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寒假高二学生线上课程</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研究性学习中体验“平语” 感悟力量</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甘肃省张掖中学 岳永生</h5><p><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用典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用典中领悟习式执政风格与智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居家防疫中我们共同学习与提高</div> [预备阶段]观看微视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沙画《我爱你中国——我与祖国共成长》(3分40秒)</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平语近人》</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三集 国无德不兴</font></b></h1> 要求:<br>1.认真观看视频,记住其中习近平讲话提到的中国古代名句典故,并把它写下来。(视频发在学习平台,一次没记下可以打开再看一遍。)<br>2.不要只记典故,要注意相关观点。<br>示例:<br>[典故1]<br>[典故2]<br>[典故3]<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集 国无德不兴</b></h3> 学生在线展示学习结果,教师检查结果,并集中展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维不张,国乃灭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学之道,在明明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h3> [典故1]<br>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br>[典故2]<br>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r>[典故3]<br>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r> [典故1]<br>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br>[典出及原文]<br>春秋·管子《管子·牧民·四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br>春秋·管子《管子·牧民·国颂》: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四维不张,国乃灭亡。<br><div>[释义]<br>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中归纳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张:展开,推行。意思是,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项道德准则,如果它们不能被推行,国家极易灭亡。<br>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指上下有节;有礼,就不会超越节度。“义”指合宜恰当的行事标准;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廉”指廉洁方正;有廉,就不会掩饰恶行。“耻”指知耻之心;有耻,就不会同流合污。<br>国之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会倾侧;缺了两维,国家就会危殆;缺了三维,国家就会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治国用此四维,就可以使君位安定、民无巧诈、行为端正、邪事不生,于是国可守而民可治。<br></div> [试题跟踪]<br> <p>[例1]“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这足以说明,我国先人认识到了( )</p><p>①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 </p><p>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p><p>③联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p><p>④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p><p>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p> [例2]古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继承和创新,为人们修身养性、转变社会风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和非常具体的价值判断和导向。这表明( )<br>①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遵循古训<br>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br>③弘扬民族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br>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br>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br> [典故2]<br>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r>[典出]《大学》<br>[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r>[释义]<br>“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br>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br>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品德;在于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在于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br> [试题跟踪]<br> [例3]《大学》首章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与这段话蕴含的道理相近的是( )<br>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br>②德不称其位,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王符)<br>③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陆九渊)<br>④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br>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br> <p>[例4]2016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党员要“讲道德,有品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包括在校党员也要重品德、做表率。这( )</p><p>①有利于奏响文化主旋律 </p><p>②可以促使党性进一步升华</p><p>③是党政建设的又一重举措 </p><p>④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p> [典故3]<br>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r>[典出]《四书•大学》<br>[原文]<br>“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br><div>[释义]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致知: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齐家政。治国:管理国家。平天下:平定四方叛乱(实现国家统一)。<br>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br>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br></div> [例5]中国儒家有一套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办法,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格”即“格物”,研究万事万物。“致”是“致知”,在研究中找到规律。其余几个字的含义分别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这八个字,不但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还可以治理天下。上述材料说明( )<br>A.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div>B.儒家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br>C.文化能够决定人际关系</div><div>D.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br></div> [例6]《大学》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表明( )<br>①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环节<div>②系统的性质取决于各要素的组成方式<br>③人们创造的具体联系才是真实的联系</div><div>④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br>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r></div> [例7]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 )。<br>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br>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r>③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br>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r>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br> [政治学科知识综合分析]<br> 1.文化影响人,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r><br>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立国之维”,是亿万人民的“价值公约数”。<br><br> 3.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在社会发展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对传统道德规范,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加强挖掘和阐发,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br><br> 4.弘扬和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哲学)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文化)<br><br>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动力。<br><br> 7.普遍联系、对立统一、意识的能动性、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知识分子的命运应该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统一。)<br><br> 8.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抗击疫情,情满张中》</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网络征集绘画和书法作品选登</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愿山河无恙,世人皆安!!!</b></p> <font color="#ed2308"><b>[跟踪试题参考答案]1.C 2.B 3.D 4.C 5.A 6.B 7.A</b></font>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wt1vd5?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居家线上学】从用典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五)</a></p>