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本周津浦西路小学科学组开展了以“凝聚“战役”正能量,争做科学小达人”为主题的云龙区科学小达人竞赛活动,各位科学老师为响应活动认真阅读参赛要求、积极动员学生制作、挑选优秀作品、参加校级评选。</p><p> 老师们提前就通知学生,从上周末就开始着手准备,并邀请爸爸妈妈来指导和帮助录制视频。</p> <p> 科学组的老师们为同学们精心设计了实验课程,对学生们上传的作业也做了细致的点评与指导。</p> <p> 小实验大智慧,每个实验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我们一起来看看津西小学的孩子们,为我们展示了哪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炫酷实验,脑洞大开</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水中悬蛋</b></p><p><br></p><p>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盐/色素/鸡蛋</p><p>实验过程:</p><p>-第一步-往烧杯中倒水和盐,搅拌均匀</p><p>-第二步-把鸡蛋放进去,鸡蛋会浮在水面</p><p>第三步-往另一个烧杯中加水滴入色素</p><p>鸡蛋会沉入水底</p><p>-第四步-现在我们用棉线把混有色素的水缓慢倒入盐水中</p><p>-第五步-由于有蓝色色素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盐水的分层鸡蛋既没有上浮也没有下沉,而是悬浮在水中</p><p><br></p><p>因为盐水的相对密度比鸡蛋大,所以鸡蛋会浮在盐水上。而生鸡蛋的相对密度比水大,所以会沉入水底。</p><p>总结起来,三者的密度排行榜是:盐水>生鸡蛋>水,所以会呈现出鸡蛋悬浮在盐水与水中间的奇妙现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牛奶山水画</b></p><p><br></p><p>实验材料: 牛奶、棉棒、盘子、食用色素、洗洁剂</p><p>第一步,在空盘子里倒上牛奶。</p><p>第二步,在盘子中心滴上几滴色素。</p><p>第三步,把洗洁剂挤在棉棒上。</p><p>第四步,将沾了洗洁剂的棉签点在色素中心,这时候色素迅速在牛奶表面扩张开来。</p><p> 实验原理: </p><p>牛奶密度比色素高,所以色素加在牛奶上会短暂的停留。而洗洁剂中含有表面活性剂,将洗洁剂点在色素上之后,色素表面张力迅速下降然后飞快向周围扩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纸杯走马灯</b></p><p><br></p><p>《纸杯走马灯》</p><p>实验材料:两个纸杯(分为纸杯A、B),细铁丝,工字钉,蜡烛,剪刀</p><p>实验过程: </p><p>第一步:取纸杯A,在纸壁上剪出8条缝。八条缝间隔距离相等,按照顺时针方向,在每条线的最上方沿直角剪出相同长度的线,第三条线向外折叠。</p><p>第二步:用细铁丝以十字形的方式交叉固定在纸杯B的上方,十字形的中心位置用细铁丝延长8厘米,将工字钉插在细铁丝上方</p><p>第三步:在纸杯B的杯壁靠下的位置剪出一个长5宽3的长方形。</p><p>第四步:将蜡烛放入纸杯B的中心位置;纸杯A杯口向下,工字钉插入的中心位置;火机从纸杯B长方形缺口处点燃蜡烛,观察现象。</p><p>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纸杯A转动了。</p><p>实验原理:空气受热后体积会变大,受热的空气称为热空气。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从而带动上面的物体一起向上移动。走马灯利用较轻的热空气上升形成气流,推动纸杯上的扇叶,使纸杯转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悬浮的硬币桥</b></p><p>实验材料:一堆硬币</p><p>第一步:在桌子的边缘分两排摆好三个对齐的硬币两排之间大约相隔一个硬币的直径大小。</p><p>(注意三个硬币之间是紧贴着的,且两排最外面的两个硬币要悬空二分之一在桌子外面。)</p><p>第二步:每两个硬币上面放一个硬币,放三层,在最外面的两个硬币上面再各放一个硬币,再按每两个硬币上放一个硬币堆一层(共四层)</p><p>第三步:把外沿的硬币稍稍移动为弧形,使外沿的硬币距离靠近。继续和前面步骤一样每两个硬币再堆一层。</p><p>第四步:接着我们以上面所说的同样方法,使两排硬币在外面合聚成半椭圆形。并不断在上面加硬币,稳固整体结构。</p><p>实验原理:本次实验运用了力学原理:力矩。每个硬币都有着向下的重力,但由于下一层硬币最右侧边缘的支点,形成了一种托举力。只有未悬空部分的硬币力矩小于悬空部分的力矩时,硬币才会掉下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蜡烛吸水</b></p><p>准备材料:打火机、蜡烛、透明杯子、水盆、少许水</p><p>实验步骤:</p><p>第一步:将蜡烛放在装水的盆里并点燃。</p><p>第二步:用透明杯子将蜡烛扣住。</p><p>第三步:这时候神奇的一幕出现了,蜡烛慢慢熄灭,水被吸了上去。</p><p>实验原理:</p><p>蜡烛燃烧会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当蜡烛将杯子里的氧气消耗完以后,蜡烛就熄灭了。因为杯子里的氧气被消耗完了,气压减小,杯子外面气压大,就把水挤进了杯子里,简单地说就是杯子里的氧气没了,水就来填补原来氧气的位置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吃软不吃硬的非牛顿流体</b></p><p>实验材料:水、淀粉(比例1: 3),空盆</p><p>实验过程:</p><p>第一步:准备一个空盆,将水1,淀粉3的比例放入盆中;</p><p>第二步:用筷子将它们充分搅拌均匀;</p><p>第三步:用不同的力度击打混合物,看看非牛顿流体有什么不同的反应</p><p>我们可以发现用拳头击打非牛顿流体时,它会像固体一样坚硬;当轻轻用手接触时,它会像液体一样具有包容性。</p><p>实验原理:非牛顿流体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有粘度,而且粘度还会变化。在受到压力时会产生粘度,在压力不断加大的时候粘度又会不断加强 ;在压力极强的时候,非牛顿流体会暂时变成一种固体,这一固体的硬度还非常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太乙飞猪</b></p><p>准备材料:正方形的纸、剪刀、双面胶</p><p>一、把纸折成三角形。</p><p>二、再把纸折成三角形。(这样就有折痕了,方便操作)</p><p>三、再对折一半,松开,再折一下,重复以上步骤,然后从最底部那个小角开始一直折叠上来。</p><p>四、重复以上,跟着折痕去对折,一直折到中间分线那里,再折一下即可。然后圈起来,把口子那里插过去,再用剪刀剪一个纸条。</p><p>五、用双面胶粘起来。</p><p>实验原理:</p><p>伯努利原理就是对其中奥秘的一种解说。拿我们的圆筒式空心飞行器来讲,当你用力把它投掷出去时,它周围的空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仔细观察它的前段是纸卷围成的,比较厚,机身则是纸本来的厚度,比较薄,当你把它掷出去之后,虽然我们眼睛看不见,但实际上,空气穿过纸筒内的速度要比穿过纸筒外的速度快。空气穿过的速度快,压强就小,对于纸筒来说,它周围的空气轻轻的,所以它也就获得了升力,上浮飞起来啦。</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不湿的纸巾</b></p><p>准备材料: 一小盆水;一个玻璃杯;一张纸巾</p><p>第一步:把一张纸捏成一团,放到干燥的杯子里面</p><p>第二步:把装有纸团的杯子倒过来,慢慢放进水盆里</p><p>第三步:把杯子从水里拿出来,取出纸团!瞧,纸还是跟原来一样,一点都没有湿哦!</p><p>实验原理:</p><p>放进纸团的杯子里面含有空气,杯子进入水以后,里面的空气被压缩,当压缩到压强等于水的浮力时,水就不能再进入杯子,所以底部的纸团不会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造一艘小船</b></p><p>实验材料: 洗手池、造船材料,水,小刀</p><p>实验过程: </p><p>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p><p>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p><p>三、改进和完成</p><p>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p><p>实验结论: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p> <p> 每一次酷炫的科学实践带给孩子一个发现神奇的机会,每一次亲身体验激发孩子探索未知的兴趣。津西的科学老师们为孩子们激发了无穷的求知欲,为他们开启了一扇扇通往神奇的科学之门。</p><p><br></p> <p> 虽然“疫情”阻挡了我们与外界的接触,但是阻碍不了我们爱科学的心。津西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各种趣味科学小实验。“知之不若行之” 把知识“用起来”, 把双手“动起来”,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 爱上科学、学会思考,从“做中学”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