啥会这样呢?真的是我们平时所调侃周哥的“堕落”了吗?其实不然。应该是中国那句老话:到哪儿说哪儿。无论用什么拍,都是人类的表达语言。以前用相机拍,是摄影专业表达,所以必须追求高质量,否则一放大就糊,根本不入流。现在是全民自媒体时代,通行的就是手机语言。用手机拍、用手机看,根本就不需要放大,更不需要出片,这就够了。所以,见人说要说人话,见鬼自然得说鬼话,在手机语言世界里用相机说话,那叫“不合时宜”。</p><p><br></p><p> 手机摄影我还能够理解,但视频是我从来没有关注过的领域,没有认知,更没有发言权。只是主观地认为是随手随兴之举,为的就是省事,登不得大雅之堂。不过,回来整理游记的时候,面对突然冒出来的这么一大堆零碎视频,我开始盘问自己:当时拍的时候,就是为的图省事吗?!</p><p><br></p><p> 显然不是。这应该是顺势而为、应景而生,当时的突变是我在现在——时隔三年之后才觉悟到的。不会拍视频、不想拍视频、甚至根本就不屑于拍视频的我,在那一刻选择了我根本就不会的、拍视频这种表达方式,是因为:我已知的所有表达方式都已经无法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和情感,所以,破门而出的表达需求,让我在无意识状态下选择了当时唯一突破的表达语言:拍视频。这,应该就是当时的真相。</p><p><br></p><p> 写游记真的是非常必要的,行程匆促,一些事做了未必知道为什么,重新再过一遍,真的能够捡拾出被忽略的行程感悟。</p><p><br></p><p> 站在现在的时间维度上回看过往,才发现,原来这两年忽然开始喜欢视频、甚至航拍,原来一切竟是缘起于那里……</p><p><br></p><p> 用几段视频来作为《川西花事(中篇)》的结尾吧,拍的很粗糙,像呀呀学语时讲不好的话,不过和照片、文字的表达确实是不一样的感觉:</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央迈勇</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十面雪山</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累!🐫</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牛奶海</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五色海</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